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教学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孕育而生,这也预示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新的序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加以论述和解释。本人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简单认识。以下是本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所做的一系列的尝试。
  关键词:核心素养;宏观辨析;微粒探析
  一、 学生的宏观辨析和微粒探析能力的培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知道的知识主要包含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别分子、原子和离子。但学生虽然通过读背或老师实验有上述认识,但学生如何真正地能感性的认识到微粒这些重要的性质呢?成为教学的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借助分子或原子模型帮助学生构建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理念,同时也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水电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中最核心的知识是: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以及质量是不变的,真正变化的是分子构成,原子是重新构成了新的分子。这样可以从学生对微粒会有更感性的认识。
  在新课结束后的盐的一节复习中我就引入了新的情景:大棚种植草莓,由于冬季草莓种植在大棚,从而会导致温室内严重缺乏二氧化碳,会严重制约了草莓产量,所以对大棚中草莓进行气体肥料二氧化碳的施加尤为重要。紧接着我提出问题:那么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肥料是如何产生的呢?你有哪些方法为大棚中的草莓提供二氧化碳气体肥料呢?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易操作,无须高能耗和污染小呢?通过投影:农业上运用最广泛的当属硫酸-碳酸铵反应:碳酸氢铵要先装入小塑料袋中,向酸液中投放之前要在小袋底部,用鐵丝扎3-4个小孔,以便让酸液进入袋内,与碳酸铵发生反应,释放二氧化碳。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过有难度,教师可以演示完成。
  环节一:引导学生探究:现有一种白色固体M,不知能否用来为大棚草莓提供二氧化碳气体肥料?你准备如何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完成你的实验?说出你的设计思路和依据?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自然而然地会回忆起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动起手来。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将宏观物质中的碳酸盐和离子检验中的碳酸根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且学生的宏观辨析和微观探析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环节二:接着,我又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草莓生长过程中除了气体肥料之外,固体肥料也少不了,铵态氮肥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哪些铵态氮肥呢?那么药品M能不能作为铵态氮肥使用能,你能通过实验验证吗?你准备如何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完成你的实验?说出你的设计思路和依据?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无疑能将宏观物质中的铵盐和离子检验中的碳酸根检验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对铵盐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很好的掌握。通过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加强了各种盐的运用和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动脑的过程,并且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出创新的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进行中考实验部分复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验证常是一重要的考点,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套能够验证两者确实发生反应的装置时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课堂上探究最多的是装置A,教师一般在上新课时应该会演示,但对于装置B和C可能只在练习中遇到过,并不熟知或没有亲手做过。而D和E可能就不曾见到过。教师在讲解这些装置时,不能一股脑儿的硬塞给学生而是应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多动脑想出更多的验证两者反应的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动手完成自己思考的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分析思考总结出优缺点。教师应先请同学思考一下装置A的原理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化学方程式,你能写出该反应吗?你能对这个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吗?此时学生思维处于开发状态,猜测的大胆,设计的认真,实验的创新,各种方案的浮出水面也足以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或许学生的设计图有些小问题,但设计一定是独树一帜的,并把各种知识进行了综合的运用,教师要鼓励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设计好的同学及时点评。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实实在在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全身心的充分地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也只有这样的探究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的实验设计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化学实验现象不明显且容易失误的实验,这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或容易失败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也利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书上用的是红磷,此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其他化学试剂可以吗?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可以,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可以。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分析原因,也许同学们分析的不一定正确,但教师应尊重学生,切忌强加干涉。这一点也正是学生素养中有关质疑精神的体现,对不懂的问题先提出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或者否定。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测,而且懂得了实验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学生会对书本和遇到的各种实验装置尝试改进并且形成很好的质疑的习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有极大的好处的。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及时地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给出合适的机会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这样的交流和讨论会让原本生冷的实验成为我们教学的增长点。对该实验的探究和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能对书本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究,值得老师鼓励和表扬,当然教师平时也要养成让学生讨论和交流的习惯才行,千万不能流于形式为了交流而交流。有时个别老师为了公开课的需要,让学生无厘头的讨论是要不得的,教师在让学生讨论时一定要给出实验探究的要点,是探究过程分析还是结果讨论。只有老师充分的准备下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讨论以及创新设计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些小小的错误或者考虑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要能够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因为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地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主见,教师要善于利用科学的态度培养他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切不可为了完成自己的所谓的教学任务不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盲目的拔高知识难度和深度,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我一节物质的制备课堂上就发生了下面的一幕,如果我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对学生出现的理解的误区不闻不问,可能是教学中很好的生成性资源就被忽视了。有时我们教师认为的“错误”往往蕴含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态度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教学“物质的制备”一节内容时,首先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你设计利用废铜屑制取Cu(OH)2,说出你的设计思路?”
  师:你有哪些方法?
  生1:先将Cu加熱,再将生成的CuO加入稀硫酸,然后在生成的CuSO4中加入Ba(OH)2,最后过滤即得到产物Cu(OH)2。
  此时,我就将错就错,进行因势利导,提问“你们认为对吗?”
  生2提出疑问:不对,会生成Cu(OH)2和BaSO4,不能通过过滤得出Cu(OH)2。
  接着,我利用“你有什么方法使Cu(OH)2转化为CuO?”
  生1:可用Zn与Cu(OH)2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Cu,在加热即得CuO。生2反驳:Zn不能与Cu(OH)2发生置换反应。生3补充:Zn只能与酸、盐发生置换反应。
  教师引导:金属Zn在初中的化学中常参与的两类置换反应是与酸、盐反应,是不能和碱发生反应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而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积极思考,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十分宝贵而无法苛求的,教师一定要把握机会而不可一味地奔课前预设而去,而忽略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只有既考虑了课前的预设,又尊重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有价值。课堂中出现的所谓“错误”往往会超越我们课前的预设,这样的教学过程更贴近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如何能充分运用好这样的“错误”,不仅能解决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和盲点,也能将这样的“错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增长点。
  四、 结语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除了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构成和宏观变化之外,教师还要将自然与生活环境中的化学资源引入教学,丰富教学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化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同时也为学生未来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唐建平,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在那个格外冰冷的冬天里,武汉人、湖北人、14亿中国人团结如一人,无数抗疫英雄迎难而上、无悔逆行,向科学寻找阻击疫情的答案和方法
期刊
期刊
期刊
2019年5月14日,在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稻 蛙”生态养殖基地里,工人们正从货车上卸下一箱箱蛙苗,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蛙苗已全部完成采购,这次采购蛙苗有909万尾,其中青蛙41万尾,牛蛙868万尾……”黎平泉水稻蛙鱼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显诚一边细心地验苗,一边对笔者介绍。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黎平县坝寨乡围绕“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因地制宜,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外出考察产业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