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血脉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阵子,我正在写一部电视剧本《魂牵日月潭》,写刘永福在台湾抗日的传奇故事。我努力追溯这位比我年长99岁的前辈乡贤,透过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心灵。
  中华民族的气场亦即炎黄子孙的气场,以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构成,核心为“忠”“义”,封建时代为忠君爱国、重义尚节,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成为炎黄民族的精神血脉。我写刘永福,就是要写其“忠”、写其“义”,写其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气魄。刘永福奉旨赴台抗日,是光绪十二年(1894年),时年57岁,已近“退休”年龄。此前,他受朝廷之遣两度率黑旗军赴越抗法,屡次大败法军,连传捷报,迫使法军以撤出澎湖为条件换取黑旗军回国。是年,日倭乘朝鲜内乱出兵入朝,接着挑起中日甲午海战,又欲虎吞台湾,刘永福奉旨“帮办台湾防务”,率两千名黑旗军渡台防卫。国家危难之际,他老骥伏枥、危难受命,足见其“忠”,而其“忠”又重在爱国,为国家赴难,血染疆场在所不辞。他渡海入台后,即真诚地与唐景崧、丘逢甲联手,喻为“桃园三结义”,自称“刘老三”。有奸细挑拨丘逢甲,说他是木命,而唐景崧属金,刘永福属火,都与他相克,丘逢甲慨然表态:“唐景崧这片辛金老跟我磕磕碰碰,我能忍受;刘永福这把丁火,只要能顶住北来的祸水,我也愿舍身全节。”而后,奸细游说刘永福,刘哂笑,斥为荒谬,逐之鼠窜。与丘更为亲密合作,丘内渡前还留诗互赠。二人气节青史早有定评,后世均以“爱国英雄”称之。
  由此看来,忠义须以爱国为血脉才不失其根本,而民族精神同样是以爱国精神为其根。去年是台湾光复60周年,今岁台海又风云变幻,引人注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我这个广西作家来说,刘永福和唐景崧是爱国英雄又是前辈乡亲,我写他们,既是弘扬爱国精神,也算是弘扬乡土文化,这么个定位,相信读者和观众,都会为之首肯的。
  他们曾经浴血保卫的台湾宝岛,近四百年来屡受外族列强的侵凌、掠夺,反复折腾,但至今仍不沦丧外寇之手,就因为我们的血脉始终没有改变。华夏各地区、各民族和各群体之间尽管有着各种差异乃至矛盾,但是血浓于水,谁也改变不了。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共祖炎黄、宗祀炎黄的民族意识,则是我们向心力的精神纽带,我们的国家才有“祖国”之称。我在1994年参拜过黄帝陵,亲身体会过在那222级台阶上与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华裔游客并肩漫步的氛围。
  去年6月,国民党主席连战参拜黄陵,我在电视上重温了那段行程,感慨万分,不禁在震旦文学院网站上发了一段杂感。此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又登此陵,说及中国人郡望文化一段,我深感有灵犀共鸣的意味,也许就是那一系列的气场,使我走进了这个创作冲动,而且自己感觉写得还相当潇洒。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了千百年生生不息的血脉,而且还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就像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因此,我有理由自信,这个作品,会在两岸三地乃至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中得到理解和共鸣。
  
  作者小传:王云高,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三栖会员”。短篇小说《彩云归》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明星恨》获“全国通俗文学优秀作品二等奖”,各种作品600余万字,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版了长篇小说《十字路口的狂客·金圣叹外传》、《草莽上将军·陆荣廷传奇》等。
其他文献
中国最早对原子弹动了念头的不是毛泽东,而是和他斗了几十年的死对头蒋介石。  1945年秋天,刚到中美联合参谋本部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魏德迈,在一次与国民党政府兵工署长、军政部次长俞大维交谈时,曾透露出美国可以接受中国人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意思。俞大维是曾国藩的曾外孙,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蒋介石。这之前,因为中美是同盟国,美国曾将一册绝密的报告交给中国,该报告详细叙述了美国原子弹的发展经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