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设立以来,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当前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管理模式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长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利的维护者。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一)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定义
笔者认为,辅导员的管理模式是指为了完成并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所采取的对辅导员队伍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内容的制度性设计与安排。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直接性,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他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最重要的队伍,辅导员的管理模式对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特征
1、政治性
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变迁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但我国辅导员必须始终坚持的第一要务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当前,只有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才能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良好有序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才能充分保证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好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与支撑。正是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这一重任。因而,辅导员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政治性这个核心开展。
2、多样性
辅导员队伍建设,本质上也是德育教育自身的团队建设。而团队建设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共同愿景下,由多种角色构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互动集体。不同专业背景、价值观、行为方式的辅导员兼容并蓄,有助于多种校园文化的互相借鉴,有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和优势互补,也有助于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队伍输送所需的骨干力量,更有利于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合理结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的根源在于其身份和角色的多重性。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3、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高校辅导员管理部门和人员能够从实际出发,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而灵活地优化管理模式。正如阿什比所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促进高校对其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变革。良好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都从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逐渐形成了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运行模式。缺乏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往往不能依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导致学生事务的管理队伍水平和服务质量停滞不前或大幅下降。
3、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不是某个时代社会组织以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内,它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时代的放映,并对当时和将来都会产生影响。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迫使学生不能只生活在封闭的自我关系中寻求内在的适应,而是应该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根据社会需要来实现外在的适应,通过不断吸收社会资源来实现自己影响社会的抱负。同样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生事务管理也应对社会全方位开放,聆听和满足社会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呼声及愿望。高校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发展的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同时这些成功的模式又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推广,使得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呈现开放性。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
(一)垂直式管理模式
垂直式管理模式下置辅导员于学生工作部(处)和学院的双重领导,学生处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宏观上的统一把握,对辅导员队伍“统一筹划,统一指导”,进而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级院系对辅导员直接领导和管理,负责其任用、调度、考核。同时,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处室之间相互协调,制定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实施条例。
(二)集中式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学校专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将全校的所有辅导员队伍进行统一整合、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共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学生人数较少的高校,这种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效率明显,并且容易贯彻落实。但这种模式在复杂的大环境下毕竟还是存在一些自身很难避免的缺陷,使得辅导员们的工作脱离具体实际,工作任务增加。
(三)矩阵式管理模式
矩阵式辅导员管理模式是根据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际出发,设立若干个组织来分块进行学生的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形成的一种横向系统,这个横向系统与上下级部门结合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校根据各院系具体实际再结合其工作职能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同时下设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办公室、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等。形成矩阵式结构,避免管理混乱,取长补短达弥补以往辅导员一人扛负一切事务的弊端,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释放出来,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工作。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一)垂直式管理模式,管理模糊、职责分工不明
垂直式管理模式下,学生工作部(处)宏观上领导全校所有辅导员,但辅导员的具体管理隶属于学院,包括考核、工资发放等。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能的特殊性,与学生有关的部门都有交叉,比如,教务处、档案馆、就业办、后勤管理中心等。总之,与学生有关的工作,辅导员都能涉及到。这种管理体制表象上看起来管理清晰,实则不然,学校职能部门与各二级院系的多重领导,加大辅导员的工作量,进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前我国各大高校设立辅导员岗位,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有效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各大高校辅导员实际上成了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他们真正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这样远远背离了学校设立辅导员岗位的初衷。这种模式强调管理,但忽视辅导员个体发展,导致辅导员工作依然停留在简单、低层次的管理水平上,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落后。 (二)集中式管理模式,成就感缺乏、整体意识不足
集中式管理模式适用于中小规模的单学科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对规模较大的高校由于其模式自身的缺陷很难适应。在单学科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辅导员选聘、任用、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容易形成。同时,集中管理模式对辅导员队伍的团结与稳定、辅导员之间的学习交流、营造队伍争先创优的氛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革新,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下的辅导员对未来自身的职业生涯容易产生担忧,容易使得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工作成就感。这种集中式管理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范围狭小,仅限于辅导员之间,与其他教职工交流沟通机会很少,容易使辅导员整体意识缺乏,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三)矩阵式管理模式,制约辅导员整体作用发挥
矩阵组织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职能部门与辅导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要求由每个部门能够在各个矩阵中密切配合,形成一种良好合作氛围。因此,矩阵式管理模式潜在问题就是各个办公室沟通和协调是否恰当。这一矩阵式管理模式条理清晰,各司其职,弥补了过去单一群体管理中辅导员一个人“包揽天下”的情况。但是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思想工作难以做深做细、做实,特别是独立处理突发事件更加“力不从心”,很难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每个学生个体进行实质覆盖。这种管理模式对辅导员能力、素质、资质要求笼统;精细化、分类别、分阶段的管理体制相对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整体性作用的发挥。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承担着高校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促进着高校学术研究职能的发展,传播和创造着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变得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加以改革和创新,不断优化我国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使之更加顺应高等教育的要求,更好的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注释:
杨江水.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年8月30日.
张建林.大学遗传环境论一读E·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参考文献:
[1]韩延明.试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0(1).
[2]金绍荣.高校辅导员工作虚化问题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1(10).
[3]韩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模式的现状与路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4).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汽车学院)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管理模式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长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利的维护者。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一)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定义
笔者认为,辅导员的管理模式是指为了完成并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所采取的对辅导员队伍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内容的制度性设计与安排。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直接性,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他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最重要的队伍,辅导员的管理模式对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特征
1、政治性
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变迁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但我国辅导员必须始终坚持的第一要务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当前,只有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才能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良好有序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才能充分保证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好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与支撑。正是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这一重任。因而,辅导员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政治性这个核心开展。
2、多样性
辅导员队伍建设,本质上也是德育教育自身的团队建设。而团队建设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共同愿景下,由多种角色构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互动集体。不同专业背景、价值观、行为方式的辅导员兼容并蓄,有助于多种校园文化的互相借鉴,有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和优势互补,也有助于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队伍输送所需的骨干力量,更有利于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合理结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的根源在于其身份和角色的多重性。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3、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高校辅导员管理部门和人员能够从实际出发,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而灵活地优化管理模式。正如阿什比所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促进高校对其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变革。良好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都从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逐渐形成了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运行模式。缺乏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往往不能依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导致学生事务的管理队伍水平和服务质量停滞不前或大幅下降。
3、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不是某个时代社会组织以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内,它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时代的放映,并对当时和将来都会产生影响。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迫使学生不能只生活在封闭的自我关系中寻求内在的适应,而是应该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根据社会需要来实现外在的适应,通过不断吸收社会资源来实现自己影响社会的抱负。同样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生事务管理也应对社会全方位开放,聆听和满足社会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呼声及愿望。高校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发展的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同时这些成功的模式又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推广,使得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呈现开放性。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
(一)垂直式管理模式
垂直式管理模式下置辅导员于学生工作部(处)和学院的双重领导,学生处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宏观上的统一把握,对辅导员队伍“统一筹划,统一指导”,进而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级院系对辅导员直接领导和管理,负责其任用、调度、考核。同时,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处室之间相互协调,制定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实施条例。
(二)集中式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学校专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将全校的所有辅导员队伍进行统一整合、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共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学生人数较少的高校,这种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效率明显,并且容易贯彻落实。但这种模式在复杂的大环境下毕竟还是存在一些自身很难避免的缺陷,使得辅导员们的工作脱离具体实际,工作任务增加。
(三)矩阵式管理模式
矩阵式辅导员管理模式是根据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际出发,设立若干个组织来分块进行学生的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形成的一种横向系统,这个横向系统与上下级部门结合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校根据各院系具体实际再结合其工作职能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同时下设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办公室、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等。形成矩阵式结构,避免管理混乱,取长补短达弥补以往辅导员一人扛负一切事务的弊端,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释放出来,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工作。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一)垂直式管理模式,管理模糊、职责分工不明
垂直式管理模式下,学生工作部(处)宏观上领导全校所有辅导员,但辅导员的具体管理隶属于学院,包括考核、工资发放等。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能的特殊性,与学生有关的部门都有交叉,比如,教务处、档案馆、就业办、后勤管理中心等。总之,与学生有关的工作,辅导员都能涉及到。这种管理体制表象上看起来管理清晰,实则不然,学校职能部门与各二级院系的多重领导,加大辅导员的工作量,进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前我国各大高校设立辅导员岗位,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有效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各大高校辅导员实际上成了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他们真正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这样远远背离了学校设立辅导员岗位的初衷。这种模式强调管理,但忽视辅导员个体发展,导致辅导员工作依然停留在简单、低层次的管理水平上,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落后。 (二)集中式管理模式,成就感缺乏、整体意识不足
集中式管理模式适用于中小规模的单学科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对规模较大的高校由于其模式自身的缺陷很难适应。在单学科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辅导员选聘、任用、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容易形成。同时,集中管理模式对辅导员队伍的团结与稳定、辅导员之间的学习交流、营造队伍争先创优的氛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革新,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下的辅导员对未来自身的职业生涯容易产生担忧,容易使得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工作成就感。这种集中式管理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范围狭小,仅限于辅导员之间,与其他教职工交流沟通机会很少,容易使辅导员整体意识缺乏,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三)矩阵式管理模式,制约辅导员整体作用发挥
矩阵组织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职能部门与辅导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要求由每个部门能够在各个矩阵中密切配合,形成一种良好合作氛围。因此,矩阵式管理模式潜在问题就是各个办公室沟通和协调是否恰当。这一矩阵式管理模式条理清晰,各司其职,弥补了过去单一群体管理中辅导员一个人“包揽天下”的情况。但是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思想工作难以做深做细、做实,特别是独立处理突发事件更加“力不从心”,很难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每个学生个体进行实质覆盖。这种管理模式对辅导员能力、素质、资质要求笼统;精细化、分类别、分阶段的管理体制相对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整体性作用的发挥。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承担着高校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促进着高校学术研究职能的发展,传播和创造着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变得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加以改革和创新,不断优化我国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使之更加顺应高等教育的要求,更好的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注释:
杨江水.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年8月30日.
张建林.大学遗传环境论一读E·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参考文献:
[1]韩延明.试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0(1).
[2]金绍荣.高校辅导员工作虚化问题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1(10).
[3]韩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模式的现状与路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4).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汽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