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病的孩子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生;装病;自我设限;心理干预
  小学四年级的刘心甜(化名)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非常头疼的孩子。据多名科任老师反映,在课堂上,她经常会突然声称自己头痛或肚子痛,并以此为理由要求妈妈接她回家。老师们原以为刘心甜身体瘦小、体弱多病,直到她的妈妈李女士道出实情,我们才恍然大悟。就在上周,李女士满脸愁容地找到了我:
  “刘心甜在班里表现怎么样,听话吗?”
  “嗯,挺好的。她是不是身体不太好?”
  “哪有啊?她是在装病,我带她去医院检查过多次,医生说她身体非常健康。”
  “装病?你能说详细点吗?”
  “是的,临近期末考试了,我发现她的这种行为越来越多。早晨叫她起床,她总是磨磨蹭蹭,有时会捂着肚子说肚子痛,并苦苦哀求我同意她呆在家里。孩子厌学,我该怎么办呢?唉!”李女士一脸无奈,一边向我述说一边叹气。
  人们通常会认为孩子装病是因为厌学,但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个体的自我设限心理在作祟。
  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置障碍,以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相继发现,在学校和课堂这些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中,学生为回避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结果,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降低或放弃努力的行为,这就是学业自我设限。
  一、学业自我设限的行为表现
  自我设限的行为表现多种多样,国外学者Arkin和Baumgardner将自我设限的行为表现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自我设限,指个体以实际行为设限阻碍成功结果出现,以换取归因的利益,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如逃避努力、减少练习时间;二是自陈式自我设限,指个体用难辨真伪的借口公开表示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情境,但并不一定减少实际的努力,失败时据此归因,既容易博取他人的谅解,同时也避免了自我价值感受到损害,如声称自己焦虑紧张或者身体不适。学业自我设限的具体行为表现有哪些呢?
  1.行动式学业自我设限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拖延,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总是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推迟到最后时刻,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临近考试时才着手复习等。(2)逃避或拒绝学习,往往表现为课前不温习功课,课上不认真听讲,打瞌睡,学习懈怠,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打球和玩游戏上,更有甚者逃课逃学。(3)外部指向的行为,如破坏课堂纪律,借此使外部他人将对其学业表现的注意转移到外部的行为表现上,避免对失败作出能力低下的内归因,以达到自我价值保护的目的。
  2.自陈式学业自我设限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在考试前夕,声称自己身体不舒服、心情不佳,声称自己学习没用功或忙于其它活动,抱怨环境不适或他人干扰等。自陈式学业自我设限虽然只是在投入活动之前提出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借口,没有不利于学生表现的实质行为,可能对学生表现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但是如果任由这种行为长期持续,将不利于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不难发现,越是临近考试,这些自我设限的行为表现越是突出。这些行为的目的无非是给他人留下厌学、不勤奋学习的印象,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则可将之归因于先前自设的障碍,从而避免直面失败的真正原因——能力不足,使自我价值感免受损害。
  二、学业自我设限行为的不良后果
  自我设限行为是一把双刃剑。从短期的、情感调节的角度讲,它是一种适应性策略,维护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但是自我设限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是对困难的逃避,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它易使人在困难面前消极退缩,限制和扼杀个体潜能的发展,不利于个体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的形成。
  2.自我设限者所具有的防御性归因模式,导致其对自己的学业能力不确定,努力程度降低,加大了失败的可能性,往往会导致低成就和低自我效能,从而阻碍个体人格的成熟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者证实,自我设限行为会导致个体的低学业成就,低学业成就又使个体产生更强的自我设限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3.从个体印象管理的角度来说,采取自我设限行为可能避免了他人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易使个体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成功的结果下,自我设限者会给他人留下虚伪、不诚实的不良印象,而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人可能会认为自我妨碍者具有慵懒、不负责任等消极人格特征。这些不良印象,对于维系健康的同伴关系是不利的。
  所以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讲,自我设限行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应对学生学业自我设限行为的干预策略
  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影响自我设限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所以在干预策略的制定上,我们也应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养成恰当的归因模式
  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韦纳指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属于稳定性的因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属于不稳性的因素。内化成功和外化失败的归因模式对个体来说是具有适应性和建设性的。而自我设限者的归因模式恰好相反,他们倾向于采用防御性的归因模式,即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避免作内部归因。这种将成败归因为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归因模式不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的提高。所以,为了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有助于自我提高的归因模式,归因训练应主要集中在他们对成功的归因上,即引导他们对成功更多地作能力和努力方面的归因。通过恰当的归因训练,有助于学生克服自我设限的行为倾向,从而使学业成功的控制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2.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态,使学生学会恰当的自我评价,提高其自尊水平
  自我设限的行为倾向往往与自卑和低自我评价相关。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力的支柱,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不会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就。学生总是通过他们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直接相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评价,以促进学生乐观自信和积极自我评价的养成。
  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越是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就越不可能进行自我妨碍和采用不利于学习的手段。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学习过程的真正动力。学生在产生内部动机时,内心会流露出强烈的学习渴求,这正是学生自主从事学习活动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积极意义,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自我的内在价值体验。其次,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批评和指责相比,它们往往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4.创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压力
  过度竞争会引发学生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导致学生学业自我设限行为频率的提高。所以教师在课堂管理与教学中,要改变自身的角色,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通过建立恰当的考核制度,减轻学生面临的评价性威胁,使学生减少自我设限行为。
  (作者单位:1.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现代学校,泰安,271402;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116029)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利物浦女足主场输给埃弗顿。利物浦女足队员进行训练前的热身。今年1月,利物浦在一场英格兰足总杯女足比赛中迎战布莱克本。下半场进行了几分钟后,主教练维姬·杰普森试图坐下。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她往双腿上盖了条毯子,挤在坐满了替补球员的板凳上。杰普森的心情不错。利物浦女足在比赛中全面压制布莱克本,最终以8比1大胜,但要杰普森安安静静地坐着,并不容易。没过多久,她又从替补席站了起来,在边
“劳动值周”是高等教育实践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或多或少地参加过相应的“劳动值周”。笔者至今依旧清晰记得当年读大学时作为全校第一个“劳动值周”班级,身为知名学者的系主任亲自登台给我们作动员的情景。的确,“劳动值周”动员工作做得如何,不仅仅影响学生“值周”期间表现积极、认真与否,而且关系到学生相应思想意识的确立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劳动值周”动员工作是
关键词:党建引领;革命老区;乡村贫困治理  贫困问题是革命老区治理的主要问题,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实务界做了很多工作,学界也做了很多探讨。如何更好更持久推动革命老区贫困问题的治理更是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中之重。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已经成为当下基层党建和乡村建设、治理的发展方向。对此,学界探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较多,但对党建引领革命老区乡村治理及其贫困治理探讨显得不足。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关乎全国脱贫
建设网上政府、网站是现在的“标配”。多年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中,政府网站顺应时代潮流,打下较好的基础,总体处于“合格达标”水平。但随着互联网不断升级换代,要达到公众心目中“优质高效”的定位,政府网站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不少群众反映,由于资源分散、缺乏整合,许多政府网站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互动不回应、服务不实用等问题,沦为“僵尸网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
世界杯,球迷的“忘忧水”    铁杆球迷老裘是我的近邻,几日不见,发现他家里新买的大背投又换成等离子高清晰度电视。问为什么?他说,他嫌背投电视不够清晰,为了享受世界杯的精彩,所以就咬牙换了这台高清电视!  前几天,老裘本来找我有事,结果聊着聊着,他把正事撇在一边,和我侃起了足球经,“足球是咱喜怒哀乐的活火山,也是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难怪,全世界的球迷都为世界杯而躁动不已。  在世界杯的日子
〔摘要〕复学后开展心理访谈过程中发生了一起危机事件。一位女生得知自己被访谈,担心同学们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情绪激动,不愿意回到教室继续学习。面对这一危机事件,心理教师展开了一系列补救工作——纠正她的不合理认知,消除她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最终使她走出了心理阴霾。  〔关键词〕复学;心理访谈;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8-00
踏着九月金色的风,一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初中毕业生兴奋地迈进了高中的大门。看着那一张张稚气而又充满活力的脸庞,作为一名高一年级班主任,如何使他们在高一年级顺利完成初中学习向高中学习的过渡,在三年后能够金榜题名呢?今天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作为一名高一年级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其所面临的对象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 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高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在15岁~16岁,这个年龄正是
许小夏要走了,去城里的中学读书。他妈妈见到熟人就说,我儿子的成绩在城里会更好。许小夏听了这话很不舒服。他说,妈妈,什么叫更好,你怎么知道?你知不知道,我不想去那里,我还想在我们学校。  我说了算,让你去你就去,很多人想去还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呢。许小夏沉默了,他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他有发言权,但永远没有决定权,就像每顿饭吃什么,是由妈妈说了算的。他忽然有些怨恨在城里工作的表哥,那么关注他的成绩干什么?再
今天,没有人不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福祉。人们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能够与科技如此紧密依存,能够享用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与光荣,能够如此真切地观看科技在眼前的变化与展开。  中国人的体会尤其深刻。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和技术不只是遥远的志向与梦想。如果40年前的中国人穿越到今天的话,会震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竟然拥有如此多的科技产品:智能手机,互联网,电动汽车,声控家居,高铁,物联网……  在许多领域中,我們已经行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师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课堂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教学要素,使学生不受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建构更严谨的知识体系,从而发挥出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多媒体技术随之进入到课堂之中,改变了教师一根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教学方式。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