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在朗读中感受,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在课外阅读中培养语感,在口语交际中培养语感。教师要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达到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语感;精神;同构共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44-1
  语感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心理产物,具体可解析为语像感、语义感、语情感和语言感、语技感、语法感。语感是左右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语感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去培养。
  一、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
  例如,在教学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时,有的学生想到这是“一枝红色的杏花嫌院里的天地太小,就爬上了墙头,它要看看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有的学生说这是“主人不在家,客人来访不能进门,院里的红杏从墙头伸出热情的手来代主人向客人打招呼。”这些就是学生对诗句所含形象和情趣的感受,这种感受和“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就在学生的心中联姻了,同构了。人在言语学习和实践中,每学懂或学会一个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短语等),作为符号的语言文字与它所代表的意义、形象、认知、情感等,都会在人心理建立同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在人的心中不消退,以后听到或看到某一语言文字,其意义就会在心中生成,日后看书或听讲的时后感知到这个词组或短语,就可能在心中浮现出相应的表象和有关情感体验。人在言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多了,在心中形成的联姻关系的意义也就增多了,语言间、意义间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复杂联系。这样,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在人的心理上编织成立体的网络了。我们把这样一种心理网络称为语感结构。语感结构越庞大,言语的感受能力和生成能力就强大。因此,人们平常所说的语感就是指语感结构。
  二、在朗读中感受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最后一段,文中是这样写的: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去读,读的流畅、抒情,在语气、语调中洋着幸福感。如让学生交换一下语调,让学生面容凝重,读得低缓、悲戚,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不公平社会的非常不满。通过反复和变换角度的不同朗读,学生从“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体会到这句实际上是指小女孩死了,就说明学生产生了相应的语义感,从句子中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对不平等社会的愤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语情感。
  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丰富语感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感。例如在教学《早春》一诗中,理解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学生一般缺乏直接的形象支撑,仅靠诗文的抽象演绎,他们对诗句意境的感悟怎么也不会真切。然而,学生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司空见惯。这些画面、这些意境,虽然沉睡在他们心中,但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培养语感,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增强表达功能,敏锐地理解别人的语言,使语言和精神实现“合法化”的同构,精神活动在言语中展示,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短的境界。这样,就能使学生形成独立地盘活生活库存,服务于阅读的能力,能促进生活的积累、语言积累,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中增值。正是在学生难以准确领悟诗句意境之时,教者以“在你们的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境吗?”的问题,唤醒了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使学生通过相似联系,由“草色遥看近却无”想到了“集市上的人流”,“工地上的红旗”,“水中的秧苗”……这一切与诗句中的意境何等相似,有这一个生活画面,亲身经历的奠基,诗句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意义,而生自我感受。这样,学生不仅深切领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丰富意境,而且具体感受到了这句诗对这一情境描述的准确性。因此,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要重视以语言文字为依据,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积淀和生活体验,巧妙联系,合理利用。
  四、在课外阅读中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常常会发现,那些爱读课外书的同学不但知识面广,而且思维活跃,语感敏锐,说话写文章很少出现语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中接触了各种结构形式的书面语言,从而获得了很强的语法感。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讲究方法,在阅读材料选择上,不但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风格,还要注意语言的结构方式。在阅读方法上既要让学生默读,又要鼓励学生朗读。对于那些结构上让学生感到生疏、新奇或特别的句子和语段,则可以鼓励学生摘抄下来,反复诵读品味,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同时,也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建立相应的语言原型。在《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活跃起来。”这些语句结构整齐对仗,语势强劲有力,读之朗朗上口,这不同一般的语言形式,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
  总之,学生的语感培养是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小语教学工作者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对学生加以培养,达到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最佳境界。
其他文献
摘要:生活是学习的源头,任何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概念,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文从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入手,就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作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宝库。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强化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与话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从儿
就在鸽子们低头啄食时,一张大网从它们上方落了下来。“哈哈……”一阵笑声从树后响起,一个头戴牛仔帽,身穿褐色马甲的猎人走了过来。  “全部落网!我在这儿等你们好久了。这些米粒就是诱饵,今天又可以卖一个好价钱了。”鸽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低下了头,像在后悔着:自己真是太大意了,真不应该被眼前的美食诱惑,却没有想到身后的祸患。鸽子们发出咕咕的叫声,像在请求猎人放过它们。猎人哪会顾及鸽子们的感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