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以疑激疑
一篇文章,疑隐含于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困惑处。教师把各处之疑抓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来,这就是以疑激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在考虑了要达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母亲、理解母亲、体贴母亲,从而孝敬父母的目的后,然后反复斟酌学生刚开学的心理状态,现代学生的家庭教育以及一般老师教这一类课文的情况之后,笔者设计了“说”“学”“做”的单元教学法,即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首先我摆脱了以往教学时老师们习惯的教授法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的读研法,笔者从长期应试教育文化课挤占音乐、美术课,压抑了学生们的感情的实际出发,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开展活动。经征求学生意见,笔者给学生抄录了《母亲》的歌词,上课前播放了这首歌,阎维文深情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同学的心,激发了同学们对母亲的感情。接下来我们结合作文课,口语交际举行了“说说我的母亲”口语表演。为了打消同学们不好意思的场面,笔者和班里的机灵鬼带头做了“母爱无边”的演讲,另外两个同学表演了“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课本剧后,同学们的情感难以抑制了,纷纷说出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有的同学竟泣不成声。在这种感情激昂的教学场景中,我们展开了对课文《我的母亲》和课外阅读文《丑娘》的学习,在平时形成的男女两组你问我答活动,进行得热烈而有序。同学们积极、主动、快乐、热烈、多角度的学习研读了课内外这类文章,谈出了“以前不理解母爱”的真实感受。在后来的作文《三八节,我为母亲做了什么》的实践活动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家长通过电话或者亲自到校和我交流,都说这段时间孩子一下长大了,成熟了。
二、于无疑处求疑
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丰富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往往不惹学生瞩目,他们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针对这些地方,教师就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出其不意地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语文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实践的结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它应该成为我们加强阅读训练的重要途径。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有了许多独到之处。如:在江《一件珍贵的衬衫》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你是一名记者,只知道这件事发生在天安门附近,不知道当事人是谁,你认为应当首先找什么人了解情况?问题一出,学生人人都在动脑筋,边讨论,边回忆课文。当问题解决之后,课文熟悉了,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就具备了。接着再继续提问,这样引入课文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又如:我在讲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准备了这样一个实验:一杯淡水,一杯盐水,一个生鸡蛋。我利用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启发学生:“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观察后,学生很快结合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 教学中利用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那么,阅读教学便会取得好的成效,既让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为多读作准备。 课内知识可以由教师指导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有这样一种情况:离开教材和老师,学生中有一些便不会读书,感到无从下手。这其中包括很多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在阅读思维过程中产生了障碍。
三、挑起矛盾,借以质疑
所谓挑起矛盾,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文,故意去拈过拿错,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思索,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教师可设一问:既称之为“死海”,为什么又说它“不死”,岂非自相矛盾?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钻研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议论,在议论中争辩,在争辩中求得共识。原来,这里是用同一个“死”字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死海”的“死”是指海中没有生命存在,“不死”是指“死海”海水咸度高,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在水里不必担心会被淹死。此外,人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发展旅游业,利用海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发展工业,使死海“出现了不少生气”,这就是死海不死的含义。学生在深究这看似矛盾的问题时,不仅释了题,更重要的是弄清了死海的特点和功能,实现了教学目标。
语文知识的牢固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师“灌”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与“嗯”得到的。课堂上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阅读主体的“伙”失落了!作为语文课本身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素养,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精神。我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及文本的互动交流,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不教”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净化心灵世界,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一、以疑激疑
一篇文章,疑隐含于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困惑处。教师把各处之疑抓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来,这就是以疑激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在考虑了要达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母亲、理解母亲、体贴母亲,从而孝敬父母的目的后,然后反复斟酌学生刚开学的心理状态,现代学生的家庭教育以及一般老师教这一类课文的情况之后,笔者设计了“说”“学”“做”的单元教学法,即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首先我摆脱了以往教学时老师们习惯的教授法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的读研法,笔者从长期应试教育文化课挤占音乐、美术课,压抑了学生们的感情的实际出发,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开展活动。经征求学生意见,笔者给学生抄录了《母亲》的歌词,上课前播放了这首歌,阎维文深情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同学的心,激发了同学们对母亲的感情。接下来我们结合作文课,口语交际举行了“说说我的母亲”口语表演。为了打消同学们不好意思的场面,笔者和班里的机灵鬼带头做了“母爱无边”的演讲,另外两个同学表演了“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课本剧后,同学们的情感难以抑制了,纷纷说出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有的同学竟泣不成声。在这种感情激昂的教学场景中,我们展开了对课文《我的母亲》和课外阅读文《丑娘》的学习,在平时形成的男女两组你问我答活动,进行得热烈而有序。同学们积极、主动、快乐、热烈、多角度的学习研读了课内外这类文章,谈出了“以前不理解母爱”的真实感受。在后来的作文《三八节,我为母亲做了什么》的实践活动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家长通过电话或者亲自到校和我交流,都说这段时间孩子一下长大了,成熟了。
二、于无疑处求疑
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丰富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往往不惹学生瞩目,他们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针对这些地方,教师就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出其不意地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语文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实践的结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它应该成为我们加强阅读训练的重要途径。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有了许多独到之处。如:在江《一件珍贵的衬衫》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你是一名记者,只知道这件事发生在天安门附近,不知道当事人是谁,你认为应当首先找什么人了解情况?问题一出,学生人人都在动脑筋,边讨论,边回忆课文。当问题解决之后,课文熟悉了,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就具备了。接着再继续提问,这样引入课文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又如:我在讲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准备了这样一个实验:一杯淡水,一杯盐水,一个生鸡蛋。我利用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启发学生:“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观察后,学生很快结合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 教学中利用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那么,阅读教学便会取得好的成效,既让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为多读作准备。 课内知识可以由教师指导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有这样一种情况:离开教材和老师,学生中有一些便不会读书,感到无从下手。这其中包括很多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在阅读思维过程中产生了障碍。
三、挑起矛盾,借以质疑
所谓挑起矛盾,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文,故意去拈过拿错,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思索,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教师可设一问:既称之为“死海”,为什么又说它“不死”,岂非自相矛盾?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钻研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议论,在议论中争辩,在争辩中求得共识。原来,这里是用同一个“死”字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死海”的“死”是指海中没有生命存在,“不死”是指“死海”海水咸度高,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在水里不必担心会被淹死。此外,人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发展旅游业,利用海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发展工业,使死海“出现了不少生气”,这就是死海不死的含义。学生在深究这看似矛盾的问题时,不仅释了题,更重要的是弄清了死海的特点和功能,实现了教学目标。
语文知识的牢固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师“灌”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与“嗯”得到的。课堂上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阅读主体的“伙”失落了!作为语文课本身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素养,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精神。我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及文本的互动交流,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不教”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净化心灵世界,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