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在阐述历史地理学的涵义、肯定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的途径,论述了学科交叉教学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学科;历史地理知识;运用
一、历史地理学的涵义及其重要地位
1.历史地理学的涵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既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征,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地位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科一样,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地理学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历史地理知识的份量也较大。文科综合地理试卷中渗透的历史地理知识主要有: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尤其是气候与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等内容都是重点考查的历史地理知识。
例1: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分析:本题的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是明显的地理术语,同时题干又强调了“水路”运输,所以学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联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联通) ,才能正确得出正确选项为 C。
例2:北宋后,黄河多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黄河中游地区)经常泛滥的原因( )。
分析:本题设问在历史教材中是没有丝毫讲述的,但如用历史地理知识或方法进行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挟大量的泥沙,进入中游,由于水势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且黄河所经地区,降水集中,多有暴雨,易成泛滥。古今黄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现代的原因也应是古代的原因,所以这一原因也正是北宋后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例3: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 )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分析:该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景,而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景与地理情景相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景方式来迷惑考生,是一种较好的史地综合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而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正是利用了区域地理因素中,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随季节变化而风向变化的自然规律,以便于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来选择时间的。故正确答案为D。
分析现有教材,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材中非常欠缺。所以,文科综合考试地理科的复习,不但要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发展,也要从历史地理知识中吸取营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发展提供借鉴。不仅在文科综合中如此,在一些地理单科试题中,也出现了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无论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从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来看,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增添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内容都是必须的。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建立史理知识的有机联系
1.在学习我国六大古都的地理知识中渗入其悠久的历史
六大古都至少都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 ,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定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
2.在讲解中国地理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如讲到黄河流域的城市西安时,可介绍西安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平原周围群山环绕,形势险要;河水(黄河)的支流渭水(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且流经西安城北,为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并通过河水、渭水向长安城北运送漕粮。因此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现在又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3.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话题
如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又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历史地理学等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诸如历史上黄河的决溢改道、经济中心的南移、古都名城的兴废等等案例,均可成为揭示人地关系的极好例证,都可成为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运用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地图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其载负的图形信息能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与课本紧密结合,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历史地图的重点不在于表现静态的地理学信息,而在于表现动态的、发展的历史学信息。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教师可配合历史地图,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如讲到我国的行政区划时,可结合地名的由来讲授历史上我国政区的演变,使学生能理解政区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再如讲授鄱阳湖与洞庭湖时,可运用它们的变迁图,通过湖泊面积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洪涝灾害的原因。总之,让历史地理地图走进地理课堂,符合时代的要求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是历史地理学渗透进中学地理课的有效途径。
三、史地结合教学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对地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提高对跨学科教学的认识
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虽分属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但它们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地理学科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地理现象,着重探索地理现象的现状和特点。而今天的地理实际上是过去地理的延续,了解历史上的地理情况,有助于探究地理现象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历史地理知识。
2.要努力学习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
由于中学教材中历史地理学知识还不成体系,文字与地图尚没很好的配合,加上相关教师中大多数缺少历史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努力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要在教学实践中,掌握一些学科交叉的知识,了解其发展趋势,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指示交叉点,并且能够融会贯通。
3.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虽然历史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在补充、充实教学内容时,必须摆正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有科学依据,史料真实,观点正确;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历史地理知识渗透的合适时机和恰当的数量,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4.要进行一些边缘学科的教学法研究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搞一些学术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撰写发表一些教学法研究论文,为成为学者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以充实教材相关内容,丰富教学;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研究文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寻求教学的最佳方案,实现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树声.21世纪中学地理教师的职责[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高级实验中学)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学科;历史地理知识;运用
一、历史地理学的涵义及其重要地位
1.历史地理学的涵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既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征,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地位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科一样,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地理学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历史地理知识的份量也较大。文科综合地理试卷中渗透的历史地理知识主要有: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尤其是气候与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等内容都是重点考查的历史地理知识。
例1: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分析:本题的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是明显的地理术语,同时题干又强调了“水路”运输,所以学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联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联通) ,才能正确得出正确选项为 C。
例2:北宋后,黄河多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黄河中游地区)经常泛滥的原因( )。
分析:本题设问在历史教材中是没有丝毫讲述的,但如用历史地理知识或方法进行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挟大量的泥沙,进入中游,由于水势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且黄河所经地区,降水集中,多有暴雨,易成泛滥。古今黄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现代的原因也应是古代的原因,所以这一原因也正是北宋后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例3: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 )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分析:该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景,而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景与地理情景相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景方式来迷惑考生,是一种较好的史地综合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而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正是利用了区域地理因素中,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随季节变化而风向变化的自然规律,以便于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来选择时间的。故正确答案为D。
分析现有教材,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材中非常欠缺。所以,文科综合考试地理科的复习,不但要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发展,也要从历史地理知识中吸取营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发展提供借鉴。不仅在文科综合中如此,在一些地理单科试题中,也出现了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无论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从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来看,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增添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内容都是必须的。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建立史理知识的有机联系
1.在学习我国六大古都的地理知识中渗入其悠久的历史
六大古都至少都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 ,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定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
2.在讲解中国地理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如讲到黄河流域的城市西安时,可介绍西安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平原周围群山环绕,形势险要;河水(黄河)的支流渭水(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且流经西安城北,为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并通过河水、渭水向长安城北运送漕粮。因此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现在又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3.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话题
如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又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历史地理学等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诸如历史上黄河的决溢改道、经济中心的南移、古都名城的兴废等等案例,均可成为揭示人地关系的极好例证,都可成为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运用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地图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其载负的图形信息能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与课本紧密结合,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历史地图的重点不在于表现静态的地理学信息,而在于表现动态的、发展的历史学信息。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教师可配合历史地图,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如讲到我国的行政区划时,可结合地名的由来讲授历史上我国政区的演变,使学生能理解政区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再如讲授鄱阳湖与洞庭湖时,可运用它们的变迁图,通过湖泊面积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洪涝灾害的原因。总之,让历史地理地图走进地理课堂,符合时代的要求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是历史地理学渗透进中学地理课的有效途径。
三、史地结合教学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对地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提高对跨学科教学的认识
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虽分属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但它们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地理学科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地理现象,着重探索地理现象的现状和特点。而今天的地理实际上是过去地理的延续,了解历史上的地理情况,有助于探究地理现象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历史地理知识。
2.要努力学习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
由于中学教材中历史地理学知识还不成体系,文字与地图尚没很好的配合,加上相关教师中大多数缺少历史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努力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要在教学实践中,掌握一些学科交叉的知识,了解其发展趋势,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指示交叉点,并且能够融会贯通。
3.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虽然历史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在补充、充实教学内容时,必须摆正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有科学依据,史料真实,观点正确;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历史地理知识渗透的合适时机和恰当的数量,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4.要进行一些边缘学科的教学法研究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搞一些学术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撰写发表一些教学法研究论文,为成为学者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以充实教材相关内容,丰富教学;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研究文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寻求教学的最佳方案,实现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树声.21世纪中学地理教师的职责[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高级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