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巴马上台了,口中总是离不开代表美国价值的林肯总统,选后更扬言要重建美国道德境界。奥巴马似乎是一个希望的象征。但说到“重建”,岂不是说过去满目疮痍?可是我们还记得布什也是一个满口道德语言的总统,侵占伊拉克是为了世界和平,但最后却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于是改口说是为了推动民主。其道德理想虽然简单明晰,但最终发现只是借口。究竟道德在这个时代是一纸荒唐言还是真的可以拥抱的理想?阅读苏珊·尼曼(Susan Neiman)的最新著作,既是一次哲学思想之旅,也是回忆美国近年的所作所为,反思何谓道德的一个好机会。
苏珊·尼曼是美国伦理学家,现在德国柏林从事学术工作。她著有多本伦理学著作,如《慢火:从柏林来的犹太人笔记》(Slow Fire: Jewish Notes from Berlin),《理性的统一:重读康德》(The Unity of Reason:Rereading Kant),《现代思想的罪恶》(Evil in Modern Thought),而这本《道德明晰:给成熟的理想主义者的指引》(Moral Clarity: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则被《纽约时报》选为二○○八年一百本重要书籍之一,因为它不只是专业性的哲学讨论,它更是文化批评,探讨思想对世界的真实影响。
苏珊·尼曼有很多话要说。但作为左派的她最关注的是替美国左派找出路,并为启蒙正名。苏珊·尼曼认为美国左派没有大的理念,只是不断揭世界疮疤,点出人如何不断地在资本主义中被蒙骗。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几乎没有建树。相反,美国右派、宗教教派,甚至美国号称要对付的恐怖分子——原教旨主义者,却都道出他们的道德理想,不管它是不是货真价实,但起码有人会了解他们说什么,并予以支持。
如前所说,保守派的布什正是满嘴道德语言的家伙。有趣的是,他又经常强调现实,把道德意义上的“应该”和现实中的“权力”混淆。布什的文胆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曾说,美国像霍布斯描述的原始世界,只根据森林法则运作,而欧洲则根据康德的理性原则运作。因此,美国是现实的,欧洲是理想主义的。美国的对外政策就要单边主义,即要以强者姿态示人,而非合作,否则,就有其他国家代替她那样做,这样就会危及自身和世界。但苏珊·尼曼指出,这根本不是美国的立国理想,美国的先贤们不是霍布斯式的,而是洛克式的。洛克指出人们是为财富和幸福聚集在一起,而不是为了逃避恐惧,人们为了自由宁爱死亡也不爱极权。另一方面,布什又懂得用普世价值、人权等启蒙的语言来支持自己对外国的侵略、干预。家庭、宗教、爱国等传统价值也是他们的武器。这样,他们在智性和道德上都占据了高地。但比起犬儒主义,比起美国左派,他们还是多了一点点重要的东西,就是多了一个简明的道德图像,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价值,知道怎样表达它们。
但很明显这些理念落空了,关塔那摩监狱便是对这个道德图像的最大讽刺。启蒙虽然是美国右派的语言,但苏珊·尼曼没有因此以为启蒙也是一个谎言。她指出启蒙的威力:崇尚理性,让它消灭极权;强调自我批评,让它成就自身批评欧洲中心主义;坚持普遍性,让它相信人人是平等的,造就了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权利。启蒙不愿意接受人是堕落的,它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心怀希望。苏珊·尼曼说:“如果你坚持人性是坏的,你除了摇头以外不会有任何行动。”它肯定人现世生命的价值,不妄谈来生。
但苏珊·尼曼大概是担心启蒙的傲慢。她肯定地指出道德的明晰很容易流于滥调。有理想也不一定等于就是善。因此,她不认为我们要歌颂什么道德英雄:英雄其实不过是平常人,能为道德而活,但也预备为道德而死。他知道成为英雄是每日积聚一分又一分的努力,日渐成熟。成熟并不代表变得现实,而无其他可能性。成熟,是让可能性展露。不过,成熟的人能看到现实和理想的距离,不会幼稚地冒进。
苏珊·尼曼的道德英雄就像亚伯拉罕,既对上帝有信仰,但面对道德困境时勇于发问,勇于承担。我们还记得《创世记》中的记载吗?所多玛和蛾摩拉城的罪恶深重,耶和华要彻底毁灭这两个城市。亚伯拉罕问了一个很有道理的问题:难道连两城当中的义人也要被剿灭吗?面对最大权威都敢于挑战,但亚伯拉罕在平时毕恭毕敬,没半点骄矜之相。
哲学家西蒙·布莱克本(Simon Blackburn)敏锐地指出,苏珊·尼曼看到布什等人的问题并不是道德败坏,而是彻底的对世界欠缺敏感。因此苏珊·尼曼描述的那种柔软而坚强的道德,的确是令人感动和值得认真考虑。但启蒙精神是否真的能托付全部?想必还要再多几部专著才能谈清楚。
苏珊·尼曼是美国伦理学家,现在德国柏林从事学术工作。她著有多本伦理学著作,如《慢火:从柏林来的犹太人笔记》(Slow Fire: Jewish Notes from Berlin),《理性的统一:重读康德》(The Unity of Reason:Rereading Kant),《现代思想的罪恶》(Evil in Modern Thought),而这本《道德明晰:给成熟的理想主义者的指引》(Moral Clarity: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则被《纽约时报》选为二○○八年一百本重要书籍之一,因为它不只是专业性的哲学讨论,它更是文化批评,探讨思想对世界的真实影响。
苏珊·尼曼有很多话要说。但作为左派的她最关注的是替美国左派找出路,并为启蒙正名。苏珊·尼曼认为美国左派没有大的理念,只是不断揭世界疮疤,点出人如何不断地在资本主义中被蒙骗。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几乎没有建树。相反,美国右派、宗教教派,甚至美国号称要对付的恐怖分子——原教旨主义者,却都道出他们的道德理想,不管它是不是货真价实,但起码有人会了解他们说什么,并予以支持。
如前所说,保守派的布什正是满嘴道德语言的家伙。有趣的是,他又经常强调现实,把道德意义上的“应该”和现实中的“权力”混淆。布什的文胆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曾说,美国像霍布斯描述的原始世界,只根据森林法则运作,而欧洲则根据康德的理性原则运作。因此,美国是现实的,欧洲是理想主义的。美国的对外政策就要单边主义,即要以强者姿态示人,而非合作,否则,就有其他国家代替她那样做,这样就会危及自身和世界。但苏珊·尼曼指出,这根本不是美国的立国理想,美国的先贤们不是霍布斯式的,而是洛克式的。洛克指出人们是为财富和幸福聚集在一起,而不是为了逃避恐惧,人们为了自由宁爱死亡也不爱极权。另一方面,布什又懂得用普世价值、人权等启蒙的语言来支持自己对外国的侵略、干预。家庭、宗教、爱国等传统价值也是他们的武器。这样,他们在智性和道德上都占据了高地。但比起犬儒主义,比起美国左派,他们还是多了一点点重要的东西,就是多了一个简明的道德图像,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价值,知道怎样表达它们。
但很明显这些理念落空了,关塔那摩监狱便是对这个道德图像的最大讽刺。启蒙虽然是美国右派的语言,但苏珊·尼曼没有因此以为启蒙也是一个谎言。她指出启蒙的威力:崇尚理性,让它消灭极权;强调自我批评,让它成就自身批评欧洲中心主义;坚持普遍性,让它相信人人是平等的,造就了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权利。启蒙不愿意接受人是堕落的,它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心怀希望。苏珊·尼曼说:“如果你坚持人性是坏的,你除了摇头以外不会有任何行动。”它肯定人现世生命的价值,不妄谈来生。
但苏珊·尼曼大概是担心启蒙的傲慢。她肯定地指出道德的明晰很容易流于滥调。有理想也不一定等于就是善。因此,她不认为我们要歌颂什么道德英雄:英雄其实不过是平常人,能为道德而活,但也预备为道德而死。他知道成为英雄是每日积聚一分又一分的努力,日渐成熟。成熟并不代表变得现实,而无其他可能性。成熟,是让可能性展露。不过,成熟的人能看到现实和理想的距离,不会幼稚地冒进。
苏珊·尼曼的道德英雄就像亚伯拉罕,既对上帝有信仰,但面对道德困境时勇于发问,勇于承担。我们还记得《创世记》中的记载吗?所多玛和蛾摩拉城的罪恶深重,耶和华要彻底毁灭这两个城市。亚伯拉罕问了一个很有道理的问题:难道连两城当中的义人也要被剿灭吗?面对最大权威都敢于挑战,但亚伯拉罕在平时毕恭毕敬,没半点骄矜之相。
哲学家西蒙·布莱克本(Simon Blackburn)敏锐地指出,苏珊·尼曼看到布什等人的问题并不是道德败坏,而是彻底的对世界欠缺敏感。因此苏珊·尼曼描述的那种柔软而坚强的道德,的确是令人感动和值得认真考虑。但启蒙精神是否真的能托付全部?想必还要再多几部专著才能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