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小学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韦纳的归因理论进行概述,指出中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方式,并善用回馈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完善和实用的体系,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合理的运用归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能有力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中小校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归因理论采取相关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业等成败,训练与培养他们积极的归因以获取未来学业的成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保持学生自信心、努力程度、学习期望、行为持久性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causal attribution)是指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心理学中的归因是特指人们对自己和别人行为的结果作出解释的过程。而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而在80年代修正的关于情绪和动机的归因理论,使归因理论和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他认为归因影响到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而这种归因后果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韦纳通过研究提出归因的三维度模式,即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又把这三向度划分为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它们之间的理念可由以下表的内容表示之。
  韦纳(B·Weiner)认为,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取决于因素来源、稳定性与能控制性三者的共同作用,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并且每一维度对个体的行为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因素来源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也会让人愤怒。在能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就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令人绝望。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韦纳动机归因理论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因此,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因素时才会对行为者动机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二、中小学老师如何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分析研究了个体内动机理论和人际间动机理论两项归因模式,它们是相互受影响的。个体内在归因需要外力的帮助和引导,有效的学习反馈更能激发学习动机。因此大学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归因倾向以引导其做出积极的归因方式,并善用回馈和采取相应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归因引导要做的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而不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真实的原因。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动机的激发、自信心的培养,而真实的原因有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从韦纳的动机因理论可知,行为的因素来源和稳定性均影响人的动机和行为,其中稳定性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果某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真实的原因是能力有缺陷,即是稳定性因素所致。若教师告知学生这一原因,只会使学生自卑、伤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但是,如果教师告诉学生,之所以没考好是因为基础较为薄弱、不够努力,即是不稳定因素所致,那么学生就会保持自信并且加倍努力,力图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言而喻,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把成绩不仅归因于良好的稳定性因素, 而且也应帮他看到良好的内因(努力程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成功。由此说明,在归因引导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有利的归因方式,而不是帮助学生分析真实的原因。这样,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要求学生进行归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2、教师要善用回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对学生成败归因及对学生以后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无论教师的回馈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自信心以及努力程度的根据。因此,身为教师者除教学生知识之外,必须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以及对学生的态度,都可能随时随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用正面的(赞许或鼓励)回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根据教师的回馈予以归因之后,学生就可能对自己以后的行为形成一种预期;预期自己会成功,他就会努力去追求成功,追求成功者才会成功。反之则结果相反。于是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与以后成败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系,即自验预言。
  3、 积极进行归因训练
  教师除了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外,还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归因训练,引导学生自己来归因以获得长期和稳定的影响。
  (1)情景陶冶法。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运用归因情景,寓归因于教育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如文娱、体育、美术、科技等,使学生体验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成功,从而从情感上增强其对归因的认识。
  (2)榜样示范法。个体归因的对象不仅仅是自己的行为,还有他人的行为,让学生对榜样的成败经历进行归因,其归因结果仍然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归因。最有效的榜样就是学生自己周边的同学。可邀请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讲述他们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差别,让学生自己体会努力对于成败的作用。也可为这些各方面都突出的学生得设立各种奖项作为强化物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3)自我控制法。教师应帮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归因,从而进行自我控制和矫正。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碰到的学习等困惑问题,一方面通过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成败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
  (4)强化法。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就给予强化,对于那些不做积极归因的学生,就给予及时的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积极归因。
  三、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都应该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业成败不仅仅是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借鉴归因理论,研究学生的归因倾向,运用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逐渐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各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东华书局.199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 Weiner B.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M]. Orlando:Academic Press.1984.
  作者简介:
  符春莲(1986-),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启发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启发教学是教师在准确透彻把握教材的内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要很好地做好启发教学就要讲究方法、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启发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引导教会小学生从阅读文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低年级的学生从阅读文段中提取的信息量往往较少,对课
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广大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在涉及到背景知识时,能做到深入浅出地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 CKD)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为两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CKD患者是发生心血
本文建立了k度薄弱最小割集概念,以表征网络传输薄弱环节薄弱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搜索大型网络k度薄弱最小割集的算法。计算复杂性分析表明,该算法的计算频度较低,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组织学生交流探讨的效率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探讨的效率高的话就能够营造浓烈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里可以很好地自主学习,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教师对学生交流探讨的组织是要讲究技巧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流探讨;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教师扮演好主导的角色,而课堂学习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自己。那么,学生如何才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每堂课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更多关注学生的活动而忽略了本来很重要的环节。只有做好几个重要的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可能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  教学活动是一项目的性明确的认知活动,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判断一个教师能力水平的直接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