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87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极其传统的一种学习以及教学的方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诵读理解就是熟读成诵,就是吟诵。叶先生强调,吟诵要以理解为先,以达到“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诵读教学法固然是自古以来的师生所惯用的,而在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有效的教学法,自然不再单单实现诵读的识字句读的功能,它还需要有新的应用策略来增加其功能,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一、诵读教学法在高中学段与初、小学段应用的区别
  从小学到高中,诵读这种看似简单的可以长时间采纳的语文教学法,是需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心理变化历程而进行区分和调整改变的。在初、小阶段,尤其是小学,课堂诵读的功能与传统的诵读功能是相近的。教师旨在以指导学生诵读的手段来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本文章中出现的字词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节奏。当然,与传统诵读也不尽相同。初、小阶段的诵读教学设计是站在学生心理的立场运用于课堂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那么容易集中,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也不强,这时需要老师用指导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为达到这一目的,初、小语文课堂上常常采取齐读的方式,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度高,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还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让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其次,诵读法能够以声音的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为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常常将这一环节设计为师生演读的方式,在诵读中增加表演的成分,将课文中无趣的文字用声音、表情、动作表演出来,变枯燥学为乐学,以更多元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到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最后,就是要求背诵,通过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达到语言文字积累的目的。熟读成诵,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加深感悟,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而在高中阶段则有所不同。其一,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相较初、小会大很多,其中的学习内容不是仅靠读背能够完成的,换言之,仅靠诵读与记忆,达不到所要求的学习深度,不能充分地解读到文本的深层内涵;其二,高中学生在此前的语文学习中,早已习惯了诵读教学,诵读充满课堂已经不再能激起他们的新奇感和活跃感了,反而他们会对这种一成不变的诵读方式心生厌倦,尤其是齐读,在他们眼中已经是相当幼稚陈旧的课堂环节了;其三,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会将诵读仅仅当成学习中需要应对的任务,很难将情感体悟融入到文本的诵读当中去了,甚至高中课堂常常出现的环节,名家朗诵示范在他们眼里,不是艺术,而是演技浮夸的可笑的读法。简言之,目前的状况就是,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所达到的效果不及初中、小学阶段应用于语文课堂的效果。
  二、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的误区
  诵读法在我们的高中课堂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基本上陷入了逢文章就读,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安排诵读再讲解,只将诵读作为一个课堂环节的影子,这种诵读误区不能够真正有效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
  (一)示范优秀朗诵而少有朗诵方法的指导。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常常喜欢用名家朗诵的视频、音频,或者是老师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作示范。但示范之后几乎没有对该文章诵读的具体指导,其中的轻重缓急、节奏划分、语音语调、语气变化应当怎样处理,不作明确的强调或讲解,学生只是听过一遍,尤其在篇幅较长的文章中,是难以把握的,从而他们很难在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自己准确地感知到诵读之美。示范的优秀朗诵如果就只是在课堂上发挥了给课文难字注音的作用,也就在诵读的一开场就把学生对文章的兴趣给消磨掉了。
  (二)安排学生诵读而少诵读优缺点的评价。诵读教学法当然是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体,而语文课堂往往在学生诵读完成之后,很少有对学生诵读表现的评价就直接进入了课堂的下一环节。即便有评价,也很多时候是非常笼统的无效课堂评价语,如“大家读得很整齐”“朗读得非常好”之类的,极少数与诵读相关的评价也就是影响老师听感的关乎声音大小的评价。这种诵读评价的单一,既是学生诵读感知力缺乏的体现,更是教师听读敏感度的缺失。
  (三)安排放声朗读而缺乏多样的诵读方式。高中语文课堂许多时候还在像初、小学习阶段一样,将课堂诵读作为活躍课堂气氛的一种形式,而非对诵读的引导。老师很多时候都在将齐读作为讲解该文段的开场,声音越大越好,气势越高越好,这样的课堂给人感觉精力充沛。有时也指名读,个别展示。这样看似课堂的诵读方式多样,其实我们仔细观察思考,就会发现,这并不是诵读方式的多样,一个人放声诵读和大家放声诵读并不是诵读方法上的区别,而是学生展示方式的不同,诵读方式还是单调的,诵读的功用也就难以发挥。
  (四)诵读贯穿课堂而缺乏符合环节的层次。有些语文课堂确实安排了诸多诵读环节,语文老师也总以为熟读成诵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最终能达到背诵的效果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背诵,却仍然对诵读本身感到索然无味,从诵读中感知文章的能力依旧得不到提升,在课堂以外的自主诵读感知的能力也就会缺失。有读而无感,背得再流畅熟练,读得再字正腔圆,在诵读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中也只是买椟还珠而已。
  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课堂的应用策略
  诵读以背诵,诵读活气氛固然重要,但诵读教学的本质不在此。诵读教学需要以指导诵读的方式去提升学生在读文章这一过程中的语言感知力和语言表现力。因而,针对高中这个有一定诵读功底又有许多不足的学生群体,我们需要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诵读策略。
  (一)对具体的文段进行具体的诵读指导。诵读是一门学问,有许多的技巧,针对不同的文段句子,需要不同的诵读技巧。诵读教学法就是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并不一定都要安排学生全篇诵读起头,可以在分化讲解文章时指导学生分段朗诵。切成片段诵读时的诵读技巧,老师教授起来更有针对性,学生掌握起来更加容易。有了节奏、语调、情感融入等方面的指导,学生才能够在诵读中投入文本,从而对接下来的文章片段分析才能更加深入。诵读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正字音,而在于以声音的形式去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要让学生感受到有诵读,课本中的文字才有生气,传达的情感才有表现力,蕴含的思想才拥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   (二)对学生的诵读表现要进行有效评价。诵读示范只能够为学生的诵读兴趣指引方向,而对学生诵读的评价才会给学生造成深刻的印象。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到了高中学段,学生进行诵读活动之后,内心中对老师的态度是有所期待的。教师对诵读的认可会强化诵读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对诵读学习的方式引起重视而自觉地运用这种学习的方式。教师即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可增强学生对诵读技巧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利用诵读并由此及彼进行拓展延伸的学习。什么是有效的诵读评价?有效的诵读并不是“读得很好”这样的泛谈,而是明确地指出某段诵读时所用的声音粗细刚柔、节奏停顿、语速快慢、语气抑扬、所含情绪等方面是否运用得恰到好处,不足之处应当作何调整,或者不同的诵读方式有怎样不同的效果,带给人怎样不同的感受等。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诵读一段文字就是用自己的声音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将别人要传达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声音中去,作者与读者才能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三)针对教学环节设计多样的诵读方式。放声诵读固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诵读方式,能让学生聆听自己的声音,聆听作者的声音,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精气神。然而其他的诵读方式会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文段带来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结合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要初步感知文章整体的时候,快速浏览能够在课堂上用有限的时间快速整体感知文章;需要学生深思的文段,采取默读的方式更能引发学生沉着的思维;需要学生在诵读中去发现时,小声读能更好地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句内容;需要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自由读会比齐声读更有效果;在有情节或情感浓厚的文段,在声音中加入表演成分的诵读会更契合文章的原意等等。不同的诵读方式,都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针对不同的课堂环节或者讲解形式作非常周详的考虑和非常精心的设计,在课上用明确的课堂口令语安排学生完成所设计的相应的诵读任务。诵读的方式富于变化,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并且在明确的诵读形式安排中,学生也能够区分不同诵读方式的不同用意,从而在不同的诵读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文章信息,这样的诵读安排对教师来讲,也是非常好的引导方式。
  (四)不同的诵读环节有不同的诵读要求。好的文章往往需要反复的诵读方能品出其中韵味,课堂要通过诵读,一层一层解读出文章的深意,不单单要通过不同的诵读形式,还需要对不同层次的誦读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类分层次诵读要求由浅入深地设计,这样,以诵读为引导,对文章层层深入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比如诗歌的诵读要求: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节奏,感受韵律;再读把握诗歌意象;意读感知诗歌所表达的诗意;品读品诗歌所造的意境;美读字字句句饱含作者溢于言表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每一遍诵读都让学生有对诗歌全然不同的诵读体验,这样的诵读,每一遍所读的字句相同,把握的诗歌层次却越来越深。与悟相结合的读才是有效的读,与理解层次相结合的循序渐进地分层诵读,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进一寸又进一寸的欢喜。
  诵读虽简单,但诵读水平的进步空间似乎没有止境,诵读教学值得研究,需要科学有效地应用,这样,它作为古来教授文章的旧法才能在现代教育中用出新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198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D].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3.
  [2]陈燕.2011.诗歌诵读教学法的误区及对策[J].读与写杂志(1):87.
  [3]文有华.2000.从汉语的特点看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和朗读[D]:13、15.
其他文献
以一定技术为支撑的各种职业是人们从事生产和服务、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活动方式,职业技术教育是人们获得某种职业或从事新的职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
李白以其天才大手笔,描摹蜀地山水,唱响了一曲撼人心魄的《蜀道难》。殷璠《河岳英灵集》评价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细究李白生平,并未到过剑阁,学界多认可此诗是李白在历史传说、旧日游历的基础上凭借想象虚构落笔而成。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情由心生,李白的《蜀道难》自然也是心生之物,是他的人生认知和宇宙感怀的艺术结晶。  李白天才卓异,自许甚高,曾自比姜尚、诸葛亮、谢安、张
"悲剧"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引入国内,因此众多学者往往以西方悲剧的定义与形式为标准,衡量中国的文学作品,甚至偏颇地认为"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而实质上,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文
一般性信任问题应该包括施信者主观层面的信任和受信者客观层面的值得信任两大维度。检视现阶段学界对政策公信力的相关研究发现,政策“值得信任”的单向度分析成为研究的主
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为我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我们如能把握教材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
思辨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思辨能力较强的小学生不仅能够懂得阅读文章,还能够在文章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及需要学习的写作手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言尤为重要。   思辨性即是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分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分析、判断、整理所阅读的文章,并通过判断从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从文章中得到新的结论。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