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星广播是以一般公众直接接收为目标,由卫星发射或转播广播电视信号的无线电通信业务。它分卫星模拟广播和卫星数字广播两种。与卫星模拟广播相比,由于卫星数字广播具有播出节目多、传输质量高、经济效益好、易提供多种业务、易加扰加密等许多优点,世界各国原有的卫星模拟广播都在往卫星数字广播方向发展,并最后完全采用卫星数字广播,淘汰卫星模拟广播。
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广播业务(DBS),它用的业务频段属卫星广播业务(BSS)频段,以此为业务频段的卫星称广播卫星,亦称直接广播卫星;另一种是DTH(Direct To Home)业务,即直接到户业务,它是在卫星固定业务(FSS)的电视分配业务中发展起来的,它用的业务频段属卫星固定业务(FSS),以此为业务频段的卫星通常称通信卫星。两种卫星都是静止轨道卫星,公众用户都可通过电视接收终端直接收看这两种卫星广播的电视节目。
国外卫星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1993年12月,美国发射了直播电视卫星 DBS-1,首次开通了世界上数字卫星电视直播业务。由于地面设备采用了数字压缩技术,降低了传送电视节目对卫星带宽和功率的要求,首次实现了用一颗Ku频段大功率卫星将上百套电视节目向装有0.45m口径天线接收终端的家庭直播的计划;还由于采用了加密和扰频等技术,建立了条件接收的用户管理系统,首次实现了有偿服务的商业化操作和管理模式。
卫星数字电视直播系统的成功运营迅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起了发展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的热潮。短短几年时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DBS和DTH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迅速成长壮大,已发展成为卫星通信的新兴产业和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卫星通信各种业务中已成为使用转发器最多,经济收益最大的一种业务。
视频业务使用转发器最多
图1是国外Futron公司2003年给出的2002-2012年全球商用静止卫星转发器(每转发器等效36MHz带宽计算)供需发展趋势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在话音、视频和数据三种业务中,属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视频业务转发器现用量和未来需求量均最大。

DBS业务经营年收益最高
图2是国外Futron公司给出的1996-2003年全球卫星通信服务业中FSS、MSS、DBS三类服务业经营年收益统计数据。从图2可以看出,1996-2003年,FSS业务基本稳定,略有增长;MSS业务总量很少,年收益微幅增长;DBS业务大幅增长,年收益最高。

美、加、欧、日卫星数字电视发展简介
1、美国和加拿大
在美国,现阶段的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工作于两种频段:一种是C频段(3.7-4.2 GHz),用中功率卫星转发器,另一种为Ku频段(12.2-12.7 GHz) ,用高功率卫星转发器。
C频段卫星电视直播业务:自1976年诞生了第一个可供家庭接收的C频段卫星系统(当时为模拟制)至今,C频段卫星系统现有20多颗卫星提供250多套电视节目和75个音频节目。可用约2米口径的接收天线从上述卫星上直接接收电视信号。
Ku频段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主要由美国DIRECTV 和 Dish Network两大公司经营。两者各提供200多套数字电视和音频节目。用户用约0.45米口径接收天线从两公司提供的大功率Ku频段卫星中直接接收电视信号。
为了发展Ku频段DBS数字卫星电视直播业务,美国和加拿大政府电信部门对轨道和频率资源作了统一规划,并对运营商使用进行了分配。其情况见表1和表2。

按照表1的规划,自1993年底至2004年6月底,美、加两国发射成功并提供应用的卫星已约有20颗,详情见表3。

注:1)Echostar 9 亦称Telstar 13或Intelsat Americas 13。Echostar 9 Ku频段是FSS业务频段,且为线极化,其轨位也不是DBS业务规划的轨位。
2)单波束覆盖一般为一个大波束覆盖全北美洲(或仅美国,或仅加拿大,或仅其部分地区)。
3)多波束覆盖一般为一个大波束加上多个点波束。多个点波束覆盖各州(或有关州)。此外,多波束卫星的转发器数量和频道不一定是完全按标准分配。
美、加Ku频段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发展特点:
(1)对国际电联原有卫星模拟电视的轨道/频率指配计划,从轨道位置及其间隔、转发器中心频率和带宽、波束覆盖区和EIRP等重要参数作了全面调整和修改,使其较好地适应于现代数字卫星电视直播业务需要。
(2)通过新的轨道/频率规划,获得了多达13个DBS业务频段的轨道位置。
(3)在后期发射的某些卫星中,除保持原有大波束覆盖全国外,还增设点波束覆盖国内各州地区,以利用这些地区播放地方节目。
(4)一些重要轨位采用了整星同轨同频同容量的备份方式,以便一旦工作星整星失效时能很快地由备份星接替,不影响用户收视。
(5)同一卫星可在不同轨位对给定的同一服务区工作。为此,要求同一卫星在不同轨位上运行时,其波束都能对给定的同一服务区进行较好的覆盖。为实现以上要求,对卫星波形的设计和姿态调控能力都有严格要求。
(6)同一面用户站接收天线,在不改变指向情况下可接收来自多个轨位上卫星电视节目。已有单天线用户站可接收来自三轨位(101°W、110°W、119°W)方向卫星电视节目的商用产品。

2、欧洲
欧洲地区的卫星电视直播业务空间段运营商主要为SES全球公司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SES全球公司在欧洲的ASTRA卫星系列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Hot Bird等卫星系列都担负着欧洲地区卫星电视直播业务播送和宽带通信等任务。为了尽多利用单一轨位上可用的频率资源,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可通过在同一轨位上配置多颗臷有不同业务频段转发器的卫星来实现。这种同一轨位的多星集合我们暂且称它为卫星簇。
服务于欧洲地区的同一轨位多星组成的卫星簇中最大的有两个:
一个是位于19.2° E上ASTRA系列7颗卫星(ASTRA 1B、1C、1E、1F、1G、1H和2C)组成的卫星簇,它拥有从10.70-12.75GHz共2.05GHz宽度的下行Ku业务频段,还有从29. 50~30.00GHz共500MHz宽度Ka业务频段。
另一个是位于13° E上Hot Bird系列5颗卫星(Hot Bird1、2、3、4和6)组成的卫星簇。它拥有从10.70-12.75GHz共2.05GHz宽度的下行Ku业务频段,还有从19.70-20.20GHz的500MHz频段中部分宽度的下行Ka业务频段。
下面介绍19.2° E上ASTRA系列7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簇有效载荷的基本性能。
19.2° E上ASTRA系列卫星簇各星有效载荷频段配置和技术性能依次见表4和表5。

注:1)ASTRA -1H 卫星转发器配置数中未计入2个Ka频段转发器。
2)表中Ka:29.5-30 GHz也有可能不是下行业务频段,而是上行业务频段。
19.2°E 轨位ASTRA系列共轨卫星转发器配置特点:
(1)统一极化:BSS和FSS业务频率连成一片,各转发器统一采用正交线性极化。
(2)大容量:用120个转发器全部覆盖10.70-12.75GHz频率范围,用户从一个轨位可接收到120个转发器提供的600套电视节目中的任一套节目。
(3)高可靠性:任一频道都由两颗以上卫星提供,如果整星突然失效,此星上工作的转发器可瞬间由同轨位其它卫星的同频道转发器接替。用户接收终端无需调频道,更无需改变天线指向。
欧洲地区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发展特点:
(1)DBS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与DTH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已融为一体,两种业务除了转发器带宽有区别外,其余轨道位置、波束覆盖、EIRP和极化等参数都统一安排。其中极化统一使用线极化。
(2)利用有不同业务频段转发器的多颗卫星共位于同一轨道位置方法,扩大了单一轨位可提供的频率资源总量,从而提高单一轨位通信容量。
这里还需指出,从美、欧提高给定覆盖区容量的方法可以看到,欧洲空间段运营商采取的手段是在同一轨道位置安置不同业务频段多颗卫星来覆盖给定覆盖区以提高其容量;而美国空间段运营商采取的手段是将同一业务频段应用于多个不同轨道位置的卫星来覆盖给定覆盖区以提高其容量。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3、日本
1984年1月,日本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个体接收的实用型广播电视卫星“BS-2A”。 该卫星采用BSS业务频段的12 GHz频率,2个100W功率的转发器,覆盖区内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为46-55 dBW,可同时传送2套模拟制电视节目。
日本BSS业务频段的直播卫星由日本卫星广播系统公司经营,现有4颗卫星在同一轨位运行。其基本性能见表6。

此外,日本还有一颗FSS频段DTH业务的N-SAT-110卫星也向本国提供卫星电视直播业务。该星有24个Ku频段转发器,覆盖区EIRP为57dBW。它由日本空间通信公司(SCC)和JSAT公司运营。为了便于用户接收,该星与BSAT卫星同轨位、同极化工作。
日本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发展特点:
(1)BSS业务卫星轨道、频率、带宽和极化安排始终与国际电联(ITU)规划保持一致。
(2)双星(1A与1B,2A与2C)同轨位、同频道、同极化、同容量互为备份工作,以提高空间段可靠性。
(3)FSS 频段DTH业务的N-SAT-110卫星与BSS频段DBS业务的4颗BSAT卫星同轨位、同极化工作,以利于用户用同一极化的天线指向同一轨位接收多星的节目。
国外卫星数字电视直播发展趋势
提高系统性能,扩大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系统性能,扩大应用领域,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国外数字广播电视卫星直播业务将继续采取以下措施:
1)增大卫星转发器辐射功率,减小地面用户接收天线口径;
2)改进数字压缩技术,提高卫星转发器单位带宽传输容量;
3)对传输信道加扰、加密,实现条件接收和对用户的授权管理;
4)由只传电视的单工业务改为同时传送电视、声音和数据的多工业务;
5)用户终端由单向接收式发展为双向交互式,以提供用户点播服务;
(6)与地面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结合,组成多功能综合业务平台;
(7)在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基础上,发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直播业务;
(8)设立太空电影院, 直播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促进电影业发展等。
技术和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DBS业务与DTH业务融合:这是DBS电视直播业务与DTH电视直播业务今后的发展趋势。因为两者仅仅是人为划分的频段不同,其它各种参数(轨道位置、覆盖区、极化、转发器带宽、EIRP等)根据需要,两者可统一安排、设计和使用(当然这些变化,需要通过电联协调,以不影响其它卫星使用为前提)。
固定接收扩大为移动接收:随着美、日S频段声音广播业务频段卫星视频直播移动接收方式诞生并成功投入商用,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已从固定接收方式扩大为移动接收方式。从而使其用户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扩大为个人和各种移动载体(汽车、船舶等)。
卫星大波束覆盖和点波束覆盖结合:利用大波束播放全国性节目或其它节目,点波束播放地方节目。
多星共位服务:采用多颗卫星同频段和异频段于同一轨位工作,以扩大空间段容量和提高为用户服务可靠性。
一站收视多星节目:同一面用户站接收天线,在不改变指向下可接收来自多个轨位上卫星电视节目。
我国卫星数字电视直播发展概况开通了“村村通”的DTH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
1999年1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CBTV)卫星直播平台通过“鑫诺1号”卫星Ku频段转发器进行面向农村的“村村通”数字卫星电视直播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通信卫星Ku频段转发器开展DTH(Direct To Home-直接到家)业务,亦是首次建立条件接收的用户管理系统,以实现有偿服务的商业化操作和管理模式。现该直播平台每天向广大用户直接播送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数十套电视节目和数十套声音广播节目。
开通了教育电视的DTH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
2000年10月31日,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使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通过“鑫诺1号”卫星Ku频段转发器开展了远程教育电视直播试验。它是继CBTV平台以后的第二个属DTH业务的具有条件接收用户管理装置的电视直播系统。现该宽带传输网通过“鑫诺1号”卫星两个Ku频段转发器向全国直播多套电视、IP数据和语音广播节目。
申报了DBS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规划资料
为了开展数字卫星电视直播业务,我国已将原有BSS业务Ku频段模拟制的轨道/频率计划修改成数字制的轨道/频率计划,并在2003年向电联申报了规划资料。修改后的主要内容如下(不含供香港和澳门地区用的轨道位置):
(1)申报轨位: 62°E、92.2°E 、134°E ;
(2)工作频段:下行11.7-12.2 GHz,上行17.3-17.8 GHz;
(3)技术基础:数字技术;
(4)业务种类:数字电视(高清和标清)、数字影院、数字声音广播业务、多媒体数据业务;
(5)方案:每个轨位分别有2套卫星转发器设置方案(见表7)。

依据上述修改方案,利用现有数字压缩技术,每个轨位可同时向全国广播100多套数字制电视节目。与修改前的模拟制电视规划相比,其容量提高一个数量级。
开通了服务港、澳、台等地区DBS卫星电视直播业务
我国于2003年4月发射的“亚洲4号”卫星上设有4个BSS业务Ku频段转发器。该业务频段转发器使用的香港波束覆盖了我国的港、澳、台及华南地区。自2005年1月起,由亚洲卫星公司与澳门有线电视等合资组建的天浪直播卫视平台,通过上述4个转发器已向服务区播出了38套电视节目,率先实现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利用BSS业务Ku频段转发器开通DBS卫星电视直播业务。
“亚洲4号”卫星BSS业务Ku频段有效载荷基本特性见表8。
发射服务全国地区的DBS业务电视直播卫星
我国正在研制并发射属于广播卫星业务(BSS)的Ku频段电视直播卫星,以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该系统空间段由国产的“鑫诺2号”卫星和向法国引进的“中星9号”卫星组成。两星将采取同轨运行、互为备份的工作方式,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鑫诺2号”卫星计划2006年发射,“中星9号”卫星计划2007年发射。根据有关要求和情况,对两星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1)卫星电视广播容量:具有播出150-200套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SDTV)的能力,能开展卫星高清晰度电视(HDTV)业务和数据传输等综合业务。
(2)卫星可靠性和备份:具有高度可靠性。采取双星同频率、同容量、同极化、同轨位、同时备份方式。
(3)卫星抗干扰功能:双星对来自境外和敏感地区的上行干扰均须具备足够的抗干扰能力。
(4)信号可用度:用户个体接收可用度 ≥99.5%(接收天线口径: 60 cm)。
(5)卫星轨位:92.2°E。
(6)卫星频率:上行频率17.3-17.8GHz;下行频率11.7-12.2GHz。
(7)卫星转发器:54MHz 带宽4个;36MHz 带宽18个。共计22个。
(8)卫星极化方式:上下行极化均为圆极化。
(9)卫星上行波束:全国波束与点波束,波束合理分布,对境外的上行干扰必须有足够的衰减。
(10)卫星下行波束:单个成型波束覆盖我国大陆、港、澳、台等地区。
(11)卫星接收品质因素(G/T):全国波束:0-6dB/K;点波束:≥6dB/K。
(12)卫星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EIRP):48-55dBW。
(13)卫星轨位保持精度: 东西向和南北向均≤±0.05 °。
(14)卫星天线指向精度:≤0.l °。
(15)卫星寿命:≥15年。
(16)整星可靠性:寿命末期≥0.7。
(17)工作要求:全部卫星转发器应能每天24小时连续可靠工作(含卫星星蚀期)。
系统建成后主要用于直播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并用于开展数字教育电视、远程医疗、商业信息、数据广播、新闻采集和数字电影等综合业务;还可用于开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卫星直播试验和应用。
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广播业务(DBS),它用的业务频段属卫星广播业务(BSS)频段,以此为业务频段的卫星称广播卫星,亦称直接广播卫星;另一种是DTH(Direct To Home)业务,即直接到户业务,它是在卫星固定业务(FSS)的电视分配业务中发展起来的,它用的业务频段属卫星固定业务(FSS),以此为业务频段的卫星通常称通信卫星。两种卫星都是静止轨道卫星,公众用户都可通过电视接收终端直接收看这两种卫星广播的电视节目。
国外卫星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1993年12月,美国发射了直播电视卫星 DBS-1,首次开通了世界上数字卫星电视直播业务。由于地面设备采用了数字压缩技术,降低了传送电视节目对卫星带宽和功率的要求,首次实现了用一颗Ku频段大功率卫星将上百套电视节目向装有0.45m口径天线接收终端的家庭直播的计划;还由于采用了加密和扰频等技术,建立了条件接收的用户管理系统,首次实现了有偿服务的商业化操作和管理模式。
卫星数字电视直播系统的成功运营迅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起了发展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的热潮。短短几年时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DBS和DTH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迅速成长壮大,已发展成为卫星通信的新兴产业和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卫星通信各种业务中已成为使用转发器最多,经济收益最大的一种业务。
视频业务使用转发器最多
图1是国外Futron公司2003年给出的2002-2012年全球商用静止卫星转发器(每转发器等效36MHz带宽计算)供需发展趋势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在话音、视频和数据三种业务中,属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视频业务转发器现用量和未来需求量均最大。

DBS业务经营年收益最高
图2是国外Futron公司给出的1996-2003年全球卫星通信服务业中FSS、MSS、DBS三类服务业经营年收益统计数据。从图2可以看出,1996-2003年,FSS业务基本稳定,略有增长;MSS业务总量很少,年收益微幅增长;DBS业务大幅增长,年收益最高。

美、加、欧、日卫星数字电视发展简介
1、美国和加拿大
在美国,现阶段的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工作于两种频段:一种是C频段(3.7-4.2 GHz),用中功率卫星转发器,另一种为Ku频段(12.2-12.7 GHz) ,用高功率卫星转发器。
C频段卫星电视直播业务:自1976年诞生了第一个可供家庭接收的C频段卫星系统(当时为模拟制)至今,C频段卫星系统现有20多颗卫星提供250多套电视节目和75个音频节目。可用约2米口径的接收天线从上述卫星上直接接收电视信号。
Ku频段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主要由美国DIRECTV 和 Dish Network两大公司经营。两者各提供200多套数字电视和音频节目。用户用约0.45米口径接收天线从两公司提供的大功率Ku频段卫星中直接接收电视信号。
为了发展Ku频段DBS数字卫星电视直播业务,美国和加拿大政府电信部门对轨道和频率资源作了统一规划,并对运营商使用进行了分配。其情况见表1和表2。

按照表1的规划,自1993年底至2004年6月底,美、加两国发射成功并提供应用的卫星已约有20颗,详情见表3。

注:1)Echostar 9 亦称Telstar 13或Intelsat Americas 13。Echostar 9 Ku频段是FSS业务频段,且为线极化,其轨位也不是DBS业务规划的轨位。
2)单波束覆盖一般为一个大波束覆盖全北美洲(或仅美国,或仅加拿大,或仅其部分地区)。
3)多波束覆盖一般为一个大波束加上多个点波束。多个点波束覆盖各州(或有关州)。此外,多波束卫星的转发器数量和频道不一定是完全按标准分配。
美、加Ku频段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发展特点:
(1)对国际电联原有卫星模拟电视的轨道/频率指配计划,从轨道位置及其间隔、转发器中心频率和带宽、波束覆盖区和EIRP等重要参数作了全面调整和修改,使其较好地适应于现代数字卫星电视直播业务需要。
(2)通过新的轨道/频率规划,获得了多达13个DBS业务频段的轨道位置。
(3)在后期发射的某些卫星中,除保持原有大波束覆盖全国外,还增设点波束覆盖国内各州地区,以利用这些地区播放地方节目。
(4)一些重要轨位采用了整星同轨同频同容量的备份方式,以便一旦工作星整星失效时能很快地由备份星接替,不影响用户收视。
(5)同一卫星可在不同轨位对给定的同一服务区工作。为此,要求同一卫星在不同轨位上运行时,其波束都能对给定的同一服务区进行较好的覆盖。为实现以上要求,对卫星波形的设计和姿态调控能力都有严格要求。
(6)同一面用户站接收天线,在不改变指向情况下可接收来自多个轨位上卫星电视节目。已有单天线用户站可接收来自三轨位(101°W、110°W、119°W)方向卫星电视节目的商用产品。

2、欧洲
欧洲地区的卫星电视直播业务空间段运营商主要为SES全球公司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SES全球公司在欧洲的ASTRA卫星系列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Hot Bird等卫星系列都担负着欧洲地区卫星电视直播业务播送和宽带通信等任务。为了尽多利用单一轨位上可用的频率资源,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可通过在同一轨位上配置多颗臷有不同业务频段转发器的卫星来实现。这种同一轨位的多星集合我们暂且称它为卫星簇。
服务于欧洲地区的同一轨位多星组成的卫星簇中最大的有两个:
一个是位于19.2° E上ASTRA系列7颗卫星(ASTRA 1B、1C、1E、1F、1G、1H和2C)组成的卫星簇,它拥有从10.70-12.75GHz共2.05GHz宽度的下行Ku业务频段,还有从29. 50~30.00GHz共500MHz宽度Ka业务频段。
另一个是位于13° E上Hot Bird系列5颗卫星(Hot Bird1、2、3、4和6)组成的卫星簇。它拥有从10.70-12.75GHz共2.05GHz宽度的下行Ku业务频段,还有从19.70-20.20GHz的500MHz频段中部分宽度的下行Ka业务频段。
下面介绍19.2° E上ASTRA系列7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簇有效载荷的基本性能。
19.2° E上ASTRA系列卫星簇各星有效载荷频段配置和技术性能依次见表4和表5。

注:1)ASTRA -1H 卫星转发器配置数中未计入2个Ka频段转发器。
2)表中Ka:29.5-30 GHz也有可能不是下行业务频段,而是上行业务频段。
19.2°E 轨位ASTRA系列共轨卫星转发器配置特点:
(1)统一极化:BSS和FSS业务频率连成一片,各转发器统一采用正交线性极化。
(2)大容量:用120个转发器全部覆盖10.70-12.75GHz频率范围,用户从一个轨位可接收到120个转发器提供的600套电视节目中的任一套节目。
(3)高可靠性:任一频道都由两颗以上卫星提供,如果整星突然失效,此星上工作的转发器可瞬间由同轨位其它卫星的同频道转发器接替。用户接收终端无需调频道,更无需改变天线指向。
欧洲地区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发展特点:
(1)DBS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与DTH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已融为一体,两种业务除了转发器带宽有区别外,其余轨道位置、波束覆盖、EIRP和极化等参数都统一安排。其中极化统一使用线极化。
(2)利用有不同业务频段转发器的多颗卫星共位于同一轨道位置方法,扩大了单一轨位可提供的频率资源总量,从而提高单一轨位通信容量。
这里还需指出,从美、欧提高给定覆盖区容量的方法可以看到,欧洲空间段运营商采取的手段是在同一轨道位置安置不同业务频段多颗卫星来覆盖给定覆盖区以提高其容量;而美国空间段运营商采取的手段是将同一业务频段应用于多个不同轨道位置的卫星来覆盖给定覆盖区以提高其容量。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3、日本
1984年1月,日本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个体接收的实用型广播电视卫星“BS-2A”。 该卫星采用BSS业务频段的12 GHz频率,2个100W功率的转发器,覆盖区内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为46-55 dBW,可同时传送2套模拟制电视节目。
日本BSS业务频段的直播卫星由日本卫星广播系统公司经营,现有4颗卫星在同一轨位运行。其基本性能见表6。

此外,日本还有一颗FSS频段DTH业务的N-SAT-110卫星也向本国提供卫星电视直播业务。该星有24个Ku频段转发器,覆盖区EIRP为57dBW。它由日本空间通信公司(SCC)和JSAT公司运营。为了便于用户接收,该星与BSAT卫星同轨位、同极化工作。
日本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发展特点:
(1)BSS业务卫星轨道、频率、带宽和极化安排始终与国际电联(ITU)规划保持一致。
(2)双星(1A与1B,2A与2C)同轨位、同频道、同极化、同容量互为备份工作,以提高空间段可靠性。
(3)FSS 频段DTH业务的N-SAT-110卫星与BSS频段DBS业务的4颗BSAT卫星同轨位、同极化工作,以利于用户用同一极化的天线指向同一轨位接收多星的节目。
国外卫星数字电视直播发展趋势
提高系统性能,扩大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系统性能,扩大应用领域,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国外数字广播电视卫星直播业务将继续采取以下措施:
1)增大卫星转发器辐射功率,减小地面用户接收天线口径;
2)改进数字压缩技术,提高卫星转发器单位带宽传输容量;
3)对传输信道加扰、加密,实现条件接收和对用户的授权管理;
4)由只传电视的单工业务改为同时传送电视、声音和数据的多工业务;
5)用户终端由单向接收式发展为双向交互式,以提供用户点播服务;
(6)与地面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结合,组成多功能综合业务平台;
(7)在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基础上,发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直播业务;
(8)设立太空电影院, 直播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促进电影业发展等。
技术和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DBS业务与DTH业务融合:这是DBS电视直播业务与DTH电视直播业务今后的发展趋势。因为两者仅仅是人为划分的频段不同,其它各种参数(轨道位置、覆盖区、极化、转发器带宽、EIRP等)根据需要,两者可统一安排、设计和使用(当然这些变化,需要通过电联协调,以不影响其它卫星使用为前提)。
固定接收扩大为移动接收:随着美、日S频段声音广播业务频段卫星视频直播移动接收方式诞生并成功投入商用,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已从固定接收方式扩大为移动接收方式。从而使其用户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扩大为个人和各种移动载体(汽车、船舶等)。
卫星大波束覆盖和点波束覆盖结合:利用大波束播放全国性节目或其它节目,点波束播放地方节目。
多星共位服务:采用多颗卫星同频段和异频段于同一轨位工作,以扩大空间段容量和提高为用户服务可靠性。
一站收视多星节目:同一面用户站接收天线,在不改变指向下可接收来自多个轨位上卫星电视节目。
我国卫星数字电视直播发展概况开通了“村村通”的DTH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
1999年1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CBTV)卫星直播平台通过“鑫诺1号”卫星Ku频段转发器进行面向农村的“村村通”数字卫星电视直播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通信卫星Ku频段转发器开展DTH(Direct To Home-直接到家)业务,亦是首次建立条件接收的用户管理系统,以实现有偿服务的商业化操作和管理模式。现该直播平台每天向广大用户直接播送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数十套电视节目和数十套声音广播节目。
开通了教育电视的DTH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
2000年10月31日,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使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通过“鑫诺1号”卫星Ku频段转发器开展了远程教育电视直播试验。它是继CBTV平台以后的第二个属DTH业务的具有条件接收用户管理装置的电视直播系统。现该宽带传输网通过“鑫诺1号”卫星两个Ku频段转发器向全国直播多套电视、IP数据和语音广播节目。
申报了DBS卫星数字电视直播业务规划资料
为了开展数字卫星电视直播业务,我国已将原有BSS业务Ku频段模拟制的轨道/频率计划修改成数字制的轨道/频率计划,并在2003年向电联申报了规划资料。修改后的主要内容如下(不含供香港和澳门地区用的轨道位置):
(1)申报轨位: 62°E、92.2°E 、134°E ;
(2)工作频段:下行11.7-12.2 GHz,上行17.3-17.8 GHz;
(3)技术基础:数字技术;
(4)业务种类:数字电视(高清和标清)、数字影院、数字声音广播业务、多媒体数据业务;
(5)方案:每个轨位分别有2套卫星转发器设置方案(见表7)。

依据上述修改方案,利用现有数字压缩技术,每个轨位可同时向全国广播100多套数字制电视节目。与修改前的模拟制电视规划相比,其容量提高一个数量级。
开通了服务港、澳、台等地区DBS卫星电视直播业务
我国于2003年4月发射的“亚洲4号”卫星上设有4个BSS业务Ku频段转发器。该业务频段转发器使用的香港波束覆盖了我国的港、澳、台及华南地区。自2005年1月起,由亚洲卫星公司与澳门有线电视等合资组建的天浪直播卫视平台,通过上述4个转发器已向服务区播出了38套电视节目,率先实现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利用BSS业务Ku频段转发器开通DBS卫星电视直播业务。
“亚洲4号”卫星BSS业务Ku频段有效载荷基本特性见表8。
发射服务全国地区的DBS业务电视直播卫星
我国正在研制并发射属于广播卫星业务(BSS)的Ku频段电视直播卫星,以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该系统空间段由国产的“鑫诺2号”卫星和向法国引进的“中星9号”卫星组成。两星将采取同轨运行、互为备份的工作方式,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鑫诺2号”卫星计划2006年发射,“中星9号”卫星计划2007年发射。根据有关要求和情况,对两星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1)卫星电视广播容量:具有播出150-200套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SDTV)的能力,能开展卫星高清晰度电视(HDTV)业务和数据传输等综合业务。
(2)卫星可靠性和备份:具有高度可靠性。采取双星同频率、同容量、同极化、同轨位、同时备份方式。
(3)卫星抗干扰功能:双星对来自境外和敏感地区的上行干扰均须具备足够的抗干扰能力。
(4)信号可用度:用户个体接收可用度 ≥99.5%(接收天线口径: 60 cm)。
(5)卫星轨位:92.2°E。
(6)卫星频率:上行频率17.3-17.8GHz;下行频率11.7-12.2GHz。
(7)卫星转发器:54MHz 带宽4个;36MHz 带宽18个。共计22个。
(8)卫星极化方式:上下行极化均为圆极化。
(9)卫星上行波束:全国波束与点波束,波束合理分布,对境外的上行干扰必须有足够的衰减。
(10)卫星下行波束:单个成型波束覆盖我国大陆、港、澳、台等地区。
(11)卫星接收品质因素(G/T):全国波束:0-6dB/K;点波束:≥6dB/K。
(12)卫星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EIRP):48-55dBW。
(13)卫星轨位保持精度: 东西向和南北向均≤±0.05 °。
(14)卫星天线指向精度:≤0.l °。
(15)卫星寿命:≥15年。
(16)整星可靠性:寿命末期≥0.7。
(17)工作要求:全部卫星转发器应能每天24小时连续可靠工作(含卫星星蚀期)。
系统建成后主要用于直播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并用于开展数字教育电视、远程医疗、商业信息、数据广播、新闻采集和数字电影等综合业务;还可用于开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卫星直播试验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