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月,第四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命名表彰大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并亲自为泸州等荣获双拥模范城的城市授牌。从1994年至2004年,挥手十年间,泸州获四连冠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四块闪闪发光的金牌,熔铸出460万泸州人民和驻军的炽热鱼水情。
江阳泸州,地处四川南部,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扼蜀南通往滇东、黔北之咽喉,长沱两江穿境而过,东靠重庆,西连宜宾,北接自贡、内江、南与云南、贵州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推翻窃国大盗袁世凯,蔡锷将军高举义旗,从云南杀向泸州,挥师北上。在纳溪棉花坡大摆战场,蔡将军麾下的朱德旅长勇挫敌军,英雄气贯长虹。朱旅长为了一方百姓,肃整治安,老百姓为他树起了除暴安良的石碑,这哪里是石碑,分明是泸州人民心目中的一块永恒的丰碑!
人们都知举世皆惊的南昌起义,是共产党射向国民党的第一枪,从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南昌起义的前一年———1926年,刘伯承率领部下,发动了泸州起义,声援北伐,为发动南昌起义作了一次成功的演习。
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二进遵义威震黔北,声东击西,迂回穿插,几经辗转,在泸州古蔺、敘永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那流烟的紫霞,燃烧的杜鹃,均可见证这光辉的历史。
沿着历史的隧道,我们跨进了伟大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泸州双拥模范工作蓬勃发展。1991年5月,一个火红的季节,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了。领导小组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喊出了全市军民的共同心声:“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力争在两三年内把泸州建成双拥模范城。”
号召就是进军的号角。广大军民积极响应,一步一步将双拥活动推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每一任市长都担任双拥工作小组组长,并亲自抓好这项工作,他们强调:对驻军、优抚对象的困难,有文件规定的要坚决办,没有文件规定的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办。全市上下处处洋溢着富裕不忘拥军,改革不忘国防的话语。
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超过了省上规定,二等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市政府还规定伤残军人乘城区公共汽车、进公园、游览风景名胜区一律免票。
……
隆泸铁路,泸州的希望之路。2600多名战士坚苦奋战13个月,泸州军分区首长王正清亲自挂帅,带病参战,忘我工作。可以这样说,隆泸铁路,每一段都有子弟兵、民兵的汗水。长长的铁轨,便是军民共同伸出的双臂……沱江二桥的建成,部队的官兵们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夜以继日,战斗不止,为泸州人民递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主干道、火车站、大纳路、泸州港等70多处地方建设工程,都留下了子弟兵深情的汗水。在泸州,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就是钢铁筑就的长城。
近年来,泸州市分别奖励公安部授予的“抢险救援尖兵”刘汇海、刑警总部授予的“中国刑警十大忠诚卫士”宋华平和四川省授予的“四川省青年抗洪卫士”陈世能等泸州籍军人、优秀士兵和驻军立功人员9000多人,奖励金额达180多万元。科技拥军现在成为了泸州人民的自觉行动。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拥军,为部队送去电脑、书籍等,还对转业军官和退役士兵进行培训,为更好地拓展就业门路掌握多种技能。实行军人子女优惠入学是泸州双拥工作的一大特点。凡是驻泸部队在职团以上干部的子女和革命烈士子女报考普通高中总分加20分录取;凡是驻泸部队在职团以上干部子女就读小学、初中时,可自主择校。其他军人子女入学也得到一定的优惠。解决军人家属待安补助,是泸州双拥工作的一大举措。为解决他们就业,采取两条途径一条保障线,一是努力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工作;二是部门配合,免费培训和参加就业招聘会;三是对应安置而暂时没有安置就业的随军家属,每人每月发生活补助。
为使部队适应正规化训练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以促进部队建设为己任,本着缺什么、急需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支援部队建设。
国防教育深入发展,泸州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总体规划,制定具体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做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与表彰先进典型相结合,与学习英模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双拥氛围。
视泸州为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热爱泸州,建设泸州,是驻军官兵发自内心的呼声。几年来,驻军官兵在泸州创建国家卫士城市、抗洪抢险、森林扑火、工程施工、机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及抗击非典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老百姓更是随时把子弟兵挂在心坎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江阳泸州,地处四川南部,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扼蜀南通往滇东、黔北之咽喉,长沱两江穿境而过,东靠重庆,西连宜宾,北接自贡、内江、南与云南、贵州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推翻窃国大盗袁世凯,蔡锷将军高举义旗,从云南杀向泸州,挥师北上。在纳溪棉花坡大摆战场,蔡将军麾下的朱德旅长勇挫敌军,英雄气贯长虹。朱旅长为了一方百姓,肃整治安,老百姓为他树起了除暴安良的石碑,这哪里是石碑,分明是泸州人民心目中的一块永恒的丰碑!
人们都知举世皆惊的南昌起义,是共产党射向国民党的第一枪,从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南昌起义的前一年———1926年,刘伯承率领部下,发动了泸州起义,声援北伐,为发动南昌起义作了一次成功的演习。
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二进遵义威震黔北,声东击西,迂回穿插,几经辗转,在泸州古蔺、敘永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那流烟的紫霞,燃烧的杜鹃,均可见证这光辉的历史。
沿着历史的隧道,我们跨进了伟大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泸州双拥模范工作蓬勃发展。1991年5月,一个火红的季节,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了。领导小组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喊出了全市军民的共同心声:“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力争在两三年内把泸州建成双拥模范城。”
号召就是进军的号角。广大军民积极响应,一步一步将双拥活动推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每一任市长都担任双拥工作小组组长,并亲自抓好这项工作,他们强调:对驻军、优抚对象的困难,有文件规定的要坚决办,没有文件规定的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办。全市上下处处洋溢着富裕不忘拥军,改革不忘国防的话语。
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超过了省上规定,二等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市政府还规定伤残军人乘城区公共汽车、进公园、游览风景名胜区一律免票。
……
隆泸铁路,泸州的希望之路。2600多名战士坚苦奋战13个月,泸州军分区首长王正清亲自挂帅,带病参战,忘我工作。可以这样说,隆泸铁路,每一段都有子弟兵、民兵的汗水。长长的铁轨,便是军民共同伸出的双臂……沱江二桥的建成,部队的官兵们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夜以继日,战斗不止,为泸州人民递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主干道、火车站、大纳路、泸州港等70多处地方建设工程,都留下了子弟兵深情的汗水。在泸州,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就是钢铁筑就的长城。
近年来,泸州市分别奖励公安部授予的“抢险救援尖兵”刘汇海、刑警总部授予的“中国刑警十大忠诚卫士”宋华平和四川省授予的“四川省青年抗洪卫士”陈世能等泸州籍军人、优秀士兵和驻军立功人员9000多人,奖励金额达180多万元。科技拥军现在成为了泸州人民的自觉行动。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拥军,为部队送去电脑、书籍等,还对转业军官和退役士兵进行培训,为更好地拓展就业门路掌握多种技能。实行军人子女优惠入学是泸州双拥工作的一大特点。凡是驻泸部队在职团以上干部的子女和革命烈士子女报考普通高中总分加20分录取;凡是驻泸部队在职团以上干部子女就读小学、初中时,可自主择校。其他军人子女入学也得到一定的优惠。解决军人家属待安补助,是泸州双拥工作的一大举措。为解决他们就业,采取两条途径一条保障线,一是努力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工作;二是部门配合,免费培训和参加就业招聘会;三是对应安置而暂时没有安置就业的随军家属,每人每月发生活补助。
为使部队适应正规化训练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以促进部队建设为己任,本着缺什么、急需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支援部队建设。
国防教育深入发展,泸州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总体规划,制定具体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做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与表彰先进典型相结合,与学习英模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双拥氛围。
视泸州为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热爱泸州,建设泸州,是驻军官兵发自内心的呼声。几年来,驻军官兵在泸州创建国家卫士城市、抗洪抢险、森林扑火、工程施工、机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及抗击非典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老百姓更是随时把子弟兵挂在心坎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