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六误区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ou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疗法作为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已为众多糖尿病病友所接受。但是,笔者发现很多病友在认识观念和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着种种误区,并在很大程度上对病情控制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笔者将临床常见的饮食误区归纳为六个方面,并结合实例逐一加以剖析,希望能对广大糖尿病病友有所帮助。
  
  误区一:饮食疗法等于饥饿疗法
  
  临床实例:隔壁的张大爷最近口渴、消瘦,去医院一查,果然是糖尿病。医生告诉他,糖尿病属于“富贵病”,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张大爷觉得医生的话在理,可不是吗?在过去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贫困年代里,压根儿就没听说过“糖尿病”这个词,看来很有必要“回到解放前”。从此以后,他宁可忍饥挨饿也不多吃一口,经常饿得心慌出汗、眼花手抖,直到有一天夜里出现了严重低血糖昏迷,如果不是发现救抢及时,很可能连命都搭上了。
  医生点评: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合理的饮食治疗有助于降低血糖。但是,饮食治疗不等于饥饿疗法。如果病人进食量太少,不仅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而且还会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不仅如此,由于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自身脂肪及蛋白质过量分解,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人每顿主食应不超过100克,不低于50克;主张少食多餐,即把正餐的主食匀出一小部分作为加餐食用;可以多吃些低热量、高容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各种绿叶蔬菜。
  
  误区二:主食少吃,副食不限
  
  临床实例:张阿姨自从查出糖尿病以后。每顿饭主食比过去吃得确实少多了,但鸡、鸭、肉、蛋等副食品的摄入量却明显增加,而且平时每当肚子饿了,就用坚果类零食来充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阿姨发现自己血糖控制得并不好,她有些纳闷,自己吃得并不多呀?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医生点评:糖尿病饮食疗法的首要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这表明不仅主食的量要控制,副食的量同样也需要控制,不能因为副食含糖少,就随意多吃。主食(米、面等)固然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副食(鸡、鸭、鱼、肉、蛋、各种坚果等)所含的热量同样不可忽视。有些糖尿病病友经常花生、瓜子不离口,认为这样可以减轻饥饿感。殊不知,坚果属于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因此,坚果类的零食不能随便吃。
  
  误区三:为求限食,不吃早餐
  
  临床实例:李女士是一位新诊的糖尿病病人,为了控制饮食,她经常不吃早餐,或早餐只喝袋牛奶而不吃主食,以为少吃一顿可以更好地限制热量。
  医生点评: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糖尿病饮食管理当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任何减少餐次、饥饱不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不吃早餐,很容易使血糖偏低或者引起低血糖,如此一来,病人午餐的进食量势必增加,从而使餐后血糖明显升高。造成一日内血糖大起大落,不利于病人血糖的平稳控制。
  
  误区四:多吃点没关系,加大药量便可
  
  临床实例:老刘是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每天应酬不断,顿顿不是喝高了,就是吃多了,饮食控制简直难上加难。没有办法,老刘只好加大降糖药的用量。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而不必再担心血糖升高了。
  医生点评:不少糖尿病病友认为,只要用上降糖药(或胰岛素)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必再严格控制饮食了。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原因有二:一是暴饮暴食会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使口服降糖药的疗效逐渐下降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终即使用上胰岛素,血糖依旧控制不好,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接踵而至;二是药物过量应用,会增加其对肝肾的毒副作用,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多吃饭后多吃药的做法并不可取。
  事实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不管糖尿病的轻重如何,也不管病人是否已接受药物治疗,都不能放松对饮食的控制,因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只有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否则,即便药物再好,疗效也要大打折扣。
  
  误区五:水果含糖多,绝对不能吃
  
  临床实例:李大妈爱吃甜,尤其是各种时令水果,更是她的最爱。不过,自从查出糖尿病之后,李大妈对一切水果都“敬而远之”,再也不敢问津了。
  医生点评: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这些对糖尿病病人都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分主要是果糖,此外还有少量葡萄糖及蔗糖,而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与,所以,糖尿病病人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可以少量进食水果。大可不必一概排斥。
  各种水果的糖分是有区别的,西瓜含糖量最低,(约为4%),枣、甘蔗、山楂较高(约为20%),在严格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草莓、樱桃、西瓜等)是允许的。但要放在两餐之间或睡前吃,并将水果的热量计算在总热量之内,从主食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当然,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时暂不宜进食水果,应等病情平稳后再吃。
  
  误区六:该喝不喝,过度限水
  
  临床实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彭先生除了正常服药和控制饮食以外,甚至连水也不敢多喝一口,在他看来,多尿等糖尿病症状与喝水多有很大关系,少喝水可以减少小便次数及尿量,因此,他平时即使再渴也不肯多喝一口水,直到有一天,彭先生因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住进了医院,才明白这都是过度限水惹的祸。
  医生点评:彭先生的这种做法显然不妥。糖尿病人多尿是因为大量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发生了渗透性利尿的结果。而口渴、多饮正是人体对高血糖及体内缺水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糖尿病病人严重失水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将会进一步加重高血糖及体内高渗状态,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严重者会发生高血糖非酮症昏迷而危及生命。故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心、肾疾患,就不要盲目限制饮水,每天进水量至少应达到1500~2000毫升。越是尿量多,越是需要多补充水分,盲目限水会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紊乱、血黏度及血糖增高。
其他文献
刘尚海在世人眼里是个“能人”。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生活场,他的才能、智慧、干事的方式远远超过人们的习惯性状态,比常人有了更大的拓展力和干事创业的能耐。刘尚海做得很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陕北红枣产业为世人瞩目,他的企业巨鹰陕西特产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集销口。刘尚海不仅仅是个成功的商人,他还能在商海沉浮的世界里抽身,进入诗意世界,完成由“俗务”向精神高地诗的世界的华丽转身,让
期刊
果醋是用水果直接发酵或用陈醋勾兑出来的醋饮料,它兼有水果和食醋的营养保健功能,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饮品。果醋种类很多,原料包括橙、柠檬、桂圆、提子、香蕉、苹果等几十种水果,既保持了水果特有的果香,同时又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迎合了现代人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  果醋不仅口感好,对人的身体还有很多的益处。  1 果醋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它能溶解动物食品中的骨质,促进钙、磷吸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描写清代生活的百科全书,仅就饮食文化而言,作者就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笔墨。书中描述的饮食文化活动,就规模讲,有大宴、小宴、盛宴;就时间讲,有午宴、
醋,国人烹调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料。据考证,中国食用醋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醋古称“酢”,别名醯,又称苦酒和“食总管”,是一种以粮食为原料发酵的酸味液态调味品,种类繁多,有米醋、白醋、香醋、麸醋、酒醋等。以米醋和陈醋为最佳。著名的有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和浙江玫瑰米醋等。  我国北方多用高粱、大麦、豌豆、小米、玉米等为原料制醋,南方则多用米、麸皮等制醋,也可用低度白酒为原料,用速酿法(只需1~3天
消毒    用白醋或食醋(按每立方米3毫升定量)加适量的水以文火慢蒸,使空气中有较浓的酸味,于晚上蒸熏一次。能解毒杀菌,适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    降血压    取红衣的花生仁浸在陈醋中,密封一周以上,每天食用3-5颗花生,连续服食7天为一个疗程,有助于缓解高血压。    预防腹泻    陈醋500毫升,浸入大蒜数个,白糖250克,一周后食大蒜。能杀菌解毒,适用于肠炎腹泻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