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纳斯是我国图瓦人惟一的聚居地,图瓦人属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新疆社科院民族所原所长李泽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我们应该永远感谢图瓦人,为了保存这么好的一块被称为人类最后一个伊甸园的人间净土,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若不是图瓦人在这里与这里山水和谐相处达千年之久,这里的原生态风貌早已灰飞烟灭了。”运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因为图瓦人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界,他们崇拜山、水、村、草、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生物,他们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母亲。
叶尔德什老人的“楚吾尔”
叶尔德什老人是图瓦人中的明星人物,他能吹手图瓦人特有的用一根草茎做成像萧一样的乐器,图瓦语叫“楚吾尔”。老人从十几岁就学吹这种乐器,如今已经吹得出神人化。不少采风的音乐家称之为人类乐器的古化石,认为把一支草管吹奏出三重和弦来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迹。于是老人的楚吾尔 直是喀纳斯地区的保留节目。但是,令老人最担心的是,他的这门独活儿将后继无人。他的儿子没有学会,而他的孙儿,孙女还很小,他们会把这项艺术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吗?
图瓦人一步跨越了千年他们只在五年的时间就从原始社会跨入当今的经济社会。叶尔德什老人搞起了旅游接待,他的小木屋,他的“楚吾尔”都成了热门的商品,到老人家的旅行者络绎不绝。
我们特意请老人到喀纳斯湖边吹奏楚吾尔。夕阳下在湖边,声音借着湖边的风和水气传得很远,也非常好听。楚吾尔吹奏的乐曲都是倾诉的、幽怨的伤感的,如泣如诉,似乎在诉说图瓦人悠远的历史。几句民谣、几首民歌 个乐器或者是个曲子,都可以窥见一个民族或者一个部落的历史。楚吾尔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乐器,引导我们寻找到时光倒流的隧道入口。
叶尔德什老人不仅是个图瓦音乐家还是个打猎好手,尤其是冬天用滑雪板打猎。图瓦人的滑雪板很特别,板底绷了一层带毛的马腿皮,据考证图瓦人滑雪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真正意义的发明者。据史料记载,图瓦人早在1600年前就使用滑雪板和雪橇在阿尔泰山进行狩猎活动。应该说,欧洲人发明滑雪板只不过上百年的历史。就发展冬季滑雪旅游来说阿尔泰的喀纳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各国的滑雪爱好者来这里就如同回到滑雪运动的老祖宗的故乡可以享受最好的雪质和长达七个月的雪期。史料上记载:兀良哈就是清朝对西域蒙古乌梁海的称谓,也就是图瓦人集聚的区域。图瓦人在严冬积雪天,脚下套上察纳(滑雪板)用撑篙像水上行舟一样的滑行。由于速度极快,所以狩猎的成功率很高,每次出猎收获甚丰。图瓦人的滑雪板底面绷了一层马腿皮,在雪地上的滑行速度非常快而且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此滑雪上坡也就不成问题。这是图瓦人独有的“专利”。
塔亚什拜的家谱
曾和平,新疆民委《民族志》副主编,二十年前作为图瓦人考察队的成员在喀纳斯作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考察。=十年前他就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喀纳斯的旅游资源。如今他再次来到喀纳斯,见到=十年前相识的老朋友图瓦人塔亚什拜。老人还能记起他的八代祖先的名字,在图瓦人聚居区这点很重要。图瓦人要是说不清自己九代以内的家谱是结不了婚的。同一部落的人是不能通婚的,这一点也很科学,可以防止近亲通婚。这个禁忌从何而来的?很多民族都有,但有些民族就没有,追本溯源,也只能追到第九代就为止了。
我们在林中的草地上采访了塔亚什拜老人。老人的记忆力很好。首先给我们背诵了家谱:上八代的祖先分别是辛格勒、撒那克乌楚尔、普鲁布巴托乌拾尔,巴音特、巴特尔齐、江布尔、加上他自己共是九代人。和很多少数民族人一样,图瓦人有名无姓。我们从塔亚什拜老人那里懂得了图瓦人打猎时的种种禁忌,其中重要原则是:鹿老鹰雪豹不能打,特别是鹿,打了鹿家里要死人。怀孕的野兽也不能打根据不同的季节可以凭经验知道各种野兽的繁殖期,某个时候不能打某种野兽,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还有活的树开花的树不能砍,一般伐木都要在冬天,树死了才能砍。哈熊猞猁等野兽,一家人只能一年打一只,不许多猎,多猎对家人也不好。小动物如兔子黄羊、旱獭可以多打,自己够吃为原则,不准滥捕。
能工巧匠须开
图瓦老人须开今年已是古稀之年,他对自己是很满意的。他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人身兼木匠铁匠,村里的人离不开他。他在家里很有权威儿孙们都听他老人家的话,很受尊敬。看来他在这块领地的小日子过得很有滋味。如果没有什么外来的干扰,他们就会这样一代代生活下去,不会有什么改变。
可是自从来了这么多旅游的人,这里的一切都变了,须开老人甚至弄不懂这是高兴的事还是不值得高兴的事,他有些惶惑。须开老人靠手艺养家置业,建起一个大家庭。他自信,自尊,自足自给。他们家的生活用具都是他自制的,搅酸奶的木桶,还有盖,整段木头挖出来的。虽然很费功夫,但非常结实,不裂也不漏,在没有胶和其他油漆类材料的深山,这是最实用的。蒸奶酒的木桶也是用整段木头挖空出来的,这需要一棵成人两臂合围那么粗的树,也有用木板拼合而成的。两者价格是不一样的,一般在四百到六百元之间。绳子也是用牛,羊毛打的各种马具都是牛皮制造的。用这种木制的臼把麦粒打碎,显得很笨重,图瓦人是渔猎民族,不务农,因此他们基本上没有农具。粮食加工也是就地取材做出的工具、简陋、但实用。
须开老人的木匠活是很不错的 正儿八经的木匠,大可以盖房子,小可以做家具玩具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他又是个铁匠,家里的家什工具都是他手打造。当然,部落老乡有铁器要打相求须开老人,他会信守承诺。不过收点钱那也是合乎情理的。
蒙古族村长
村长是一位蒙古汉子,村长太太却是个图瓦妇人他们和儿女三位体构成了最小单位的图瓦家庭。村长是个很沉稳的人,因为他是民选的,他必须对他的村民负责。因此村民的大小活动他都带头组织参加。他虽然是蒙古族,但是他对图瓦人的历史和习俗知之甚详。
村里人都在席子上絮羊毛就如同做絮棉被一样的工序这叫擀毡。擀毡是一项集体合作的重活每家图瓦人需要擀毡的时候,便邀请村里主妇乡邻的婆姨们来帮忙。村长太太在这种时候总是起带头作用,她先把羊毛拿到院里铺在席子上,然后和妇女们用棍子把羊毛打均匀,洒上水一层层地把羊毛铺上压实,大家把羊毛卷起来在地上拖来滚去,这动作是否像擀一个巨大的面片所以这个动作叫擀毡。用羊毛擀的毡可以做各种铺的垫褥,做蒙古包的盖毡帐篷。只要改变工艺还可以生产出毡帽毡靴。擀毡是项力气活,男女常常在起劳动,符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
作过官的索龙嘎
索龙嘎是图瓦人的知识分子,读过书当过干部、教师。他是坚定的“东来说”的倡导者他认为他们不是800年前成吉思汗带来的图瓦人,而是18世纪清朝政府把他们祖先从贝加尔湖以南的地区作为带编制军事民兵组织调配到这里戍边的,是边疆的保卫者。他对此不但坚信不疑而且颇感自豪。所以他认为白哈巴的图瓦人和喀纳斯禾木的图瓦人不一样,他们是“阔库木恰克”,是带蓝色标记的图瓦人,是军队的图瓦人。
有文化的索龙嘎就是不一样,他认为他的家已在天涯中国西北边疆的“鸡尾巴尖上”难道不是天涯吗,为此他把自己的旅店取名为“天涯居”。这是索龙嘎的家,他的大本营现在作为接待旅游业务的办公室。由于他经营有道,常常因游客太多而应接不暇。
索龙嘎在喀纳斯河边吹奏楚吾尔抒发思古之悠情,《孤儿行》幽怨、凄婉的曲调把人带进了一个冰雪封闭的《林中百姓》的世界。何谓《林中百姓》?这是图瓦人生活在大森林之中对自己的称谓,也是成吉思汗征服图瓦人时的封号。从此图瓦人就归属于蒙古人,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分图瓦人不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原因。
索龙嘎吹奏的《孤儿行》和喀纳斯叶尔德什吹奏的《孤儿行》解释完全不同。在叶尔德什的曲子里是两个孤儿在风雪中迷了路,后来找到一匹马,被好人收留的故事。而索龙嘎吹奏的《孤儿行》说的是战死在与沙俄扩张战争中的图瓦遗孤的故事,哪个更加可信呢?谁也不服谁各执一词。
时代在进步,图瓦人也在进步,像不断退缩的冰川,很多图瓦人的传统的东西正在消失,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部落的文化传统、习俗、信仰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崇神理念和禁忌,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亡。
叶尔德什老人的“楚吾尔”

叶尔德什老人是图瓦人中的明星人物,他能吹手图瓦人特有的用一根草茎做成像萧一样的乐器,图瓦语叫“楚吾尔”。老人从十几岁就学吹这种乐器,如今已经吹得出神人化。不少采风的音乐家称之为人类乐器的古化石,认为把一支草管吹奏出三重和弦来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迹。于是老人的楚吾尔 直是喀纳斯地区的保留节目。但是,令老人最担心的是,他的这门独活儿将后继无人。他的儿子没有学会,而他的孙儿,孙女还很小,他们会把这项艺术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吗?
图瓦人一步跨越了千年他们只在五年的时间就从原始社会跨入当今的经济社会。叶尔德什老人搞起了旅游接待,他的小木屋,他的“楚吾尔”都成了热门的商品,到老人家的旅行者络绎不绝。
我们特意请老人到喀纳斯湖边吹奏楚吾尔。夕阳下在湖边,声音借着湖边的风和水气传得很远,也非常好听。楚吾尔吹奏的乐曲都是倾诉的、幽怨的伤感的,如泣如诉,似乎在诉说图瓦人悠远的历史。几句民谣、几首民歌 个乐器或者是个曲子,都可以窥见一个民族或者一个部落的历史。楚吾尔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乐器,引导我们寻找到时光倒流的隧道入口。
叶尔德什老人不仅是个图瓦音乐家还是个打猎好手,尤其是冬天用滑雪板打猎。图瓦人的滑雪板很特别,板底绷了一层带毛的马腿皮,据考证图瓦人滑雪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真正意义的发明者。据史料记载,图瓦人早在1600年前就使用滑雪板和雪橇在阿尔泰山进行狩猎活动。应该说,欧洲人发明滑雪板只不过上百年的历史。就发展冬季滑雪旅游来说阿尔泰的喀纳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各国的滑雪爱好者来这里就如同回到滑雪运动的老祖宗的故乡可以享受最好的雪质和长达七个月的雪期。史料上记载:兀良哈就是清朝对西域蒙古乌梁海的称谓,也就是图瓦人集聚的区域。图瓦人在严冬积雪天,脚下套上察纳(滑雪板)用撑篙像水上行舟一样的滑行。由于速度极快,所以狩猎的成功率很高,每次出猎收获甚丰。图瓦人的滑雪板底面绷了一层马腿皮,在雪地上的滑行速度非常快而且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此滑雪上坡也就不成问题。这是图瓦人独有的“专利”。
塔亚什拜的家谱
曾和平,新疆民委《民族志》副主编,二十年前作为图瓦人考察队的成员在喀纳斯作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考察。=十年前他就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喀纳斯的旅游资源。如今他再次来到喀纳斯,见到=十年前相识的老朋友图瓦人塔亚什拜。老人还能记起他的八代祖先的名字,在图瓦人聚居区这点很重要。图瓦人要是说不清自己九代以内的家谱是结不了婚的。同一部落的人是不能通婚的,这一点也很科学,可以防止近亲通婚。这个禁忌从何而来的?很多民族都有,但有些民族就没有,追本溯源,也只能追到第九代就为止了。

我们在林中的草地上采访了塔亚什拜老人。老人的记忆力很好。首先给我们背诵了家谱:上八代的祖先分别是辛格勒、撒那克乌楚尔、普鲁布巴托乌拾尔,巴音特、巴特尔齐、江布尔、加上他自己共是九代人。和很多少数民族人一样,图瓦人有名无姓。我们从塔亚什拜老人那里懂得了图瓦人打猎时的种种禁忌,其中重要原则是:鹿老鹰雪豹不能打,特别是鹿,打了鹿家里要死人。怀孕的野兽也不能打根据不同的季节可以凭经验知道各种野兽的繁殖期,某个时候不能打某种野兽,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还有活的树开花的树不能砍,一般伐木都要在冬天,树死了才能砍。哈熊猞猁等野兽,一家人只能一年打一只,不许多猎,多猎对家人也不好。小动物如兔子黄羊、旱獭可以多打,自己够吃为原则,不准滥捕。
能工巧匠须开
图瓦老人须开今年已是古稀之年,他对自己是很满意的。他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人身兼木匠铁匠,村里的人离不开他。他在家里很有权威儿孙们都听他老人家的话,很受尊敬。看来他在这块领地的小日子过得很有滋味。如果没有什么外来的干扰,他们就会这样一代代生活下去,不会有什么改变。
可是自从来了这么多旅游的人,这里的一切都变了,须开老人甚至弄不懂这是高兴的事还是不值得高兴的事,他有些惶惑。须开老人靠手艺养家置业,建起一个大家庭。他自信,自尊,自足自给。他们家的生活用具都是他自制的,搅酸奶的木桶,还有盖,整段木头挖出来的。虽然很费功夫,但非常结实,不裂也不漏,在没有胶和其他油漆类材料的深山,这是最实用的。蒸奶酒的木桶也是用整段木头挖空出来的,这需要一棵成人两臂合围那么粗的树,也有用木板拼合而成的。两者价格是不一样的,一般在四百到六百元之间。绳子也是用牛,羊毛打的各种马具都是牛皮制造的。用这种木制的臼把麦粒打碎,显得很笨重,图瓦人是渔猎民族,不务农,因此他们基本上没有农具。粮食加工也是就地取材做出的工具、简陋、但实用。
须开老人的木匠活是很不错的 正儿八经的木匠,大可以盖房子,小可以做家具玩具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他又是个铁匠,家里的家什工具都是他手打造。当然,部落老乡有铁器要打相求须开老人,他会信守承诺。不过收点钱那也是合乎情理的。
蒙古族村长
村长是一位蒙古汉子,村长太太却是个图瓦妇人他们和儿女三位体构成了最小单位的图瓦家庭。村长是个很沉稳的人,因为他是民选的,他必须对他的村民负责。因此村民的大小活动他都带头组织参加。他虽然是蒙古族,但是他对图瓦人的历史和习俗知之甚详。
村里人都在席子上絮羊毛就如同做絮棉被一样的工序这叫擀毡。擀毡是一项集体合作的重活每家图瓦人需要擀毡的时候,便邀请村里主妇乡邻的婆姨们来帮忙。村长太太在这种时候总是起带头作用,她先把羊毛拿到院里铺在席子上,然后和妇女们用棍子把羊毛打均匀,洒上水一层层地把羊毛铺上压实,大家把羊毛卷起来在地上拖来滚去,这动作是否像擀一个巨大的面片所以这个动作叫擀毡。用羊毛擀的毡可以做各种铺的垫褥,做蒙古包的盖毡帐篷。只要改变工艺还可以生产出毡帽毡靴。擀毡是项力气活,男女常常在起劳动,符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
作过官的索龙嘎
索龙嘎是图瓦人的知识分子,读过书当过干部、教师。他是坚定的“东来说”的倡导者他认为他们不是800年前成吉思汗带来的图瓦人,而是18世纪清朝政府把他们祖先从贝加尔湖以南的地区作为带编制军事民兵组织调配到这里戍边的,是边疆的保卫者。他对此不但坚信不疑而且颇感自豪。所以他认为白哈巴的图瓦人和喀纳斯禾木的图瓦人不一样,他们是“阔库木恰克”,是带蓝色标记的图瓦人,是军队的图瓦人。
有文化的索龙嘎就是不一样,他认为他的家已在天涯中国西北边疆的“鸡尾巴尖上”难道不是天涯吗,为此他把自己的旅店取名为“天涯居”。这是索龙嘎的家,他的大本营现在作为接待旅游业务的办公室。由于他经营有道,常常因游客太多而应接不暇。
索龙嘎在喀纳斯河边吹奏楚吾尔抒发思古之悠情,《孤儿行》幽怨、凄婉的曲调把人带进了一个冰雪封闭的《林中百姓》的世界。何谓《林中百姓》?这是图瓦人生活在大森林之中对自己的称谓,也是成吉思汗征服图瓦人时的封号。从此图瓦人就归属于蒙古人,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分图瓦人不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原因。
索龙嘎吹奏的《孤儿行》和喀纳斯叶尔德什吹奏的《孤儿行》解释完全不同。在叶尔德什的曲子里是两个孤儿在风雪中迷了路,后来找到一匹马,被好人收留的故事。而索龙嘎吹奏的《孤儿行》说的是战死在与沙俄扩张战争中的图瓦遗孤的故事,哪个更加可信呢?谁也不服谁各执一词。
时代在进步,图瓦人也在进步,像不断退缩的冰川,很多图瓦人的传统的东西正在消失,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部落的文化传统、习俗、信仰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崇神理念和禁忌,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