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探究 感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54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排学生训练了这样一篇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家园,可以是个体小家庭,也可以是社会大家庭,更可以是精神的世界。家园充满着喜怒哀乐,演绎着悲欢离合,陶冶着人的精神和灵魂。
  从学生完成的作文来看,存在着选材雷同、理解泛化的普遍不足,很多学生选择的是“感受家的温暖”这一立意,“乡村老家”“小家庭的悲欢离合”这类题材的撞车现象就比较严重,很难脱颖而出,这时,超凡脱俗的选材就有先天优势了。但是,题材新颖未必意味着就能拿高分,这不,班上有两个学生的题材都很不错,都是以“文学是我的精神家园”为主题,选材上应该很有张力,而且这两个学生的语言表达都还不错,但结果是一个95分,另一个却只有75分,为此,拿了75分的同学很不服气。我将两篇文章打印出来,在讲评时让同学们来比较阅读,分析一高一低的原因,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感悟、琢磨写出高分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两篇作文:
  被文字圈养
  世界开始沉睡时,我拉开窗帘,向外望不见星空,脑际却时有火光闪过,我坐在地板上却幻想自己沐浴极光,躺在床上却梦想自己拥抱草原,给我这些勇气的,是文字。
  安安静静的夜很适合读村上春树,那种捉摸不透的深沉又有诗性的文字,仿佛带着日本的海风,咸咸的抚过我的脸颊。碧蓝的海是什么样子我大概已模糊,但每每拿起他的书,沉甸甸的感觉便让我想起第一次见日本海时无声的惊叹。我的心在兵荒马乱中很难归于平静,但书籍却总能为我隔离出一个世界,让我躲进去安放自己的心。
  面对茫茫的夜我总是会有一种归属感,其实我明白那大多是文字给予我的感情,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辨认出漆黑的夜,全靠文学家思想家留下来的几点星光。
  爱默生面对大自然顿觉小我的一切都消失,他成了一只眼球,本身并不复存在,他洞察一切,感知所有。自然是他与梭罗的归宿,是三千世界里的家,他们在自然中与树木共同呼吸。而我,寄生于他们的文字,在他们文字营造出的幻境中安营扎寨,安身立命。
  我试图与夜对话,它不回答,我试图与普里什文交流,他却让我看见了俄罗斯的原野,朝雾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腾,惊动了梦境,天穹之下是沉默的大地,与大地上无言的树木。最微末的白杨也在呼吸,吐纳着清新的水汽。我仿佛立于俄罗斯这片含蓄深沉的土地之上。品味着这个民族人民独特的情怀。
  文字的沃土上圈养着无数的歌谣,无尽的美,也有泪水,也有哀伤。
  每次读《小王子》我都几欲落泪,我沉湎于王尔德的幽默与浪漫中无法自拔,无论是前者的驯养,还是后者那种类似于殉道者般执着的爱都在深深感动着我,有时我甚至感到刺痛。
  文字让我敢于梦想,梦出伟大,让我敢于违背刻板,自由生长。
  在他们的文字到达我心中之前,我什么也没有,我的世界一片狼藉,但他们一出现,我便有了生活的光。让我在漫漫长夜为自己点一盏孤灯。
  文字是我永恒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是自己的神,一切虚幻的,不切实际的都可以成立,一切缄默的,悄无声息的都可以绚丽。
  文字是我贫瘠的土地上,最后的玫瑰。
  书 家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有一个小家,藏在浩渺的书海之中。
  在这儿,我能与富贵漫谈他的故事,从腰缠万贯到一贫如洗,从花花公子到乡下老农,命运竟是如此的残酷,世事难料,造化弄人,亲人与朋友一个个的死去,我看见富贵那沧桑而又瘦削的脸庞上,泪慢慢的滑落,他突然站了起来,强直着已被生活压迫的如弓一般的腰,斩钉截铁的大喊:“我要坚强的活下去。”
  我的家在这儿,在《活着》这本书中,有了它,我将不惧艰辛,奋勇向前。
  仍是在这儿,我能与热情好客的鄂温克族同胞对酒当歌,热烈的篝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干柴发出噼噼啪啪的断裂的响声,厚重的歌声中一种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桦皮篓,桦皮船与兽皮帽堆垒在一起,那么奇怪却又如此和谐,这是一群大自然的子民啊!萨满在黑夜中狂舞,五彩的绸缎似一只只飞鸟上下起舞,腰间的鹿铃相互碰撞走出清脆空灵的乐章。他们信奉萨满,他们尊重自然。他们向自然索取却知道节制,那我们呢?
  或许我的家也在这儿,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在那片广阔无际,树木参天的大兴安岭中,在那个平凡而又平凡的桦木篷中。在这里,我肆意的呼吸泥土的芬香,品尝甘甜的泉水,有了它我将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还是在这儿,我与无数的诗魂相遇,或听李白仗剑天涯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又听杜甫看着窗外阳春三月美景,却低头哀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听陆游登上北固楼,遥望北方祖国的大好河山,想着在金军奴役下老百姓流離失所,“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无奈,慷慨激昂,怒吼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我的家在这儿,在一首首或快乐,或悲伤,或无奈,或愤慨的诗歌之中,有了它,我能窥探古人的心境,了解到那段过去的岁月,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书中的小家让我流连,从中学到不少,受益匪浅。
  同学们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和热烈的讨论交流之后,提出了比较多的点评意见,合并归纳,大致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共识。
  一、开头设计的精彩与否,决定着文章的层次
  第二篇作文开头落入俗套,品位不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谈其标签式的乏味无力,就其内涵而言,也降低了“文学”的精神品位,读书的目的好像就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传达出的是世俗和功利的味道,与全文意境突兀,缺乏雅韵。而第一篇文章的开头,简略地描写了自己坐在地板上幻想沐浴极光、躺在床上梦想自己拥有草原的两种场景,场景描绘之后快速地切换到文章的中心上来,“给我幻想的勇气的是文字”,道出了文字的作用,给人幻想的空间和韵味,这样的开头既简洁又形象,既切题又清新,雅而不俗。可见,好的文章的开头要快速有力地契合文章主题和中心,形式上最好是有感染力的场景式,要有画面感和参与感,韵味隽永,容易将读者带入唯美雅致的情景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共鸣。   二、材料衔接的合理与否,决定着主题的清晰
  在材料安排上,第二篇文章的内在逻辑松散随意,显得跳跃紊乱。该文三个片段,各个片段描写之后都有影响感受的揭示,如跟富贵交流后,点出阅读的作用“我的家在这儿,在《活着》这本书中,有了它,我将不惧艰辛,奋勇向前”;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后,点出书籍作用“有了它我将保护自然,敬畏自然”;与无数的诗魂相遇,“让我能窥探古人的心境,了解到那段过去的岁月,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单个来看,每个材料后都点出书籍的影响和作用,这很好,但是如果从整体上来审视这三个层次的安排,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标准,理不出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来,这使文章成为割裂的块状式,思维缺乏渐进的梯度,给人以碎片化的感觉。而第一篇文章则注重整体的布局,各个片段的衔接行云流水,主题表达浑然一体。该文先说读村上春树的作品,领略日本海的美,书籍为自己隔离出一个世界,让自己躲进去,安放自己的心,让自己有归属感;而读普里斯文的作品,让自己品味着这个民族人民独特的情怀,之后作者用一句话总结过渡“文字的沃土上圈养着无数的歌谣,无尽的美,也有泪水,也有哀伤”,显然,作者在安排材料上有一根内在的线索,就是由尽情享受美的幸福,到分享书中人物的泪水哀伤,材料安排和连缀的核心是“情感的圈养”,如此安排,逻辑严密,过渡自然,层层铺垫,主题表达水到渠成。
  三、结尾升华的厚重与否,决定着立意的高度
  一篇好的记叙文,除了引人入胜的精彩描写之外,结尾处的点睛之笔非常重要,是对话题的核心认识和认识升华所在,必须精心打造,以体现深邃的思想、智慧的表达、优美的意境和无穷的韵味。第二篇文章结尾显得仓促、无力,在描写读了《活着》《额尔古纳河右岸》、李白、杜甫等感受之后,匆匆一句“书中的小家让我流连,从中学到不少,受益匪浅”,既没有总结也没有提升,认识浅易。而第一篇文章结尾在具体描写村上春树、普里什文、《小王子》给自己带来的几种感受之后,“文字让我敢于梦想,梦出伟大,让我敢于违背刻板,自由生长”,这几句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更是在总结基础上的提升,“在他们的文字到达我心中之前,我什么也没有,我的世界一片狼藉,但他们一出现,我便有了生活的光。让我在漫漫长夜为自己点一盏孤灯”,这里用对比的方式,表达了文字到达我心中之前和之后的不同,充分说明了文学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巨大的作用,然后水到渠成地归结出“文字是我永恒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是自己的神,一切虚幻的,不切实际的都可以成立,一切缄默的,悄无声息的都可以绚丽”,和开头自己的幻想想象之画面形成呼应,余韵悠悠,让人深思,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认识的格局和立意的高度。
  四、题目拟写的引人与否,决定着阅读的兴趣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书家》与第一篇文章的题目《被文字圈养》相比较也逊色一些。《书家》这个题目的表達显得模糊,第二篇文章其实讲的是文学的作用,而不是包罗万象的书籍的作用,与其如此,还不如干脆具体到“文学是我的家园”上更显明确精准。《被文字圈养》无疑更具有吸睛的冲击效果,这个题目不仅内涵上指向更明确,更能凸显中心,形象地表达出文字即文学对我的精神滋养作用之大之深,更在形式上新颖别致,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由此可见,一个精心酝酿的题目,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奇效,马虎不得。
  通过比较与探究,对于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记叙文,学生们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好的题材是成功的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写好记叙文还得注意几个方面:引人入胜的场景式开头,严密清晰的内在逻辑,画龙点睛的厚重结尾,新颖别致的标题,再加上优美活泼的表达,才可以成就一篇优秀的记叙文。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中学]
其他文献
教《赤壁赋》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苏轼的“取舍哲学”。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突围”说起。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苏轼突围了一大波“文化群小”的围攻。当然,这些“文化群小”中,也包括“文化群大”沈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苏轼真正突围的是政治和自己。《赤壁赋》即是明证。在一次次“突围”中,苏轼构建了自己的“取舍哲学”思想。  “达济天下”是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十字架”,也是他们甜蜜
语文阅读教学要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关照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篇章语境,背景语境和单元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让教学贴近学情,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笔者前段时间在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习活动期间,成功开设公开课《咏雪》。在研读文本做教学设计时,笔者数易其稿,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  《咏
摘 要 学生往往难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对作文“评改”也比较迷茫,作文升格效果不明显。《依“点”评改出华章》就是想教会学生查找自己作文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作文修改的“梯子”,让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课后教师要从教师领导力的角度思考本节课的得失,笔者认为,在训练目标下,“学情”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的领导力要以课前、课中的“学情”为基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依“学情”而定,因“学情”施教才能让课堂效
【摘?摇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多数中学生都视之为畏途。本文试图通过对苏东坡几首通俗易懂的随性诗的简析,使习作者明白,作文其实很简单,只是一种“以我手写我口”的活动,从而激励习作者树立信心,留心生活,勤思勤写,化难为易,快乐练笔,快乐提高。  【关键词】作文 技巧 循序渐进 快乐 亦话亦诗     《宰相刘罗锅》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皇上与诸臣花园游逛,面对落花,皇上随口吟道:“一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而言,这个“米”指的是作文素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素材应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材料单薄,没有力度;热点素材,千人一例等。当然,积累素材有多种途径。但是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任务重,时间紧,面对高考,如何积累素材呢?我想,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从中挖掘作文素材。  在复习文言文过程中,我们有很关键的一步——回归课本。文言课文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作文素材。本
汉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的意蕴丰厚、精简用省,像《岳阳楼记》中的“静影沉璧”,像西湖十景“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的命名,真是言简意赅,寥寥几个字就能让人遐想无尽、境界全出。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录了谈歌的短篇小说《绝品》,其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样。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所谓神态是专指人的脸部表情,描写时要使用表示面部表情、神色态度的词语,
摘 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鼓励阅读者不放弃,不懈地读。可“读书百遍”却最终“其义不见”的也不少见。究其原因,是机械简单地对待此名言,读书主体需求与积极性没有激活,读懂条件不具备,阅读时应付消极。“其义自见”是“读书百遍”的成果,包含有文本领悟中自主语言建构,也包含阅读过程经历体验的方法、策略及品性上的生成。“读书百遍”中生成自主认识,生成意志品性,提升语文素养。应构建真实阅读情境,激发阅读主
摘 要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易安体”的语言形式是汉语汉字魅力的极致表现,尤其是开头的14个叠词的运用。以词中叠字的运用为契机,笔者将《声声慢》一词的单篇学习上升为《李清照词集》的整本书阅读,以探究“易安体”语言的美学风格为学习项目,进行赏析、仿写,让学生获取对语言的直觉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领略诗词语言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关键
《雷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曹禺曾说过:“一部《雷雨》全部是巧合。”的确如此,《雷雨》剧中存在着诸多的戏剧巧合: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周萍与四凤之间血缘关系的巧合;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父子关系;周冲与周萍两兄弟都喜欢上四凤;蘩漪与周萍之间的不伦关系……还有局部的小巧合:例如时间点上的巧合、人物年龄上的巧合等等,这些巧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
群文阅读,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群文阅读课在各级各类课堂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应是江苏省无锡天一中学唐缨老师的一节小说群文阅读课。   唐老师这节“小说细节技巧群文阅读”课,其课堂流程如下:(1)由小说理解的金字塔结构导入,明确本节课目标与重点:掌握短篇小说细节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