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的学费能控股“大飞机”?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j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高考的结束,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高校纷纷来华举办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教育展,为国内高中毕业生及家长提供海外深造的机会。如今,“高考”已不再是一座“独木桥”,而出国留学会不会是高考失利后的一条“退路”呢?
  拿留学英国来说,我曾经参加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组织的英国留学生招聘活动,偶然得知,留学回国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竟然占到了3/4。也就是说,英国留学回来的“海归”成了“海待”的大有人在。而这些“海待”当中,硕士学历的竟然占了多数。一家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我,企业招聘看重留学背景,但是更看重实际的能力。一些英国硕士“海归”的英语水平竟然不如学士学历的“海归”。
  其实,这不难理解,英国大学本科学制是三年,再加上一年的预科。这样的“海归”英语水平肯定差不了,更何况人家还在英国生活了三四年的时间。可是,英国硕士学制一年,中国本科毕业生们也许刚刚摸到点儿门道,也就差不多该准备毕业论文了。出国留学学习固然重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事也是不得不做功课的。一年的硕士学习,也许节省了不少留学投入,却并不能真正获得留学的价值。
  当初,我一直有个疑问,这些英语不好的英国硕士“海归”如何完成的学业?现在,流传一种“答案”:都是学费惹的祸。一名了解内幕的英国大学教授称,英国大学正将硕士学位颁发给几乎不会说英语的海外学生。这是因为英国大学面临的财政压力使其在招收海外学生时更多地看重金钱而非学生素质。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到英国就读硕士和博士课程的海外学生人数增长了8倍多。在英国获得学位的6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海外。其中,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始终居高不下。2007年留英中国学生人数更是达到2.3万人。而且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英国将海外学生视作收入来源。据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计算,海外学生向大学缴纳的学费每年约有15亿英镑,另外还有22亿英镑的生活费。这名了解内幕的教授告诉我,这些学生每年缴纳的学费平均约为1.9万英镑。他们按理都通过了英语语言能力测试,但这些成绩的可信度令人怀疑。也就是说,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成为英国大学的挣钱对象。按照去年2.3万人的留英数量计算,当年中国新增留英学生就送给英国4.37亿英镑,折合人民币60多亿元。
  6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今年,中国航空业出了件大事,就是成立了被称为“大飞机公司”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9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60亿元,位列第一大股东。也就是说,凭去年中国留学英国的学费,就能绝对控股“大飞机公司”。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所以,英国对于前来留学的中国学生当然举双手欢迎。顾客就是上帝,中国留学生仿佛就是英国大学的上帝。
  当然,我没有指责英国大学教育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出国留学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选择、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我的一个朋友,娶妻生子后,30多岁了突然决定去英国读了一个硕士学位。当然,留学期间还可以邀请妻儿一起到英国感受一番异域的生活。他的感触是,留学是人生的一种阅历。
  那么,对于计划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最好先算算留学账,不在于需要花多少钱,而在于能够学到什么东西。
其他文献
孕妇28岁,孕1产0。外地医院超声检查怀疑胎儿心脏异常,我院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双顶径9.0cm,头围32.1cm,胎头位于下腹,脑中线居中,大脑、丘脑、小脑形态未见异常,双侧侧脑室及后颅窝池无
研究掌握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动机是引导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以及所存在
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构建一个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要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就要求教学资源和教
开放式钢琴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程,更好地学习知识,尤其是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改善学生间能力参差不齐的状态。
目的探讨胎儿鼻泪管囊肿的产前二维及三维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采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对29例鼻泪管囊肿胎儿行产前连续顺序超声检查,重点对双侧眼眶横切面超声图像特征进行观察,并
这是一个从中国股市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毒瘤,而且始终没人过问,甚至被当作“惯例”堂而皇之地发扬光大。  这个毒瘤是什么?就是“股票上市首日开盘价被人为操纵”。  而这一毒瘤引发的更为荒唐的事,则是数万亿资金明火执仗般地“打新股”;零风险、暴利的“打新股”赚钱模式,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独具中国特色的现象。    “打新股”的历史成因    1994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个“关于资本市场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