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以东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典型镇——清溪镇为例,阐述了东莞市农村如何利用其地理、资源环境优势从农村向城市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又是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到当今农村发展的过程当中。重点从产业发展战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阐述,清溪镇探索出的一条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推动农村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东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成效
1.前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严竣的问题:少数人消耗了大部分资源,而大多数人则实际上被剥夺了发展的机会。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类社会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耗尽一切不可更新的资源。这其实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不光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才显示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是在上世纪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这一问题就已凸显出来,只是当时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尚未提高至一个理论的高度。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既“可持续是能满足人们当前的需要,但同时又不会损害下一代人的生存需要”,而这一“生存需要”既包括了生态意义的需要,又包括了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农村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农村政策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更新的高度,那就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的同时仍要兼顾子孙后代发展的资源。
1.2东莞农村概况
东莞临近港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站地带,从昔日一个小县城发展为今日特大型地级城市,可以说东莞市的发展正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历史,因为东莞市除了一小部分城市面积之外,周边绝大多数地块均属农村,整个城市共分为城市中心片、水乡片、埔田片、山区片等几大片区。各个片区在改革开放之前均由几个公社组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之后,作为东莞市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基础单位——乡镇,显示出了惊人的变化及活力。清溪镇就是这些乡镇中的一个代表。而清溪镇农村的变革也正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下面以东莞市清溪镇为例,探索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东莞农村可持续发展典型代表——清溪镇
2.1东莞市清溪镇农村发展历史
清溪镇位于东莞市东南方向,与深圳市的龙岗、平湖接壤。四面环山,中心为盆地。清溪镇又有交通“金三角”之说,它除了与深圳市的龙岗、平湖接壤之外,还与惠州市的惠阳接壤,毗邻港澳,交通便利。清溪镇下辖21个管理区(目前称村委会),106个村委会(目前称村民小组)。全镇地城面积143平方公里。
在改革开放之前,清溪镇被被称为“东莞的西伯利亚”,因为这里交通闭塞,人们单靠种植业为生,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之下。到了改革开放,清溪镇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通过招商探索和港澳乡亲的支持,清溪镇开始办起了几十家“三来一补”工厂,生活在清溪土地上的农民逐步“洗脚上田”走进了工厂当起了工人,手头上开始有了丰厚的收入,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开始得到解决。但以农为主的形式使得经济基础仍然显得十分薄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清溪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清溪镇农村由传统农业专为向生态型、城市型农业方向发展,呈现出“山顶造林,山腰种果,山脚养殖,山坑种花种菜”的主体农业生产模式。2003年,全镇那么人均所得为8673元,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及多方面协调发展。自改革开发以来,清溪镇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通讯等硬件环境和城市建设上营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宜商宜居的投资环境。
2.2清溪镇农村发展优势
2.2.1地理位置的优势
清溪镇处于东莞市、深圳市、惠州市三市相汇之处,这一地理优势决定了清溪镇将会成为三市经济贸易往来的结合部和交汇处,成为经济特区与珠江三角洲连接的纽带颧桥梁是不为过的,这一优势将使清溪镇成为深圳、东莞、惠州三市货物与人才的集散地,成为连接三市的经贸中心。
2.2.2城市土地资源优势
清溪镇有14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有近60平方公里土地可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而且均为四面环山的开阔平地,在开发过程中不需进行大规模的推山填土工作。水原发达,在周边区域拥有几大水库。河流交错,水库库容大,水源充足,这为中等城市规模的发展提供了诸如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农田用水等方面用水提供了天然保障。
2.2.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超前优势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清溪镇政府两套领导班子具有远见卓识,打开了清溪镇至樟木头镇,清溪至凤岗通向深圳的公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建设,将原有机耕桥改造成为城市一级桥梁,全面贯通了全镇21个村委会及工业开发区,全面形成了一个中等城市具有的道路、排水、街道等框架。为接下来的全面招商引资工作筑好了巢。
2.3清溪镇农村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产业战略及成效
2.3.1农业发展战略要点及成效
清溪镇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将传统型农业转变为现代科技型农业,将农村型农业转变为城市服务型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将以种植业为主的形式转变为以养殖为主养种并举的综合形式的农业。在种植业上着力扶持优质谷、蔬菜、水果、花卉几大支柱性产业。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逐渐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科学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农贸一体化。统筹规划二个100000亩永久性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农田保护区,逐步建成六大具有现代化科技水平的农业生产基地,这六大基地分别是:优质水稻,蔬菜生产基地,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生猪、三鸟、珍惜动物养殖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热带速生林基地,园林花卉和热带植物和产基地。如今这六大生产基地除个别由于产业调整而未能实现外,其余均完全实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如大埔村和荔枝横村农田蔬菜种植基地,铁场村生态农业基地和莞香园种植基地等。
2.3.2工业的发展战略及成效
基于清溪镇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蓄水站,不适宜发展重型工业、污染工业,环保指标是一个要求十分严格的准入指标。所以清溪的工业化发展思路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高、轻为主体,高、轻、基协调发展”,也就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高新技术工业和轻型工业为主体,高新科技工业、轻型工业、基础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全镇已投产的外资企业800多家。以NEC、三洋、光宝、群光等国际知名电脑制造企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完善的配套能力和较大的生产规模,使清溪镇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脑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2.3.3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清溪镇城市化、现代化,尽快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新城市,清溪镇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并实现清溪镇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根据清溪镇的实际发展步骤,拓展了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
2.3.4科技教育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清溪镇在科技教育及务项社会事业发展战略目标是:为实现清溪镇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社会事业,使科技、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特别是在世界经融危机的影响下,清溪镇与东莞市同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将经济社会双转型,在危机面前不慌乱,沉着应对,共同度过最困难的经济危机,巩固了清溪镇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向前推进。
2.4清溪镇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务必会对现有环境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或负面影响,体现在林地面积相对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水质难以达到开发建设前的生态标准、可持续发展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等等。从改革开放初期,清溪镇领导班子就已经意识到涉及子孙后代这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此发展了生态产业及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生态保护措施。
2.4.1将已出售的清凤路(约7KM里程)两侧商住用地收回作为道路拓展和绿化种植之用,为此清溪镇政府财政方面少了1千多万无的收入,但收回的土地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在资源上得到了有效保障。如今的清凤路道路宽广,绿树成荫,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发展、大建设的新图景。
2.4.2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重新规划排污设施,便污水和雨水分流排洲,特别是厂区污水一律排放至污水管道集中流向污水处理厂,力争使现有河道还源至最初的现状,大打生态品牌,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雨污分流的规划和建设正在稳步推向前进。通过治理个别河段已开始呈现出山清水秀迹象,这说明雨污分流的统筹规划及建设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
2.4.3花大力气改造清溪镇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清溪镇各届领导班子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警觉性,始终以“生态科技镇”的建设理念来指导工作发展方向,先后建成了清溪镇污水处理工程、清溪镇文化公园、清溪镇森林公园、清溪镇生态农业园及具有莞邑地城特色的莞香园和大王山禾雀花、萼仪花旅游休闲公园等设施,目的就是要大力维护清溪镇的生态资源和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尚下宝贵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财富。
今日的清溪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绿树成荫;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各项事业健康稳步发展。2005年以来先后获得了“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等荣誉。
3.结语或展望
清溪镇利用了地理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从过去一个农村小公社、小乡镇发展成为颇具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城区,是东莞市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农村城市化的典范代表,一个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之一,也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样板。清溪镇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制定和坚持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是独到的,是正确的。留给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将会得到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的开发与利用。从清溪镇的经验里总结出作为其他农村地区发展的参考模式:农村应根据其地理、环境优势,将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城市型农业方向发展,根据其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科教等,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并且更为长远。
【参考文献】
[1]清溪镇志.
[2]罗必良,胡荏光.以产业园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东莞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孙浩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理论前言,2008,4.
[4]生态农业园市场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鸡西大学学报,2009,5.
[5]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江西农业学报,2008,11.
【关键词】东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成效
1.前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严竣的问题:少数人消耗了大部分资源,而大多数人则实际上被剥夺了发展的机会。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类社会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耗尽一切不可更新的资源。这其实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不光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才显示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是在上世纪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这一问题就已凸显出来,只是当时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尚未提高至一个理论的高度。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既“可持续是能满足人们当前的需要,但同时又不会损害下一代人的生存需要”,而这一“生存需要”既包括了生态意义的需要,又包括了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农村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农村政策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更新的高度,那就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的同时仍要兼顾子孙后代发展的资源。
1.2东莞农村概况
东莞临近港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站地带,从昔日一个小县城发展为今日特大型地级城市,可以说东莞市的发展正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历史,因为东莞市除了一小部分城市面积之外,周边绝大多数地块均属农村,整个城市共分为城市中心片、水乡片、埔田片、山区片等几大片区。各个片区在改革开放之前均由几个公社组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之后,作为东莞市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基础单位——乡镇,显示出了惊人的变化及活力。清溪镇就是这些乡镇中的一个代表。而清溪镇农村的变革也正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下面以东莞市清溪镇为例,探索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东莞农村可持续发展典型代表——清溪镇
2.1东莞市清溪镇农村发展历史
清溪镇位于东莞市东南方向,与深圳市的龙岗、平湖接壤。四面环山,中心为盆地。清溪镇又有交通“金三角”之说,它除了与深圳市的龙岗、平湖接壤之外,还与惠州市的惠阳接壤,毗邻港澳,交通便利。清溪镇下辖21个管理区(目前称村委会),106个村委会(目前称村民小组)。全镇地城面积143平方公里。
在改革开放之前,清溪镇被被称为“东莞的西伯利亚”,因为这里交通闭塞,人们单靠种植业为生,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之下。到了改革开放,清溪镇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通过招商探索和港澳乡亲的支持,清溪镇开始办起了几十家“三来一补”工厂,生活在清溪土地上的农民逐步“洗脚上田”走进了工厂当起了工人,手头上开始有了丰厚的收入,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开始得到解决。但以农为主的形式使得经济基础仍然显得十分薄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清溪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清溪镇农村由传统农业专为向生态型、城市型农业方向发展,呈现出“山顶造林,山腰种果,山脚养殖,山坑种花种菜”的主体农业生产模式。2003年,全镇那么人均所得为8673元,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及多方面协调发展。自改革开发以来,清溪镇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通讯等硬件环境和城市建设上营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宜商宜居的投资环境。
2.2清溪镇农村发展优势
2.2.1地理位置的优势
清溪镇处于东莞市、深圳市、惠州市三市相汇之处,这一地理优势决定了清溪镇将会成为三市经济贸易往来的结合部和交汇处,成为经济特区与珠江三角洲连接的纽带颧桥梁是不为过的,这一优势将使清溪镇成为深圳、东莞、惠州三市货物与人才的集散地,成为连接三市的经贸中心。
2.2.2城市土地资源优势
清溪镇有14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有近60平方公里土地可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而且均为四面环山的开阔平地,在开发过程中不需进行大规模的推山填土工作。水原发达,在周边区域拥有几大水库。河流交错,水库库容大,水源充足,这为中等城市规模的发展提供了诸如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农田用水等方面用水提供了天然保障。
2.2.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超前优势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清溪镇政府两套领导班子具有远见卓识,打开了清溪镇至樟木头镇,清溪至凤岗通向深圳的公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建设,将原有机耕桥改造成为城市一级桥梁,全面贯通了全镇21个村委会及工业开发区,全面形成了一个中等城市具有的道路、排水、街道等框架。为接下来的全面招商引资工作筑好了巢。
2.3清溪镇农村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产业战略及成效
2.3.1农业发展战略要点及成效
清溪镇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将传统型农业转变为现代科技型农业,将农村型农业转变为城市服务型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将以种植业为主的形式转变为以养殖为主养种并举的综合形式的农业。在种植业上着力扶持优质谷、蔬菜、水果、花卉几大支柱性产业。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逐渐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科学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农贸一体化。统筹规划二个100000亩永久性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农田保护区,逐步建成六大具有现代化科技水平的农业生产基地,这六大基地分别是:优质水稻,蔬菜生产基地,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生猪、三鸟、珍惜动物养殖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热带速生林基地,园林花卉和热带植物和产基地。如今这六大生产基地除个别由于产业调整而未能实现外,其余均完全实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如大埔村和荔枝横村农田蔬菜种植基地,铁场村生态农业基地和莞香园种植基地等。
2.3.2工业的发展战略及成效
基于清溪镇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蓄水站,不适宜发展重型工业、污染工业,环保指标是一个要求十分严格的准入指标。所以清溪的工业化发展思路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高、轻为主体,高、轻、基协调发展”,也就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高新技术工业和轻型工业为主体,高新科技工业、轻型工业、基础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全镇已投产的外资企业800多家。以NEC、三洋、光宝、群光等国际知名电脑制造企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完善的配套能力和较大的生产规模,使清溪镇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脑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2.3.3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清溪镇城市化、现代化,尽快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新城市,清溪镇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并实现清溪镇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根据清溪镇的实际发展步骤,拓展了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
2.3.4科技教育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清溪镇在科技教育及务项社会事业发展战略目标是:为实现清溪镇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社会事业,使科技、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特别是在世界经融危机的影响下,清溪镇与东莞市同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将经济社会双转型,在危机面前不慌乱,沉着应对,共同度过最困难的经济危机,巩固了清溪镇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向前推进。
2.4清溪镇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务必会对现有环境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或负面影响,体现在林地面积相对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水质难以达到开发建设前的生态标准、可持续发展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等等。从改革开放初期,清溪镇领导班子就已经意识到涉及子孙后代这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此发展了生态产业及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生态保护措施。
2.4.1将已出售的清凤路(约7KM里程)两侧商住用地收回作为道路拓展和绿化种植之用,为此清溪镇政府财政方面少了1千多万无的收入,但收回的土地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在资源上得到了有效保障。如今的清凤路道路宽广,绿树成荫,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发展、大建设的新图景。
2.4.2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重新规划排污设施,便污水和雨水分流排洲,特别是厂区污水一律排放至污水管道集中流向污水处理厂,力争使现有河道还源至最初的现状,大打生态品牌,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雨污分流的规划和建设正在稳步推向前进。通过治理个别河段已开始呈现出山清水秀迹象,这说明雨污分流的统筹规划及建设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
2.4.3花大力气改造清溪镇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清溪镇各届领导班子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警觉性,始终以“生态科技镇”的建设理念来指导工作发展方向,先后建成了清溪镇污水处理工程、清溪镇文化公园、清溪镇森林公园、清溪镇生态农业园及具有莞邑地城特色的莞香园和大王山禾雀花、萼仪花旅游休闲公园等设施,目的就是要大力维护清溪镇的生态资源和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尚下宝贵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财富。
今日的清溪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绿树成荫;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各项事业健康稳步发展。2005年以来先后获得了“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等荣誉。
3.结语或展望
清溪镇利用了地理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从过去一个农村小公社、小乡镇发展成为颇具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城区,是东莞市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农村城市化的典范代表,一个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之一,也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样板。清溪镇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制定和坚持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是独到的,是正确的。留给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将会得到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的开发与利用。从清溪镇的经验里总结出作为其他农村地区发展的参考模式:农村应根据其地理、环境优势,将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城市型农业方向发展,根据其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科教等,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并且更为长远。
【参考文献】
[1]清溪镇志.
[2]罗必良,胡荏光.以产业园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东莞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孙浩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理论前言,2008,4.
[4]生态农业园市场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鸡西大学学报,2009,5.
[5]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江西农业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