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将古树名木划分为经济果木型、习性型、风水林型、偶然因素型4个存活类型,分析了增城区不同存活类型古树名木的树种、数量、分布特征和衰弱情况,针对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出3点对策:完善古树名木认定,细化古树名木分级分类系统;分级分类施策,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细化管护及复壮措施,建立一树一策管护体系.
【机 构】
:
广州市增城区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13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将古树名木划分为经济果木型、习性型、风水林型、偶然因素型4个存活类型,分析了增城区不同存活类型古树名木的树种、数量、分布特征和衰弱情况,针对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出3点对策:完善古树名木认定,细化古树名木分级分类系统;分级分类施策,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细化管护及复壮措施,建立一树一策管护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概述了竹林碳汇、竹产品碳足迹等相关研究进展;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循环过程,提出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定框架,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部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了估算;探讨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需要深化研究的内容、碳增汇减排效应提升路径,以期为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碳增汇减排能力提供科学引领支撑.
雌性大熊猫妊娠阶段的胚泡延迟着床、胎儿快速发育以及秋季产下体型短小幼仔的生殖策略,与其食物结构中的能量含量和营养成分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野生大熊猫特有的觅食行为模式.即野生大熊猫以主食竹富含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竹笋和幼嫩竹叶为主食,少量取食竹茎、竹枝和老竹叶以及不同的竹子种类,并且随栖息环境的气温变化而垂直迁移.本文从栖息地气候的季节变化格局与野生大熊猫的垂直迁移特征、亚高山竹类的物候规律与野生大熊猫的觅食行为习性、主食竹器官的营养和能量分异与野生大熊猫的生殖生理策略,以及主食竹营养和能量的生理基础等方面综述
为提高川中丘陵区大量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不同强度抚育间伐试验,探讨适宜间伐强度和林分密度,为该区域的低效防护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0%,草本盖度≤30%的人工柏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3种间伐强度(10%~15%,16%~25%,26%~35%)和对照(不间伐).对间伐12年后的林分按不同强度各设置大小为20m×20m的样地5个,共计20个.分别调查、测定林分乔木生长因子
研究不同C/N比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养分元素释放动态的影响,为杉木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分解袋法对杉木凋落叶进行了为期300天的观测,凋落物设置4种C/N比:C/N比60.86(CK)、C/N比40.57(N1)、C/N比30.45(N2)、C/N比20.25(N3),测定林下植被去除和保留的杉木林内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含量并进行分析.(1)在杉木凋落叶分解期间,其C/N、C/P比值均比初始值低,而N/P比值则大于初始值;(2)N、P、Ca和Mn浓度以CK处理较高,不同处理的P、Ca和Mn浓度
2019年至2021年,对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开展调查,分别在土城、虎牙和泗耳各调查了1条垂直样带,总计下铗10729铗次,布设陷阱3530桶日,采集标本1556号.确认保护区有小型兽类4目14科38属56种.和以往名录对比,发现原来列出的52种小型兽类有21种需修订,其中12种为鉴定错误或资料来源有误,9种属于分类地位变化,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变更了以前名录中10个种的拉丁学名.调查新发现小型兽类16种,对保护区的小型兽类名录进行了更新,对加强保护区内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