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与分类高考相适应的充要基础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行分类高考,是我国高考制度的重要战略调整,也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为了保障分类高考顺利实施,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展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人才选拔机制、教育外部环境改革,以夯实推行分类高考的充分、必要基础。
  关键词:分类高考;教育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充要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08-03
  据新华社2014年5月22日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此前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开招考的两种高考模式。此举立即引发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此番推出的分类高考模式,是教育部几十年以来对高考制度的最大一项变革,其重要意义将在未来逐渐显现出来。实行分类高考,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同时,实行分类高考亟须尽快构建充分、必要的基础条件。否则,分类高考既难以推行,亦难以持续。
  创设与分类高考相适应的教育机制
  (一)由普教为主体向普职双主体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结构一直处于以普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为陪衬的状态。这种现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术型人才培养过剩,技术型人才供应不足。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工仅有429万名,约占产业工人的4%,需求缺口1 000余万人。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已达400余万人。而且,高级技工和技师年龄结构堪忧:50岁以上高级技工占42.64%,技师占34.71%;30岁以下高级技工仅占5.18%,技师仅占7.46%。
  上述情况表明,技术型人才的匮乏,不仅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而且成为建设创新型、创造型大国的“瓶颈”。根本解决之道在于转变普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结构,创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双主体”教育机制。教育部决定,将50%的高校,即六百余所转为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学校,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重大决策,可以说抓住了中国教育和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
  (二)由学历为导向向职业为导向转化
  不争的事实是,在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教育是以学历为导向的。这种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造就更多的高学历者,其中不乏纸上谈兵的低能者。2005年至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至727万人,使学术型人才“产能过剩”,而低就业率实际上使教育发展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显然,为了与分类高考相适应,必须在教育目标上实现由学历导向向职业导向转化。何谓职业导向?其一,以职业标准作为教育目标。任何教育都有明确的职业指向,脱离职业指向的教育,只能是空头的甚至是误人的教育。其二,依产业结构构建专业体系。任何教育门类都要以国家或地方产业结构为依据设置专业门类,应摒弃那种一哄而上的,名称华丽而内容空泛的专业。其三,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体现“知能合一”和“以能为本”,这个标准既是施教的标准,也是考试与评价的标准。职业导向的内涵还有许多,但这三点是最基本的。之所以否定“学历导向”,意在“导向”二字。其实“学”了,“历”即在其中,不必刻意追求之。应当引导人们去追求的,恰恰是足以使其安身立命的能力。
  (三)由“单一入出”向“多元入出”转化
  所谓“单一入出”和“多元入出”,是指招生、就业渠道的单一化和多元化。这是又一个困扰中国教育多年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用工市场化的大前提之下,教育部门很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层次、就业前景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加之人才培养的周期性特点,往往招生时的“热门专业”,待几年之后其毕业生就业时就遇冷了。因此,所谓“招生计划”,更主要的是按升学人数和学校容量制定的,而没有反映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这种被一些学者称之为“计划入口,市场出口”(尽管未必贴切)的现象,使教育长期陷于窘境。
  破除困局的办法可试行“多元入出”方式。所谓“多元入出”,就招生这个入口而言,是指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行)业要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3~4年的用工计划,教育部据此并加上对小微企业用工的预估,制定招生计划。就就业这个出口而言,对大中型企业实行定向培养、对口输送,对小微企业则实行择优录用、自主择业。这种将计划与市场相融合的方式,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有望化解入口和出口都嫌单一的弊端。
  上述三项“转化”不可能仅凭教育部门一己之力达成,须充分依靠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合力才能奏效。
  创设与分类高考相适应的选拔机制
  (一)职业陶冶是基础
  人才选拔机制并不是仅指高考。恰恰是我们过于重视高考这个环节,忽视了在高考之前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对人才的甄别和分析,才造成许多“学非所愿”和“教非所长”的遗憾。
  教育实践表明,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许多儿童即已表现出对某种职业的偏好。比如,有的孩子偏爱对昆虫、植物习性的探究;有的孩子偏爱建筑和手工制作;有的孩子则偏爱音乐和绘画等等。然而这种儿童天性的率真外露,并没有都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和有效引导。
  解决的办法是实行职业陶冶。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和参观、学访等方式,让儿童观察工人怎样做工,农民怎样种田,交警怎样指挥交通。细心考察学生的职业偏好,通过耐心的引导,使学生并不十分固定的偏好逐渐转化为某种职业兴趣,并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之中。
  (二)职业指导是关键
  职业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中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专长的职业,接受相关职业教育或培训,以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过程。职业指导的特点在于:第一,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职后教育;第二,相对于职业陶冶,职业指导更加理性化,更具针对性;第三,职业指导与职业陶冶既是相互重叠、并行不悖的,也是承前启后、相辅相成的。   仅就职前教育阶段而言,职业指导宜在小学高年级至高中(含职业高中)阶段开展。其目标有二:一是对学生的可培养方向作出科学预测。即在职业陶冶的基础上,通过长期观察,对学生的知能特长、学习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作出科学分析,并判别其可培养方向属学术型还是技术型。二是对学生的可培养基础作出科学分析。对可培养方向作出判别之后,还要对其是否具备可培养基础进行分析。对不适合者,一要施以有目的培养,二要帮助其适时调整发展方向。
  对学生可培养方向和基础的判别,应由教师、学生、专家、家长等各方代表组成的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并记入“成长档案”,以增强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要与学生本人定期沟通,以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并愿意朝着自己认可的发展方向努力前行。
  (三)高考甄选是平台
  经过十余年在基础教育中接受的职业陶冶和职业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已了然于胸。此时,他们面对的高考考场,已不再是“一卷定终身”的竞技场,而是达成其职业理想的展示平台。他们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已不仅是“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而是从适合自己兴趣专长出发的理性选择。从这个角度讲,高考已不单是甄选人才的关口,而是成就人才再发展的新起点。
  在分类高考的大背景下,高考自身如何改革又成为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谋划:一是贯彻“知能并重”的考核原则。不仅要在笔试中增加测试学生应用能力试题的权重,还要在笔试之外增设测试考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二是注重学生“成长档案”的参考价值。“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在十余年学习生涯中的成长历程,一份翔实、客观的记录比当前实行的“中学校长推荐信”具有更高的价值。三是强化“职业自我概念”测试。通过问卷、面试等方式,对考生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选择趋向、职业态度体认、职业价值认知等进行考查和进一步确认,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考生入对行。
  创设与分类高考相适应的外部环境
  (一)建构理性的社会价值取向
  并不是高考改革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就会随之改变。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素有重知轻能、重学轻术、重文轻理的倾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等陈腐观念,尽管曾受到过抵制,但一遇机会就会死灰复燃并剧烈反弹。
  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必须有理性的价值观作支撑。社会稳定的根基是结构相对均衡、构成相对合理。如果大多数人都争着去“劳心”,而没有多少人去“劳力”,社会就会失衡,所有成员的利益都会无从保证。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其成员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其劳动是社会所需要的,都是体面的、令人尊敬的。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特别是课堂和媒体,都要理直气壮地弘扬这种价值观,以促进理性社会价值取向的回归。
  (二)建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近一个时期,人才评价标准出现了较严重的扭曲,突出表现在人才录用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即便是录用一名普通文员,也要求对方具有本科以上文凭。一些稍微“显赫”一点的职位,则非硕士、博士免谈。更有甚者,同是本科生,非“985”、“211”高校出身的不录。还有的甚至搞什么“查三代”,只录用“清华本科、清华硕士、清华博士”学历者。这种现象近来虽有些许改变,但其导向作用却不容忽视。
  何谓人才?科学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既包括学术精英,也包括技术精英。只有实现这两类人才的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上述两类人才的需求量又是不同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以千万计”的学术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人才使用方面,不仅要有效杜绝“人才高消费”现象,更主要的是要建构一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让各类人才各展其长、脱颖而出的良性用人机制。
  (三)建构合理的劳动薪酬制度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一度兴起关于“体脑倒挂”的议论,意即从事“复杂劳动”的,收入不能同从事“简单劳动”的一样。甚至有人抱怨:“造原子弹的不如煮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此后,却逐渐衍生出另外一种“体脑倒挂”,即搞技术的收入大幅低于搞学术的。这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不仅挫伤了技术型人才的劳动积极性,还直接影响了工科的报考率。据《北京日报》2014年3月26日报道,2010年全国工科招生数仅占本科总数的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只占20%,被指为“逃离工科”现象。
  上述情形,确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现今的劳动类型,已不能简单地用“脑力”和“体力”来划分,更不能主观臆断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试问,把卫星和航空发动机从设计图样转化为产品,哪一样不是手脑并用?不是“复杂劳动”?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劳动的薪酬都应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贡献率,收入可以有所差异,但不能差距过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增加技术型人才的劳动薪酬。唯有如此,才能引导更多的人愿意从事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从根本上扭转工科教育后继无人,职业教育乏人问津的不正常局面。
  据教育部网站信息,分类高考将于2017年开始实施。在三年左右的有限时间内,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夯实与分类高考相适应的充分、必要基础。切实转化教育机制,转变选拔机制,转换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地保障这项改革举措有计划、按步骤地得以实施。
  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费重阳先生的具体指导。
  参考文献:
  [1]纪秩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费重阳,刘金録.论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国民教育新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责任编辑:谢良才)
其他文献
夜晚,破壳而出的小玳瑁被映在海面上的月光和星光所吸引,本能地奔向大海?可是,这种本能行为有时会被路灯等人为光源扰乱,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小玳瑁就会迷失方向,非常危险;另外,刚出生的玳瑁体色灰暗,所以在白天非常显眼,如果黎明前仍没有回到大海中,就会被水鸟和方蟹等动物捕食,有的可能会因为过于干燥,脱水而死?就算顺利回到大海,头几天小海龟尚不能下潜,而是在水面随波逐流,成为鲨鱼等凶猛海洋动物的猎物。所以,最
摘要:开展社会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对口支援西部学校、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骨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还存在诸如社会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封闭、缺乏灵活性,对口支援西部呈现表面化、不对等、不均衡状态,职业技能鉴定“证”出多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基于此,应探索灵活开放的社会培训方式,进一步开拓对口支援西部高等院校的新路径,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关键
海洋印象
期刊
从宇宙中遥望地球,她散发着迷人的蓝色光辉。海水占地球表面积的71%,面积达3.62亿平方千米,差不多有38个中国那么大!  海洋中蕴藏着各种资源,为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  美丽浩瀚的海洋如今正面临着许多伤害!  海上石油泄漏事件频频发生,给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海上石油泄漏有哪些危害呢?首先我们应该对石油有所了解。  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液体,渗透力极强。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
1888年,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正式成立。这是清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水师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号称世界第九、东亚第一。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广大将士在强敌面前毫不畏惧,浴血杀敌、虽败犹荣。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为后世所景仰。  1985年3月21日,一座以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刘公岛开馆,这就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它的核心部分为诸多的水师旧址,因此被归入
称呼的由来  过去,北极土著——因纽特人被印第安人称作爱斯基摩人(Eskimos),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这听起来可不是一个好名字,给人很野蛮的印象。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虽然是邻居,却存在不少矛盾,所以印第安人就给因纽特人起了“吃生肉的人”这么一个“绰号”,并在世界范围内传开了。因纽特人对此感到不满,并于1970年向全世界发出了正名宣言,称自己为因纽特人(Inuit),意思是“真正
鲸豚类动物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它们不仅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征,如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等,而且演化出了一些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生理构造,如前肢鳍状化、后肢退化消失,尾巴进化成很大的水平状尾鳍。它们纺锤状流线型的身躯看似鱼类,但是在行为和生理上和鱼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它们在游泳时尾巴是上下扇动的,而鱼类的尾巴却是左右摇摆的,但是作为和人类同属的哺乳动物中的一员,与我们却又有相似之处,比
哈哈!超濃缩氧气胶囊真好呀!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柯伦布,你想过到海洋里去看小星星吗?
很多人,包括本小编在内,都非常羡慕和钦佩南、北极的科考队员。羡慕的是他们可以有机。会亲临神秘的冰雪世界,看胖乎乎的企鹅排着队从眼前一摇一摆地经过,胆子大的还可以和北极熊来个亲密接触……钦佩的是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挑战极限,勇于攻关,出色完成了一次次科考任务。这不,2012年6月27日,119名科考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又开始向北极进发,历时93天,累计航行1558小时、18500海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