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口语交际是随着新课程理念而诞生的。为了让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善于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我们要注重在诗词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将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在博大精深的诗词海洋里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
【关键词】情感;意境;主旨;口语交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新教材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教学观。其中,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而“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口语交际作为对话的一种形式,也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口语交际课上开花结果,还可能在阅读、作文教学中立稳脚跟,甚至在诗词教学中吹响号角。
一、在口语交际中领悟诗歌情感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诗歌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会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表现出来。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伤感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在小学阶段的古诗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情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寻求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将现代教育的新课题——口语交际融入诗歌教学,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赠汪伦》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此诗是诗人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的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一程;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为了使学生更好体会诗人的情真意切,我在教学中,结合诗文的画面,创设了口语交际情境。(下面是学生口语交际情境)
汪伦:李兄,很感谢您在这几天陪同我高谈阔论,常相聚会,您使我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真是感激不尽。希望李兄能留下来,与我朝夕相对。
李白:(双手作辑)汪兄,很感谢您的热情款待,这几天是我最向往的日子,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众笑,鼓掌)有缘千里来相会。汪兄,请回吧!
(汪伦转身离去,这时岸上传来了踏歌的声音,原来汪伦和村民踏着脚步,唱着歌来给李白送行。)
(放《送别》歌,扮演汪伦和村民的同学一边踏步一边唱《送别》,送别情境到达高潮)
李白:(即兴吟诵)《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诗歌教学中,适当创设交际的情境,不仅提高了交际的能力,还领悟了诗歌情感。孩子们与汪伦与李白一同走进了送别的情景,在口语交际情境里真情流露,情深谊重,难舍难分,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在口语交际中再现诗歌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铸在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大胆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谓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意境,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设计一个交际的情境,老师扮演导游,学生当游客。(下面是交际活动的片段)
导游:游客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已进入了庐山,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庐山的全貌,从远处看,你们觉得庐山像什么呢?
游客1:远看庐山像一个高大的葫芦。
导游:你是从庐山的外形来说的,这是你独特的看法。
游客2:我觉得庐山很像一个香炉,大诗人李白也是这么说的。
导游:是呀,说说你的见解。
游客2:你看,庐山山间的云雾冉冉升起,在陽光的照耀下就像产生了紫色的烟云,不像的一座香炉产生的烟雾吗?
游客们(频频点头):这真是“日照香炉生紫烟”啊!
(评:大诗人一个“生”字,把香炉峰写“活”了,而这活灵活现的口语交际情境,也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旅游胜景,表现得栩栩如生)
导游:大家请看,我们远远就看到了瀑布了,银光闪闪的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它犹如什么呢?
游客4: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布铺在庐山山前。
游客5:瀑布就像一条河流挂在庐山的山前。
游客6:我认为瀑布像一条河流挂在山前说得更准,白布铺在山前这样比喻就不能突出了瀑布壮观的景象。诗人李白说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是最生动的描述。
游客7:对,诗人一个“挂”字,不但生动地表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还从侧面写出了庐山的高和陡的特点。你看,庐山不是已经高耸入云了吗?
(评:在交际活动中,学生把诗人所表现的瀑布的气势表现得惟妙惟肖,把诗人“挂”字的妙处说得绘声绘色,突出了“挂”字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的赞颂,生动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宏大、宏伟的形象)
导游:游客们,庐山山上云雾缭绕,山上绿树红花,就像进入了神仙的境界,远远看去,瀑布宛如天上的什么仙景?
游客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齐答):像银河从天而降。
游客8:是呀,正如诗人所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游客9:对呀,你看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四周云雾迷蒙,你说这宛如三千尺长的瀑布,不正像天上的银河降落人间吗?
导游:这位游客说得真形象,诗人巧妙地说“疑是”,这是诗人的大胆想象。“疑是银河落几天”这比喻就是对庐山瀑布的壮观的真实写照!
(评:千古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在口语交际里,游客(学生)在导游(老师)的引导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几天。”所描绘壮观意境。
【关键词】情感;意境;主旨;口语交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新教材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教学观。其中,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而“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口语交际作为对话的一种形式,也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口语交际课上开花结果,还可能在阅读、作文教学中立稳脚跟,甚至在诗词教学中吹响号角。
一、在口语交际中领悟诗歌情感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诗歌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会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表现出来。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伤感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在小学阶段的古诗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情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寻求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将现代教育的新课题——口语交际融入诗歌教学,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赠汪伦》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此诗是诗人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的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一程;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为了使学生更好体会诗人的情真意切,我在教学中,结合诗文的画面,创设了口语交际情境。(下面是学生口语交际情境)
汪伦:李兄,很感谢您在这几天陪同我高谈阔论,常相聚会,您使我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真是感激不尽。希望李兄能留下来,与我朝夕相对。
李白:(双手作辑)汪兄,很感谢您的热情款待,这几天是我最向往的日子,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众笑,鼓掌)有缘千里来相会。汪兄,请回吧!
(汪伦转身离去,这时岸上传来了踏歌的声音,原来汪伦和村民踏着脚步,唱着歌来给李白送行。)
(放《送别》歌,扮演汪伦和村民的同学一边踏步一边唱《送别》,送别情境到达高潮)
李白:(即兴吟诵)《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诗歌教学中,适当创设交际的情境,不仅提高了交际的能力,还领悟了诗歌情感。孩子们与汪伦与李白一同走进了送别的情景,在口语交际情境里真情流露,情深谊重,难舍难分,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在口语交际中再现诗歌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铸在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大胆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谓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意境,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设计一个交际的情境,老师扮演导游,学生当游客。(下面是交际活动的片段)
导游:游客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已进入了庐山,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庐山的全貌,从远处看,你们觉得庐山像什么呢?
游客1:远看庐山像一个高大的葫芦。
导游:你是从庐山的外形来说的,这是你独特的看法。
游客2:我觉得庐山很像一个香炉,大诗人李白也是这么说的。
导游:是呀,说说你的见解。
游客2:你看,庐山山间的云雾冉冉升起,在陽光的照耀下就像产生了紫色的烟云,不像的一座香炉产生的烟雾吗?
游客们(频频点头):这真是“日照香炉生紫烟”啊!
(评:大诗人一个“生”字,把香炉峰写“活”了,而这活灵活现的口语交际情境,也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旅游胜景,表现得栩栩如生)
导游:大家请看,我们远远就看到了瀑布了,银光闪闪的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它犹如什么呢?
游客4: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布铺在庐山山前。
游客5:瀑布就像一条河流挂在庐山的山前。
游客6:我认为瀑布像一条河流挂在山前说得更准,白布铺在山前这样比喻就不能突出了瀑布壮观的景象。诗人李白说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是最生动的描述。
游客7:对,诗人一个“挂”字,不但生动地表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还从侧面写出了庐山的高和陡的特点。你看,庐山不是已经高耸入云了吗?
(评:在交际活动中,学生把诗人所表现的瀑布的气势表现得惟妙惟肖,把诗人“挂”字的妙处说得绘声绘色,突出了“挂”字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的赞颂,生动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宏大、宏伟的形象)
导游:游客们,庐山山上云雾缭绕,山上绿树红花,就像进入了神仙的境界,远远看去,瀑布宛如天上的什么仙景?
游客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齐答):像银河从天而降。
游客8:是呀,正如诗人所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游客9:对呀,你看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四周云雾迷蒙,你说这宛如三千尺长的瀑布,不正像天上的银河降落人间吗?
导游:这位游客说得真形象,诗人巧妙地说“疑是”,这是诗人的大胆想象。“疑是银河落几天”这比喻就是对庐山瀑布的壮观的真实写照!
(评:千古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在口语交际里,游客(学生)在导游(老师)的引导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几天。”所描绘壮观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