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审美心境,提升古诗词教学实故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ter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借助美学视角,通过营造阅读审美心境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有益的尝试,具体来说,可以采用生动的导入、精妙的语言、合理的朗读、适切的音乐、精彩的图片等形式来展开实施,进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学 古诗词阅读 审美心境
  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心境的营造至关紧要。所谓审美心境,主要是指欣赏主体(小学生)在欣赏古诗词艺术作品之前和在欣赏过程中所处的某种具有一定持续性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经常影响着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感受。因此,只有把握和谐的教学基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拥有澄明敞放的审美心境,才有可能让古诗词教学活动充满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一、导入别致铺垫心境
  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它的完美竣工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一般说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工序。导入既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基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别致新颖的形式展开教学,就能唤起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情景的激情与动力。
  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导入古诗词的文本之中,借助想象、体验和感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适当营造审美氛围。具体做法可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有下面几种:谈话;猜谜语;讲故事;音乐渲染;诵读旧作,导入新作;感性话题导入;抒情语言导入,寓氛围营造于阅读环节中,可直接朗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诵,也可把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艺术化。上述方式更可以进行综合运用。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由于选取的两首古诗与一首词都是描写童年童趣的生动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便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可这样引导:“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这样就可以简洁明了地进入课文的主题,同时又营造了一个以童年为背景的如诗如画的阅读心境。
  又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教师也可以这样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还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由此,从已学过的与“月”有关的诗词导入,通过对古诗词的回顾,教师继续用抒情的语言叙述道:“是呀,从古到今,提到月亮,总是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从而营造一种淡淡的思乡情感,引导学生渐渐贴近作者的心声,以营造一种与本课古诗相协调的审美心境。
  二、语言示范传递情感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体验这种情感时产生属于自己的更加独特的情感。这就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而感情的传达,首先要借助的便是语言。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语言情感基调。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作,先是写了诗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则是写想象中的家人在思念自己,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苦,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千古名句,贴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表述也应透露出微微的惆怅与伤感,基调要深沉,通过自己的动情来引起学生的动情,以进入一个与古诗相契合的审美心境。在讲到“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一句时,对一个“独”字与两个“异”字就要稍微加重语音,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与诗人当时的情感表达出来,并将这种寂寞的心情传达给学生,很自然地为下面理解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讲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时,应特别留意“倍”字,它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所以在读时语气应该微扬并拉长此字的吐音,以强调诗人的思念之深。
  三、朗读指导营造氛围
  朗读对营造审美心境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人们对事物的鉴赏总是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开始的,而对一首古诗词,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青少年儿童的认知特征。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激起审美欲望,因而朗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古诗词审美心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朗读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把古诗词的无声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把诗人静止的感情变成了朗读者与古诗词文本之间一个动态的情感交流,并借由朗读者将这种感情宣泄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把学生潜移默化地带到了古诗词的文本情境之中,让学生毫无障碍地接受了古诗词内容的感染熏陶。
  小学生对于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特别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背诵古诗词。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朗读时兴趣很高,发音标准,也能比较正确地运用语言技巧,可他们的诵读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神韵,无法让人动情。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音标准度,加强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独坐敬亭山》一诗是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此诗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知己一般的轻松感。这样,通过朗读,营造氛围,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尽快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在朗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快进入对作品的审美感知状态,除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外,还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由此引导学生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使之逐渐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审美心境。
  四、音乐适切激发情绪
  自古以来,古诗词与曲就有着分不开、割不裂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与古诗词内容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能烘托课堂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心灵之声。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所学古诗词的含义、情感,更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理解该古诗词的效率,大大改变课堂的枯燥面貌。   有调查显示,这种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词学习方法之一。根据所授古诗词的内容,选择或幽静或伤感、或激昂或悲愤、或欢快或急切等曲调形式的音乐,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相关思维,帮助学生随着音乐的情感基调进入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营造出能够贯穿课堂首尾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学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中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开这一段,可以让学生一边听《别亦难》的乐曲,一边想象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江水东流,李白目送小舟离去的情景,让淡淡的离情、惆怅在教室里回荡。然后,教师趁势引读课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们看,老朋友终于还是登上了船,那白帆随着江风——消失在——可是李白依然——凝视着——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幕幕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仍在眼前浮现,一缕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弥漫着。只见一江春水——”让课堂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学生恰如其分地感受到一个神情忧郁、孤孤单单伫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的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可以驱动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意的语文课堂。
  五、图片精彩引发遐想
  古诗词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片能将古诗词的文本转化为一幕幕真实、生动、立体的画面,以利于学生站在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在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的内容、意境。
  可以利用课本中已有的插图。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基本上每首古诗词都会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教师应充分将这一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如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写山写水,写鸟写人,写船写雪,是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课文中的图片就很直观地展现了诗中万籁俱寂的世界,严寒肃杀的江面,孤舟独钓的画面。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读着《江雪》这首古诗,自然而然就感受到诗中描写的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可以想到渔翁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可以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迅速而准确地针对所教古诗词绘出简笔画,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同样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画图想象,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简略地画出诗中的景物或意境,这对于学生掌握、背诵、理解古诗词都将大有裨益。如《望洞庭》这首诗,诗人刘禹锡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教学这首古诗时,插入学生小组合作绘图的环节,让每个小组画一句诗的画面。借助画简笔画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营造审美心境。
  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弥补课本中无插图或插图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多媒体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帮助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阅读审美心境的营造。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教师可出示庐山风光影片,解说其秀丽的风光。当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时,可出示香炉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庐山烟雾缭绕的样子,再结合庐山瀑布的风景图,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与美态。
  以上提及的几种方法各有特色,相互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像教师的体态与语言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更多的时候是可以同时运用的;像音乐与朗读也是要适当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几种方法应该有所选择,相互结合,相互发挥各自的作用,以使阅读审美心境的营造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施春晖.在古诗词教学中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3).
  [2]毛国媛.睁开发现美的眼睛[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王敏.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5-8.
其他文献
在座有很多老朋友,有不少跟我年龄相仿的,到这个份上了,你们心里都有一个怎样写的理念,用不着别人来指点。我们已经过了让别人指点着写东西的那个时候。我今天就把我创作的感想,与大家一起交流。如果谁觉得我说得不对,你马上叫停,巴根不对不对,你这话说得不对,咱们可以辩论,这样更活跃一些。要不然我好像什么都懂似的,哇啦哇啦讲,你们好像认真听似的,实际上心不在焉,是吧?咱们互动。因为文学这个东西,谁也不能说我说
清明时节又无雨,放眼尽是春耕人。    扫墓时见到了十多个本家叔叔、兄弟,许是血脉相连之故,言语间显得格外亲热而真诚。其中一位指着远处的山峦说:“你看咱这祖坟脉象有多好,正冲着那座笔架山,文脉由西向东一直连通到这里,所以才出了你们这样的作家、博士的。”我频频点着头。这时从松林小径走下一人,离老远就直呼我的名字,定睛一看竟是我多年未见的一个二叔。张氏门户多,可称之二叔的不下七八个,所以还得说出他的名
朗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发现新接手班级的学生存在朗读自信不足、语调拖沓、情绪沉闷、情感融入不强等问题后,笔者开始探索用“微信”这一平台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  一、定位——明确目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充分利用好“微信”这一平台,真正发挥它促进学生朗读的功能,就一定要用规划和制度
(接上期)  19  请舍友们吃饭之后的第二天,秦小鹿就出事了。  最先是苏雅回宿舍的时候发现秦小鹿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了,她的床下是一摊血,恰巧这时叶子她们也回来了,于是她们打电话叫了救护车,把秦小鹿送到了医院。  几名医护人员在女生宿舍楼里匆匆地穿行,着实是件稀罕事。不到一会儿工夫,421宿舍的秦小鹿割腕自尽的消息就在整栋女生宿舍楼里传开了。  幸运的是秦小鹿没有大碍,失血也不多,只是还在昏睡状态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儿童小说,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克拉拉老师是一位睿智、美丽、善良的女老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遗憾的是,她不幸患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难过的同学们不知该怎样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而克拉拉老师却始终积极乐观。在剩余的日子里,克拉拉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场“二十年后的同学会”,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学会勇敢地接受生命中的离别与失去。另一方面,同学们也悄悄地为克拉拉老师准备
公元前498年的一天深夜,漆黑无比,在宋国通往楚国的道路上,一行人正马不停蹄,疾速行驶。  原来,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公输般(鲁班)已为楚国制造出了攻城用的云梯,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紧要关头,为了制止战争,救民于水火,墨翟(墨子)率弟子日夜兼程赶往楚国,进行劝阻。最终,墨子靠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使楚国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避免了一场战争。古文名篇《公输般》和电影《墨攻》,说的就是这件事,这是中国历史上有
“丁零零……”下课了。  我刚起身想去厕所,却被老师叫住了:“哎,小路有时间吗?帮我把本子抱到办公室去吧。”我刚想拒绝,几个同学便争先恐后跑了过来:“老师,她没时间,我来!”“我力气大!我来!”“我来!”……我一看,这不正是和我竞争班长职务的几位同学吗!别说帮老师抱本子了,就是课间擦擦黑板,都能加深老师对自己的印象,让自己当上班长的概率更大一些。我连忙说:“谁说我没时间了?老师,让我来吧!”说罢便
爷爷说他当兵时到北京,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  爸爸说他读大学到北京,  坐了一個晚上的火车;  今天,我乘复兴号回湖南,  只用了六个小时。  我真希望复兴号能穿越时光,  去接上当兵的爷爷,  去接上读大学的爸爸,  让他们快快到达北京。   (选自《诗刊》2019年第4期)
我想那是在弗吉尼亚袁  那个地方现在就横亘在我心灵的眼前袁  像满月映衬下的灰色草叶袁  像一片草原触摸那里的一切遥  那片平地伸展到海边袁  没有沙滩尧没有界线遥那是秋天遥  光秃的田野在栅栏之间显得幽暗袁  延伸到闲适闪烁着的低平水面遥  那些栅栏渐渐消失袁慢慢沉陷袁  牛鹂鸟飞到一半袁停在矮桩上袁  望着阳光穿过那些栅栏袁  像海草或风在栅栏上轻盈地滑向天边遥  甚至一只鸟也会记得  那片曾
摘要: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取得跨越式发展,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支持氛围愈加浓厚。值改革开放40周年,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经历,以“竞技体育曾经是生命中的一切”切入点,阐述了学校体育应着力解决“短板”问题,围绕立德树人做好学校体育“答卷”,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