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饲养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及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影响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e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不同环境设置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梗死灶周围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SD大鼠用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再分为对照组(每组5只,群居于标准笼)、探索学习组(居于迷宫笼)和丰富环境组(居于丰富环境笼)。24 d时利用水迷宫试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28 d时处死,免疫组化染色测定ChAT在梗死灶周围皮质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丰富环境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最短(26.9±4.8)s,跨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最多(6.1±1.1)次,其次是探索学习组[(33.6±5.1)s,(4.8±1.2)次],对照组时间最长[(41.4±6.4)s,(3.3±0.9)次],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丰富环境组大鼠梗死灶周围ChAT表达(40.3±8.4)明显高于探索学习组(35.6±7.8)和对照组(25.4±6.5)。

结论

丰富环境设置可改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上调梗死灶周围皮层CHAT的表达。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 beurotrophic factor,BDNF),白介素-1β (IL-1β),核因子κ
目的观测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在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抑郁症部分躯体症状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免疫组化研究AQP4及AQP3、AQP8分别在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胃肠中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海马中AQP4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8±0.02、0.22±0.0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治疗酒精性痴呆模型鼠(AAD)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MSC并进行流式细胞鉴定。通过持续28 d酒精灌胃(20%,8 ml/kg)建立AAD大鼠模型,经尾静脉途径将DAPI标记的BMMSC移植至大鼠体内,观察其在海马中的定位,并以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海马组织形态和神经细胞凋亡检测作为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状态下大鼠胃肠动力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应激模型组,采用21d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结合孤养方式复制大鼠慢性应激模型,对照观察两组大鼠在体胃肠道墨水推进率以及离体肠管收缩性的差异,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两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催产素(OT)样免疫阳性物质的表达。结果(1)造模结束,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量、糖水偏好[分
目的观察植物雌激素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GST)对APP695基因转染PC12细胞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pIRES2-EGFP空载体和pIRES2-EGFP/APP695MT表达载体转染正常PC12细胞,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空载转染组、APP695转染组和GST干预组(5 μmol/L、15 μmol/L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氟西汀治疗及再应激后细胞支架微管系统tau蛋白的改变。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生理盐水),CUMS(CUMS+生理盐水),氟西汀组(CUMS+氟西汀),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CUMS)。大鼠进行21 dCUMS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21 d,再应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21 d后进行1周药物清洗期,再次给予CU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