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大班额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为教学改革的顺利施行带来新的契机。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因材施教;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21-0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意志、品德等方面,在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适应程度方面也有一定的体现。这些差异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就造成了学生的等级差异[1]。
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在对待大量的学生时往往采用相同的方法,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就使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导致问题积累情况的发生。因此,只有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别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有效实施。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改实验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改实验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为“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带来新的契机[2]。
1 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吸引不同层次学生注意力
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对课堂纪律要求特别严,不许学生说话、做小动作。上课稍不注意听讲,教师批评,家长责备。小学生天真活波、爱说爱动的个性被压抑了,他们上课时恪守规矩,活跃的思维也受到束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学习压抑而没有激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厌学情绪,形成大面积的后进生。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感兴趣的时候,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学习时也就没有心理压力,就能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吸引不同层次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课前播放《美丽的西沙》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大家了解作为我国海防前哨的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以逼真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巧用多媒体,提前预设,展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多媒体课件形象鲜明、生动,带有节奏的铃声,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上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一幅幅带着色彩的学习目标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提前预设,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的层次目标:1)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2)认识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3)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两段话。目标展示以后,笔者就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并用鼓励语言告诉大家:这节课谁能完成前两个目标,谁就是很棒的同学;谁能完成三个目标,谁就是最棒的同学,请大家争做最棒的同学!这样一来,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3 巧用多媒体,模拟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真”感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利用多媒体模拟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真”的感受。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多彩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节省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增大了信息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通过Flash生动地再现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相互矛盾的两个结论,并生动展示了比萨斜塔上的验证试验,使所有学生都能深刻地理解伽利略得出的铁球下落速度和重量无关的结论。
教学《捞铁牛》,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充分理解怀丙和尚的方法,笔者同样以动画形式来展现船体随着泥沙减少而上升,铁牛被一点点往上拔的过程。接着让中下等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事情的过程和结果,让优等学生讲解结果和其中蕴含的道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美”感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桂林一带的山的特点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课堂上,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了桂林一带山“奇”“怪”“险”的特点,让学生亲身感受山峰特点。这样直观的演示,让学生仿佛走进“桂林山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 巧用多媒体,分化重难点,实施分层设问教学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利用多媒体可以分化教学重难点,实现分层次教学。如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要鼓励学生不要静止地看待事物,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船动剑不动的情境进行模拟,让学生观察后,在屏幕上出示分层次思考的问题:1)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2)古人用“在船上刻记号”的方法来找剑,错在哪里?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直观、动画图片展示后,学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这个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提高了课堂效率[3]。
6 巧用多媒体,因生制宜,实现学生分层次作业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练习设计要结合学生情况分层次进行。语文练习设计要注重“质”,切忌让学生“一锅煮”。如布置《桂林山水》一课后的作业,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配乐朗读,接着出示几项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1)朗读课文,弄清桂林山水的特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全文;3)能根据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画下来。因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他们都很乐意地完成了作业[4]。
综上所述,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优势,并把它巧妙地、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改实验中,才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兴趣,从而实现以媒激趣、以媒达标、以媒获“真”、以媒获“美”、以媒提效,实现因材施教,让大班额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更轻松。
参考文献
[1]丁秀梅.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97.
[2]鲁春华.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赤子,
2014(24):180.
[3]纪洪霞.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33):278.
[4]杨小平.浅谈小学语文分层次作业布置[J].文理导航,
2014(1):51.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因材施教;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21-0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意志、品德等方面,在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适应程度方面也有一定的体现。这些差异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就造成了学生的等级差异[1]。
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在对待大量的学生时往往采用相同的方法,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就使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导致问题积累情况的发生。因此,只有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别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有效实施。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改实验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改实验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为“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带来新的契机[2]。
1 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吸引不同层次学生注意力
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对课堂纪律要求特别严,不许学生说话、做小动作。上课稍不注意听讲,教师批评,家长责备。小学生天真活波、爱说爱动的个性被压抑了,他们上课时恪守规矩,活跃的思维也受到束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学习压抑而没有激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厌学情绪,形成大面积的后进生。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感兴趣的时候,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学习时也就没有心理压力,就能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吸引不同层次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课前播放《美丽的西沙》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大家了解作为我国海防前哨的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以逼真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巧用多媒体,提前预设,展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多媒体课件形象鲜明、生动,带有节奏的铃声,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上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一幅幅带着色彩的学习目标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提前预设,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的层次目标:1)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2)认识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3)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两段话。目标展示以后,笔者就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并用鼓励语言告诉大家:这节课谁能完成前两个目标,谁就是很棒的同学;谁能完成三个目标,谁就是最棒的同学,请大家争做最棒的同学!这样一来,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3 巧用多媒体,模拟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真”感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利用多媒体模拟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真”的感受。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多彩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节省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增大了信息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通过Flash生动地再现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相互矛盾的两个结论,并生动展示了比萨斜塔上的验证试验,使所有学生都能深刻地理解伽利略得出的铁球下落速度和重量无关的结论。
教学《捞铁牛》,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充分理解怀丙和尚的方法,笔者同样以动画形式来展现船体随着泥沙减少而上升,铁牛被一点点往上拔的过程。接着让中下等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事情的过程和结果,让优等学生讲解结果和其中蕴含的道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美”感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桂林一带的山的特点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课堂上,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了桂林一带山“奇”“怪”“险”的特点,让学生亲身感受山峰特点。这样直观的演示,让学生仿佛走进“桂林山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 巧用多媒体,分化重难点,实施分层设问教学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利用多媒体可以分化教学重难点,实现分层次教学。如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要鼓励学生不要静止地看待事物,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船动剑不动的情境进行模拟,让学生观察后,在屏幕上出示分层次思考的问题:1)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2)古人用“在船上刻记号”的方法来找剑,错在哪里?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直观、动画图片展示后,学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这个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提高了课堂效率[3]。
6 巧用多媒体,因生制宜,实现学生分层次作业
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练习设计要结合学生情况分层次进行。语文练习设计要注重“质”,切忌让学生“一锅煮”。如布置《桂林山水》一课后的作业,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配乐朗读,接着出示几项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1)朗读课文,弄清桂林山水的特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全文;3)能根据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画下来。因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他们都很乐意地完成了作业[4]。
综上所述,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优势,并把它巧妙地、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改实验中,才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兴趣,从而实现以媒激趣、以媒达标、以媒获“真”、以媒获“美”、以媒提效,实现因材施教,让大班额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更轻松。
参考文献
[1]丁秀梅.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97.
[2]鲁春华.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赤子,
2014(24):180.
[3]纪洪霞.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33):278.
[4]杨小平.浅谈小学语文分层次作业布置[J].文理导航,
20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