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城乡一体 全域文明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手拿指挥旗,志愿者李凯和现场执勤的民警一起担起了城市交通服务员的角色。
  除了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外,汝州还鼓励群众参与。和李凯一样,汝州市网上注册志愿者已超过4.9万人。
  北靠巍巍嵩山,南依伏牛山脉,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汝州有着汝瓷之都、曲剧故里的美誉,是河南省平顶山市下辖的县级市。
  11月24日,记者在这里看到,道路笔直宽敞、交通井然有序、建筑错落有致、街巷干净美观。初冬时节,放眼望去,俨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汝州地域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辖21个乡镇(街道)、459个行政村(社区)。
  “不仅仅是城市文明创建,而且是城乡一体的全域文明,汝州市一直坚持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接受记者采访时,汝州市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留剑说。
  城市“颜值”提升
  “不是夸自己,俺汝州的公厕一尘不染,比市民家里厨房都干净。不仅有免费的手纸,夏天时还搁着蚊香。”通过公厕的改变,汝州市民王会敏向记者聊起了文明城市创建。
  创建文明城市以来,汝州市开展了道路改造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等一系列工作。
  跑出租车7年,王会敏对近年来城市的变化感触很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街道整洁,市民文明程度提高,公厕少、停车难等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得以解决。”
  为缓解城区如厕难、停车难等问题,汝州市利用行政事业单位临街门面房、楼前院内空地、违法建设拆除后收储的土地,新建公厕125座、停车场43个。
  如今,在汝州城区主干道,每500米有一座公厕。公厕24小时免费对外开放,16小时专人值守卫生保洁,手纸、空气清新剂、烘手机无偿使用。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和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城市“颜值”提升,这是汝州市民的直观感受。
  据介绍,汝州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78%,63个街头游园建成投用,城市中央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广成路郊野公园等4个城区公园对群众开放。
  随着生态绿化工程的实施,汝州市可供市民休闲的景点越来越多。“以前去杭州旅游,很羡慕西湖的美景,没想到现在咱这里的城市中央公园也有了。”王会敏感慨道。
  细微之处见文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悄然改变着汝州市民的生活习惯。
  “以前,早餐袋子满天飞,现在是没有了。”“夏天吃瓜,瓜皮就随手扔在路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已经没了。”“如果附近没有垃圾桶,吸烟者会把烟头装布袋里。”“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已经极少见到。”
  看似是细微琐事,不文明行为如果不纠正,就会成为城市文明的“牛皮癣”。
  在王留剑看来,创建文明城市创到最后就是“创人”,市民的认识、观念转变,素质、文明程度提升,是文明城市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必须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着手。
  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说话客气有礼,不说脏话粗话,斑马线上车让人,过马路不翻栏杆,不从车窗丢垃圾,开车不乱加塞,不乱停车,文明乘车,礼貌让座,唱歌跳舞讲文明,控制音量不扰民……
  据汝州市风穴路街道塔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秦意傈观察,这些被写入《市民文明手册》的内容,如今已经成为汝州市民文明行为的常态。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民是创建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除了注重自身的言行外,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网络注册成为志愿者,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帮助交警疏导交通,到社区扶老助残,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城市农村全域创建
  在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前广场上,汝州市纸坊镇中山寨村种植的一片荣誉林吸引着来客的目光。
  据中山寨村委会副主任陈意峰介绍,不同的荣誉称号,对应不同的荣誉树。
  “村中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乡贤人物、践行汝州精神先进人物、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荣誉的个人或家庭分别种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榮誉树。”
  早在2017年,中山寨村就获评为“全国文明村”。
  除开展各种荣誉的评选活动外,中山寨村还通过“道德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游园、精品街道、红色电影等载体或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
  作为县级市,汝州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
  围绕“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方面,汝州市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联动,实现全域创建的目标。
  在王留剑看来,如果不把乡村纳入进去,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不完整的。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汝州市一直坚持城乡联动、以城带乡。唯有把农村纳入进来,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文明城市整体。”他说。
  为确保文明实践工作落到实处,汝州市建设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用于指导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459个行政村(社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
  该中心组织了一支由60名骨干宣讲员和300多名文艺志愿者组成的“汝州市文明实践轻骑兵”队伍,采取“宣讲 文艺 互动”的模式,围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孝善敬老等内容,开展为基层送欢乐、送文化、送知识、送文明等活动。
  市民满意是最终导向
  之前在广东打工数年,35岁的石可卫决定回家乡做个小生意。
  如今,他和爱人在汝州的洗耳河夜市经营着一处餐车,销售的炒面、米粉、河粉、馄饨、米线、酸辣粉、丸子汤、紫米粥等很受夜市上的群众欢迎。
  虽然忙碌辛苦,但他对当下的生活很满足,“不需要摊位费,夏天旺季一个月能有1万多块钱收入”。
  如今,石可卫所在的洗耳河夜市,共设置夜市摊点40个,采取“商户自治管理”运作模式,由商户自己负责夜市各摊点的卫生保洁和停车秩序,市城市管理局统一协调、管理。
  以往,三三两两的流动摊位、简易棚散布在路边,因扰民、油烟、占道等问题屡被群众举报,曾让城市管理人员很是头疼。
  “在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摆野摊的到处跑,哪里人多去哪里,也没有健康证明、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汝州市城管局综合执法一大队副大队长张东杰说。
  一边关系到市容的形象问题,一边关系百姓肚子的民生问题。
  “经过探索,洗耳河夜市的模式已经成功复制。在便民不扰民的前提下,汝州如今已有4处这样的夜市。”张东杰说。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类似的事情很多。
  “创建为民,市民满意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最终导向。”王留剑说,以夜市为例,在规范市区夜间市容秩序的同时,既能满足周边群众的用餐、购物需求,又能推动夜间经济发展。
其他文献
2020年全国Ⅰ卷文综第25题以民族交融为背景,以阎立本所作《步辇图》作为史料,旨在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步辇图》作为图像史料,其史料价值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它表现了古代中国民族交融史上唐与吐蕃交融的“共有历史”意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交融的“共有历史”意识。作为民族交融史试题的一种命题视角,“共有历史”意识依托于历史叙述,又蕴含着史学方法,还彰显了家国情怀,这三者构成了“共有历史”意识的要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是“具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健康全面的人。” [1]新课改背景下,深化史学育人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深远意义。“德不仅指道德、品行,还包含见解、器识之意”。 [2]古有刘知几论“史才、史学、史识”,亦可作为当今时代深化历史学科育人的三点原则。“史才”是“器识”,即问题意识,是对历史的大局性把握和认识;“史学”是“见解”,即思辨能力,是对历史的审辩思考与价
富蕴县,祖国边陲一个面积3.37万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却被“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等诸多光环笼罩着。在许多人眼里,它是一个旅游胜地、文化圣地,更是一个红色宝地。  “如果说富蕴美了新疆,那可可托海一定是这幅壮锦上最耀眼的一处。”可可托海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远的牧色人文、淳厚的红色基因享誉八方,如今已成为中国西北边境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雅斯贝尔斯进一步指出:“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诚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1]  核心素养最终归结于“人格教育”。《普通
在许多人眼中,文字是记事记言、传情达意的载体,图像则是增加文字可读性的点缀。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图像与文字一样也具有表述的张力与冲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已然提供了以图片为载体的各类图像,它包括各种画像、雕塑、照片、地图、建筑等等。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中的插图“芙蓉锦鸡图”为例,试图从“时空”与“社会”两个维度,探究此画所蕴含的多
李惠军老师在《灵魂的追问——历史教师的视界、心界与历史教学的境界》一文中讲到,历史课的灵魂是足以统摄这段历史的主轴和主线。[1]历史课的“课魂”是一节课的教学立意,更是蕴含在历史知识背后的历史规律、人文精神和历史智慧。笔者以荣获全国学术研讨会公开课特等奖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情思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让“课魂”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在历史体验中酝酿历史情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理论,其内容核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1]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过分强调学生怎么“学”,却忽略了教师如何“教”。我认为,只有教师合理创设情景,与学生互相协作、充分对话,才能真正达到较好的效果。  具体到人物史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点是历史人物的具体史实,然而这些
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江苏无锡“保级”失败,被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  “思想上自以为是、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两天后,无锡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上,市委书记黄钦直抒胸臆,痛批干部在创建文明城市中作风不实,敷衍塞责。  “结果完全出乎了我们的預料,非常不理想,虽然江阴、宜兴保留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无锡大市被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黄钦坦言,这让他感到非常意外和震惊,并
2019年10月,全国创新教育成果展示培育研讨会暨山东省第四届创新教育节在山东潍坊举行,笔者有幸执教了初中历史统编教材 《北伐战争》一课,下面结合此课,谈一谈如何基于“任务驱动、情境体验”,进行深度探究学习。  任务驱动就是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设置整体性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探究学习,将知识包裹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内化、实践、生成。情境体验是指创设符合本节课的情境,让学生在
截至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0.6%,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48万人。  过去的几年间,我国建立了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体制,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在此过程中,各地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