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围绕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作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初级学习阶段的核心课程,介绍了该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尤其是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 键 词] 独立学院;综合英语;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20-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深度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往来更加密切,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开展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不断提高培养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奠基石的关键基础作用。了解当前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在翻译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哪些对应策略提高翻译能力,实现该阶段培养目标,对专业英语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
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在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也是集提高语言知识、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英语课程。该课程通过篇章讲解、语言基础训练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
从实际教学和实际运用来看,听、说、读、写、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结果上来看,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几种能力的集中表现,是学生在语言综合运用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核心的导向目标。
二、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學中翻译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新型的办学模式,其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满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专业英语人才。但在实践教学中,综合英语课程中翻译教学内容匮乏,主要体现在,课程中只安排单句或段落的英汉翻译学习;任课教师对学生翻译练习的关注度较低;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教育阶段缺乏对该课程教育目标、定位的了解,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眼前的课程学习,缺乏在最终目标指导下的自我学习认知。
(二)教学中缺乏对母语的引导学习和跨文化意识引导
综合英语课程开设时期正是大学生刚入学阶段,大学生对母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程度距离英语翻译需要掌握的程度还相差较远。不少学生和老师,甚至专家认为,在外语专业中加强母语学习会冲淡外语学习的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我国外语界大师如钱钟书、林语堂等不仅在外语方面造诣极高,同时还是国学大师,他们外语的造诣深深得益于在母语及其文化上的学习和掌握。
外语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通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实现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要真正实现这一外语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1]。在实践中,授课老师虽然有对英语教育的跨文化意识,但不少老师认为这项基础工作应该是进入翻译教学主课程时的教学工作,在当前阶段主要是加强英语读、说、写、听的基础教育,在此认识的指导下,就更不要说将英语作为主要交流形式与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实践交流了。
(三)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联网教学方式的引进
实践中,传统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按照讲解单词、分析篇章、课上练题三部曲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机械式地被动学习、被动接收、记忆知识,严重缺乏课堂互动性。如此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性,使学生容易产生懈怠的情绪,还不利于学生语言学习技能的提升,学习语言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是无从提起。
当前,随着互联网、云技术的发展,高校各类教育平台纷纷落地,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现实中独立学院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尤其是翻译能力培养方面鲜有与各类资源平台在运行、使用方面充分结合,严重缺乏借助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互联网思路教学模式。
三、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根据现行综合英语课程的内容特点,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对翻译能力培养的清晰认知
教师须清晰了解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以翻译能力提升为导向,在教学安排中调剂好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关联;同时,将该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考核以及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与学生及时互动沟通,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该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翻译能力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二)增强母语的引导学习和跨文化意识引导
应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翻译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翻译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在英语语言方面的学习,还要加强母语的学习、掌握;同时,还要加强英语、母语之间的跨文化意识。
翻译行为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其既面向母语方又面向译入语方,用两种语言对同一事物进行精准的表述是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体现,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实践应用中,选拔优秀的英语专业工作者,需要考量翻译者运用母语进行分析、归纳和概述事物的能力,以此来作为聘任、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独立学院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是以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独立学院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人才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教育,并且要从始至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与此相似,学生在翻译母语为译入语时,也应加强对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度的了解和学习,正如谢天振在对翻译重新给予的定义,“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也不是一个机械的解码和编码过程,而是涉及原语和译入语两种文化,尤其是涉及译者等译入语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的一种非常复杂的交往行为[2]”。
(三)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学模式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信息化技术、平台设施、互联网教学资源、学生的偏好、终端智能设备、网络普及以及网络提速等各个客观因素来说,均已成熟。“互联网+”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吸收学生碎片化时间均已成为现实,积极拥抱信息化、拥抱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已是当前主要发展趋势。
应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的核心特点,改变了以往传统格局,课堂主体由老师转變为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将以往的教学三部曲转变为课前观看视频的自主学习,课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讨论,课后完成作业并且随时在线互动的新型教学环节;老师与学生之间跨空间交流;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个性化偏好。在此模式下,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将翻译能力的培养从意识认识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
(四)充分利用好综合英语课程中的现有资源
独立学院开设综合英语课程教学阶段虽然不开设独立翻译课,但在综合英语教学中会安排单句或段落英汉翻译学习。老师应充分结合此项教育资源开展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以此为依托,结合上述学生母语及英语文化背景亟须提升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到翻译是一门介于语言学、审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独立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母语和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同时,结合课程中的篇章涉及的相关背景,制作有关课件,通过平台的方式与学生共享,并及时在课余和课堂上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有关英汉翻译的作业,避免为了翻译而翻译的生硬教学。
除此之外,在英汉翻译学习中,老师还应结合实际将翻译理论适当与英汉翻译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阶段就适当地接触一些翻译理论,即为当前学习进行指导,也为日后翻译理论全面掌握打好基础。同时,老师切忌急于求成,要充分认识到:“在综合英语课基础翻译练习阶段,教师不必急于罗列技巧,而应在遇到一种特殊现象时帮助他们总结出处理这种现象的方法。单句或段落翻译是建立在语篇整体信息之上的,脱离了语篇整体信息,往往无法理解孤立的句子或段落的深层内涵和语义[3]。”
综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日益成熟,独立学院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积极运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托,在实际教学中将跨文化问题的解决融入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娴.探究如何培养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校园英语(上旬),2017(8):47.
[2]谢天振.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8.
[3]李靖民.浅谈综合英语课上的英汉翻译教学[J].翻译教学,1996(12):45.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独立学院;综合英语;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20-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深度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往来更加密切,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开展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不断提高培养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奠基石的关键基础作用。了解当前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在翻译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哪些对应策略提高翻译能力,实现该阶段培养目标,对专业英语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
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在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也是集提高语言知识、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英语课程。该课程通过篇章讲解、语言基础训练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
从实际教学和实际运用来看,听、说、读、写、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结果上来看,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几种能力的集中表现,是学生在语言综合运用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核心的导向目标。
二、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學中翻译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新型的办学模式,其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满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专业英语人才。但在实践教学中,综合英语课程中翻译教学内容匮乏,主要体现在,课程中只安排单句或段落的英汉翻译学习;任课教师对学生翻译练习的关注度较低;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教育阶段缺乏对该课程教育目标、定位的了解,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眼前的课程学习,缺乏在最终目标指导下的自我学习认知。
(二)教学中缺乏对母语的引导学习和跨文化意识引导
综合英语课程开设时期正是大学生刚入学阶段,大学生对母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程度距离英语翻译需要掌握的程度还相差较远。不少学生和老师,甚至专家认为,在外语专业中加强母语学习会冲淡外语学习的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我国外语界大师如钱钟书、林语堂等不仅在外语方面造诣极高,同时还是国学大师,他们外语的造诣深深得益于在母语及其文化上的学习和掌握。
外语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通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实现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要真正实现这一外语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1]。在实践中,授课老师虽然有对英语教育的跨文化意识,但不少老师认为这项基础工作应该是进入翻译教学主课程时的教学工作,在当前阶段主要是加强英语读、说、写、听的基础教育,在此认识的指导下,就更不要说将英语作为主要交流形式与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实践交流了。
(三)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联网教学方式的引进
实践中,传统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按照讲解单词、分析篇章、课上练题三部曲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机械式地被动学习、被动接收、记忆知识,严重缺乏课堂互动性。如此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性,使学生容易产生懈怠的情绪,还不利于学生语言学习技能的提升,学习语言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是无从提起。
当前,随着互联网、云技术的发展,高校各类教育平台纷纷落地,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现实中独立学院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尤其是翻译能力培养方面鲜有与各类资源平台在运行、使用方面充分结合,严重缺乏借助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互联网思路教学模式。
三、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根据现行综合英语课程的内容特点,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对翻译能力培养的清晰认知
教师须清晰了解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以翻译能力提升为导向,在教学安排中调剂好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关联;同时,将该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定位、考核以及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与学生及时互动沟通,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该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翻译能力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二)增强母语的引导学习和跨文化意识引导
应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翻译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翻译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在英语语言方面的学习,还要加强母语的学习、掌握;同时,还要加强英语、母语之间的跨文化意识。
翻译行为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其既面向母语方又面向译入语方,用两种语言对同一事物进行精准的表述是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体现,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实践应用中,选拔优秀的英语专业工作者,需要考量翻译者运用母语进行分析、归纳和概述事物的能力,以此来作为聘任、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独立学院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是以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独立学院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人才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教育,并且要从始至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与此相似,学生在翻译母语为译入语时,也应加强对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度的了解和学习,正如谢天振在对翻译重新给予的定义,“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也不是一个机械的解码和编码过程,而是涉及原语和译入语两种文化,尤其是涉及译者等译入语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的一种非常复杂的交往行为[2]”。
(三)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学模式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信息化技术、平台设施、互联网教学资源、学生的偏好、终端智能设备、网络普及以及网络提速等各个客观因素来说,均已成熟。“互联网+”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吸收学生碎片化时间均已成为现实,积极拥抱信息化、拥抱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已是当前主要发展趋势。
应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的核心特点,改变了以往传统格局,课堂主体由老师转變为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将以往的教学三部曲转变为课前观看视频的自主学习,课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讨论,课后完成作业并且随时在线互动的新型教学环节;老师与学生之间跨空间交流;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个性化偏好。在此模式下,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将翻译能力的培养从意识认识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
(四)充分利用好综合英语课程中的现有资源
独立学院开设综合英语课程教学阶段虽然不开设独立翻译课,但在综合英语教学中会安排单句或段落英汉翻译学习。老师应充分结合此项教育资源开展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以此为依托,结合上述学生母语及英语文化背景亟须提升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到翻译是一门介于语言学、审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独立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母语和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同时,结合课程中的篇章涉及的相关背景,制作有关课件,通过平台的方式与学生共享,并及时在课余和课堂上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有关英汉翻译的作业,避免为了翻译而翻译的生硬教学。
除此之外,在英汉翻译学习中,老师还应结合实际将翻译理论适当与英汉翻译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阶段就适当地接触一些翻译理论,即为当前学习进行指导,也为日后翻译理论全面掌握打好基础。同时,老师切忌急于求成,要充分认识到:“在综合英语课基础翻译练习阶段,教师不必急于罗列技巧,而应在遇到一种特殊现象时帮助他们总结出处理这种现象的方法。单句或段落翻译是建立在语篇整体信息之上的,脱离了语篇整体信息,往往无法理解孤立的句子或段落的深层内涵和语义[3]。”
综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日益成熟,独立学院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积极运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托,在实际教学中将跨文化问题的解决融入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娴.探究如何培养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校园英语(上旬),2017(8):47.
[2]谢天振.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8.
[3]李靖民.浅谈综合英语课上的英汉翻译教学[J].翻译教学,1996(12):4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