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一股和煦的春风,令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绿色生命般的蓬勃生机。教师们纷纷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悉心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孩子们在课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以前老气横秋的灌输式教学用语逐渐淡出课堂,代之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课堂教学用语。
在欣赏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并结合了自身实践后,我逐渐发现教师课堂评价语用得妙,学生学习兴趣就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好评价语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会赏识——关注评价的激励性
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回想过去在单向灌输的课堂上,一个孩子兴致勃勃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但与教师的答案不一致,我们常会毫不客气地说:“说得不完整,真笨!”“答错了,站着听!”当我们的孩子听课入了迷,不自觉地说出感受,我们也会不假思索地说:“逞什么能,就你会说话?”于是我们渐渐发现课堂上敢于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学生举起了手也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答错。当我们需要学生回答、却又没人举手的时候,我们又不耐烦了:“怎么,都哑巴了吗?”岂知正是这些我们没有注意的一句句带有评价性的语言如冷水一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浇灭了他们思维的火花,遏制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怎会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语言是我们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的语言,使它不要损伤孩子的进取心与自尊。在评价中如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能够呵护学生因为一时思维顿塞而产生的挫折感和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我们的孩子答案不完整,我们可以耐心地说:“也许有的同学还有新的见解,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果一位学生在回答时由于紧张而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说:“如果你再仔细想想,肯定能想出来,再来试一下好吗?”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一语中的——关注评价的准确性
课堂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发言,有时会出现不假思索、无所用心,或以含糊不清的“哦”“嗯”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发言,或如点将官一般,只会无目的地说“你说”“你说”,漠视学生的学习表现;或者评价语言单调乏味,激励方式单一死板,除了“很好”还是“很好”,除了“对的”还是“对的”,未能准确地指出究竟“好”在哪儿,“对”在哪儿,只是不知厌倦地做课堂上的裁判,廉价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可说是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抢答,观察到的范围涉及静态和动态的事物。如“一共有几只猴子? ”“在树上翻跟斗的猴子有几只?”“飞走了几只天鹅?”“水中在游泳的天鹅有几只?”“地上长了几朵花?”“草地上有几只鹿在奔跑?”……但教师的评价语却是极其贫乏而又不够准确,只说“好的”“很好”“对”,感觉趣味索然。
教师的评价要准确。准确,是指评价语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其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取向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同伴在评价学生时,出现不规范,甚至不正确和歧视倾向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下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同时,评价要实在,决不要太空、太泛、不切实际,这样,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在评价时引导学生摆脱低层次思维的机械重复,向较高的思维水平推进。 如上例中,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回答使老师和同学都明白观察事物要全面。”“你真正掌握了乘法的用处,而且还发现了树上的猴子和树下的猴子的数量是相等的,看来你是仔细统计过的。”“你能把在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区别开来,非常细心!”等等。
三、旁敲侧击——关注评价的启发性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中的讲授要能起到“点”和“拨”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导”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模糊认识明朗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启发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得好,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组织了这样一次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6个圆片,把这6个圆片摆在十位和个位,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生:24。
生:33。
……
师:说得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摆法?
生:42、51、60、24。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不错,他一口气说了那么多的两位数,虽然有重复,但他肯定是经过仔细思考的!不过我们只能摆出这些两位数吗?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15和33。
师:你举手回答说明你很有勇气,你的回答是正确的,说明你动了脑筋,但这两个数重复了。有没有既不会漏下也不会重复的方法呢?
生:先在十位放1个圆片,再在个位放剩余的5个圆片,组成两位数15……
(师按学生的回答依次把这些两位数写在黑板上)
生:我把他的方法调个头,先在个位上摆1个圆片,再在十位上摆5个圆片……
师:你们的方法既不会漏下也不会重复,非常好!大家从他们的回答中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先启发大家能摆出哪些两位数,但好多学生的回答要么漏下,要么重复。显然学生们还没有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和这类摆一摆题目的解题规律。于是教师引导:“还有没有其他的?”学生忘记了其他同学说过的数,反而说了很多重复的。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来得妙了。“你举手回答说明你很有勇气,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有没有既不会漏下也不会重复的方法呢?”这句引导性评价,不仅对孩子的回答进行了肯定,而且还对他的回答做了很好的提升,为后面的回答指明了方向。言下之意是说:“同学们刚才说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但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活跃起来。
四、瞬时捕捉——关注评价的及时性
数学课堂是交流与对话的园地,这就注定了教学评价不可能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一种因时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教学经验、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是促进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实现高效交流与优质对话的重要手段。
作业检查、口算批阅、试卷评改,无疑都是教学评价的形式,但这些评价均为间隔性评价。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和“问题分析”都可以“有备而来”。课堂教学评价则不同,它是一种及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创作”,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因此,我们更应该用心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答问,及时地作出评价。
1.及时捕捉学生的点滴学习成果。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是许多教师最关注的内容。但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果,及时赞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如:
——你做的每道口算都正确,数字也写得非常漂亮。
——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
2.及时捕捉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事。因此,课堂上,我们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对与错,更应关注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给以鼓励提倡,让其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如:
——你能联系学过的旧知识来理解,真不错!
——你思考问题很全面!
——你能独立思考,很了不起!
——你们小组在讨论解决问题时能结合每个组员的想法,这是非常好的合作方法!
五、因人而异——关注评价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评价者(教师、学生)要针对被评价者的个性及价值客体的特点,作出或幽默风趣,或平和亲切,或循循善诱的评价……
学生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不同的学生听了教师同样的评价产生的感受和效果也是不同的。如:“你的字真漂亮!”这句话对一个优秀学生来说是肯定,而对一个平时写得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也许就是批评。因此,对于那个差生你可以说:“老师发现今天××同学的字比以前漂亮多了,我看这得归功于他今天认真书写,希望他以后也能认真书写,把字写得越来越好。”
当然,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这样效果会更好。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境而异,作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中心小学 315400)
在欣赏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并结合了自身实践后,我逐渐发现教师课堂评价语用得妙,学生学习兴趣就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好评价语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会赏识——关注评价的激励性
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回想过去在单向灌输的课堂上,一个孩子兴致勃勃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但与教师的答案不一致,我们常会毫不客气地说:“说得不完整,真笨!”“答错了,站着听!”当我们的孩子听课入了迷,不自觉地说出感受,我们也会不假思索地说:“逞什么能,就你会说话?”于是我们渐渐发现课堂上敢于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学生举起了手也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答错。当我们需要学生回答、却又没人举手的时候,我们又不耐烦了:“怎么,都哑巴了吗?”岂知正是这些我们没有注意的一句句带有评价性的语言如冷水一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浇灭了他们思维的火花,遏制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怎会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语言是我们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的语言,使它不要损伤孩子的进取心与自尊。在评价中如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能够呵护学生因为一时思维顿塞而产生的挫折感和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我们的孩子答案不完整,我们可以耐心地说:“也许有的同学还有新的见解,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果一位学生在回答时由于紧张而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说:“如果你再仔细想想,肯定能想出来,再来试一下好吗?”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一语中的——关注评价的准确性
课堂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发言,有时会出现不假思索、无所用心,或以含糊不清的“哦”“嗯”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发言,或如点将官一般,只会无目的地说“你说”“你说”,漠视学生的学习表现;或者评价语言单调乏味,激励方式单一死板,除了“很好”还是“很好”,除了“对的”还是“对的”,未能准确地指出究竟“好”在哪儿,“对”在哪儿,只是不知厌倦地做课堂上的裁判,廉价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可说是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抢答,观察到的范围涉及静态和动态的事物。如“一共有几只猴子? ”“在树上翻跟斗的猴子有几只?”“飞走了几只天鹅?”“水中在游泳的天鹅有几只?”“地上长了几朵花?”“草地上有几只鹿在奔跑?”……但教师的评价语却是极其贫乏而又不够准确,只说“好的”“很好”“对”,感觉趣味索然。
教师的评价要准确。准确,是指评价语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其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取向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同伴在评价学生时,出现不规范,甚至不正确和歧视倾向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下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同时,评价要实在,决不要太空、太泛、不切实际,这样,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在评价时引导学生摆脱低层次思维的机械重复,向较高的思维水平推进。 如上例中,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回答使老师和同学都明白观察事物要全面。”“你真正掌握了乘法的用处,而且还发现了树上的猴子和树下的猴子的数量是相等的,看来你是仔细统计过的。”“你能把在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区别开来,非常细心!”等等。
三、旁敲侧击——关注评价的启发性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中的讲授要能起到“点”和“拨”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导”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模糊认识明朗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启发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得好,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组织了这样一次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6个圆片,把这6个圆片摆在十位和个位,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生:24。
生:33。
……
师:说得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摆法?
生:42、51、60、24。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不错,他一口气说了那么多的两位数,虽然有重复,但他肯定是经过仔细思考的!不过我们只能摆出这些两位数吗?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15和33。
师:你举手回答说明你很有勇气,你的回答是正确的,说明你动了脑筋,但这两个数重复了。有没有既不会漏下也不会重复的方法呢?
生:先在十位放1个圆片,再在个位放剩余的5个圆片,组成两位数15……
(师按学生的回答依次把这些两位数写在黑板上)
生:我把他的方法调个头,先在个位上摆1个圆片,再在十位上摆5个圆片……
师:你们的方法既不会漏下也不会重复,非常好!大家从他们的回答中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先启发大家能摆出哪些两位数,但好多学生的回答要么漏下,要么重复。显然学生们还没有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和这类摆一摆题目的解题规律。于是教师引导:“还有没有其他的?”学生忘记了其他同学说过的数,反而说了很多重复的。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来得妙了。“你举手回答说明你很有勇气,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有没有既不会漏下也不会重复的方法呢?”这句引导性评价,不仅对孩子的回答进行了肯定,而且还对他的回答做了很好的提升,为后面的回答指明了方向。言下之意是说:“同学们刚才说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但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活跃起来。
四、瞬时捕捉——关注评价的及时性
数学课堂是交流与对话的园地,这就注定了教学评价不可能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一种因时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教学经验、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是促进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实现高效交流与优质对话的重要手段。
作业检查、口算批阅、试卷评改,无疑都是教学评价的形式,但这些评价均为间隔性评价。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和“问题分析”都可以“有备而来”。课堂教学评价则不同,它是一种及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创作”,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因此,我们更应该用心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答问,及时地作出评价。
1.及时捕捉学生的点滴学习成果。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是许多教师最关注的内容。但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果,及时赞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如:
——你做的每道口算都正确,数字也写得非常漂亮。
——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
2.及时捕捉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事。因此,课堂上,我们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对与错,更应关注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给以鼓励提倡,让其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如:
——你能联系学过的旧知识来理解,真不错!
——你思考问题很全面!
——你能独立思考,很了不起!
——你们小组在讨论解决问题时能结合每个组员的想法,这是非常好的合作方法!
五、因人而异——关注评价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评价者(教师、学生)要针对被评价者的个性及价值客体的特点,作出或幽默风趣,或平和亲切,或循循善诱的评价……
学生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不同的学生听了教师同样的评价产生的感受和效果也是不同的。如:“你的字真漂亮!”这句话对一个优秀学生来说是肯定,而对一个平时写得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也许就是批评。因此,对于那个差生你可以说:“老师发现今天××同学的字比以前漂亮多了,我看这得归功于他今天认真书写,希望他以后也能认真书写,把字写得越来越好。”
当然,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这样效果会更好。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境而异,作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中心小学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