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的信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下,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体恤民情,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工作重点,反馈社情民意,维护群众利益,化解信访矛盾,在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为上海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倾听民声民意 关注民生民怨
许多街道和乡镇设立了人民来访接待室,有的还设置了信访办公室,列入街道、乡镇行政序列,并配备2名专职信访干部,统一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五里桥、乍浦、外滩、斜土、石泉等街道均建立了三级信访网络,将信访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居委会和居民小组。
一些街道的领导“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超前工作,就地化解。如浦东塘桥街道积极会同动迁单位,深入基层了解动迁情况,上门逐户听取群众反映,配合动迁单位细化方案,耐心做好居民的动迁安置工作,使新加坡开发商在该地区建造的仁恒广场300余户动迁居民心平气顺,无一人上访来信,赢得群众好评。
学习模范人物 开展“双争”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的信访工作,搭建起一座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1996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邀请全国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事迹报告团来沪,向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信访工作干部做专场报告。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心系百姓一心为民”,呕心沥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生动事迹,引起了上海信访干部的强烈反响与共鸣。根据市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市信访办决定在上海全市信访干部中,开展向吴天祥同志学习的活动,并将这一活动与挖掘发扬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由此发现和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
虹口区信访干部王月芳,四年如一日,以一个母亲的情怀,无私资助一位失去母亲、生活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其事迹感人肺腑。1996年8月,虹口区委、区政府发出“远学吴天祥,近学王月芳,全心全意当好人民公仆”的号召,以此推动全区的信访工作。
1992年初,虹口区一个叫张磊的高三学生,正认真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时,他妈妈不幸得了癌症,接着就是住院、开刀、化疗。为使妈妈早日康复,在精神上得以安慰,他刻苦复习,以优秀的成绩在当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使病中的妈妈得到了一丝欣慰。然而,此时妈妈的病情却一天天恶化,所需的医疗费开支也越来越大。妈妈是虹口区集管局下的一家电讯厂工人,爸爸是港务局的码头工人,两人单位效益均不佳。家庭的困境,使张磊过早地感到了生活的重负和压力。在走投无路之时,张磊想到了人民政府。他抱着一线希望,搀扶着妈妈走进了虹口区政府信访办的来访接待室。接待员王月芳认真耐心地倾听了母子俩的反映后,首先安慰母子俩不要着急,相信政府一定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然后,经过王月芳的奔波协调,在区集管局的努力下,三天之内就为张磊的母亲继续治病,落实了近两万余元的医疗费,一家人感激不已。
张磊的妈妈住院后不久,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就在张磊开学的前三天离开了人世。妈妈去世后,家里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使张磊的爸爸愁眉不展,更增添了张磊的心理压力。他想,爸爸每月只有300多元的工资,仅够生活开销,哪还有钱供我念大学呢?为了还债,应帮助爸爸渡过难关。懂事的张磊暗下决心,要打工还债,不上大学了。当他再次走进虹口区信访办来访接待室的大门,将这一想法告诉王月芳时,王月芳急了,她动情地对张磊说:“你们是下世纪的人才,大学一定要读,在经济上我会全力支持你念完大学的,希望你要安心读书。”张磊一下愣住了,听到王阿姨那充满母爱的温暖话语,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淌下来……
就在复旦大学开学的前一天晚上,王月芳下班后摸黑找到了张磊家里。当她将大学第一学期所需的学费、书费、生活费以及学习用品、衣物等约计800余元,亲手交到张磊手里时,张磊再也控制不住了,突然扑在王月芳的怀里呜呜地哭了。他说:“王阿姨,等我念完大学,一定将钱还给您。”王月芳和蔼地拍着他的肩说:“钱不要还,只希望你努力学习,成长为一个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让你妈妈含笑九泉。”
四年来,王月芳无私资助张磊学费、生活费等约7000余元,逢年过节还请张磊到她家里住几天。张磊做梦也没想到,王阿姨原与自己素不相识,家中有老有小,家境也不富裕。为了资助他上大学,王阿姨一家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这不仅体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情怀,更反映出一名信访干部的高尚情操。可王月芳却淡然地说:“助人为乐,解人之难,是我们信访干部的职业道德,这是我应该做的。”
为了进一步塑造上海信访窗口的良好形象,市信访办公室于1997年4月22日,在本市信访工作系统中开展争创文明信访室和争当先进信访干部(以下简称“双争”)的活动,旨在推进上海信访工作系统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信访窗口的精神文明规范,以优质高效的工作效率,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凝聚民心。1998年4月29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信访工作会议暨表彰文明信访室、先进信访干部大会。会议希望各级信访部门,要把“双争”活动体现出来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发扬光大,并将这一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贯彻《信访条例》 加快法制建设
1993年10月,《上海市信访条例》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十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12月15日施行;1995年8月,又颁布了国务院《信访条例》。两个《信访条例》颁布以来,上海各级党政组织和信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大力宣传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促进上海信访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嘉定区徐行房产经营公司在销售商品房中,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调整了房价,引起购房者不满。部分购房群众到区政府集体上访,情绪激烈,秩序混乱。两个《条例》出台后,他们再次集体上访时,就自觉选派五名代表,到区政府反映问题,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由于信访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上访人员依法信访,不仅维护了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促进了信访事项的化解。不少群众高兴地说:“两个《条例》的实施,畅通了各级信访渠道,有利于信访问题的解决,利国利民,我们要自觉地遵守。”
2005年5月,国务院新的《信访条例》开始实施。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访部门认真实施。2007年10月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分别主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信访工作,并分别到市信访办和基层单位调研,要求各级党政组织要全力保持社会稳定,把信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2008年6月2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信访工作会议暨2006—2007年度表彰大会。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全市信访干部:“哭声骂声埋怨声,声声入耳;关心真心责任心,心心相印。”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为上海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韩铁马
倾听民声民意 关注民生民怨

许多街道和乡镇设立了人民来访接待室,有的还设置了信访办公室,列入街道、乡镇行政序列,并配备2名专职信访干部,统一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五里桥、乍浦、外滩、斜土、石泉等街道均建立了三级信访网络,将信访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居委会和居民小组。
一些街道的领导“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超前工作,就地化解。如浦东塘桥街道积极会同动迁单位,深入基层了解动迁情况,上门逐户听取群众反映,配合动迁单位细化方案,耐心做好居民的动迁安置工作,使新加坡开发商在该地区建造的仁恒广场300余户动迁居民心平气顺,无一人上访来信,赢得群众好评。
学习模范人物 开展“双争”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的信访工作,搭建起一座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1996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邀请全国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事迹报告团来沪,向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信访工作干部做专场报告。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心系百姓一心为民”,呕心沥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生动事迹,引起了上海信访干部的强烈反响与共鸣。根据市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市信访办决定在上海全市信访干部中,开展向吴天祥同志学习的活动,并将这一活动与挖掘发扬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由此发现和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
虹口区信访干部王月芳,四年如一日,以一个母亲的情怀,无私资助一位失去母亲、生活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其事迹感人肺腑。1996年8月,虹口区委、区政府发出“远学吴天祥,近学王月芳,全心全意当好人民公仆”的号召,以此推动全区的信访工作。
1992年初,虹口区一个叫张磊的高三学生,正认真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时,他妈妈不幸得了癌症,接着就是住院、开刀、化疗。为使妈妈早日康复,在精神上得以安慰,他刻苦复习,以优秀的成绩在当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使病中的妈妈得到了一丝欣慰。然而,此时妈妈的病情却一天天恶化,所需的医疗费开支也越来越大。妈妈是虹口区集管局下的一家电讯厂工人,爸爸是港务局的码头工人,两人单位效益均不佳。家庭的困境,使张磊过早地感到了生活的重负和压力。在走投无路之时,张磊想到了人民政府。他抱着一线希望,搀扶着妈妈走进了虹口区政府信访办的来访接待室。接待员王月芳认真耐心地倾听了母子俩的反映后,首先安慰母子俩不要着急,相信政府一定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然后,经过王月芳的奔波协调,在区集管局的努力下,三天之内就为张磊的母亲继续治病,落实了近两万余元的医疗费,一家人感激不已。

张磊的妈妈住院后不久,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就在张磊开学的前三天离开了人世。妈妈去世后,家里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使张磊的爸爸愁眉不展,更增添了张磊的心理压力。他想,爸爸每月只有300多元的工资,仅够生活开销,哪还有钱供我念大学呢?为了还债,应帮助爸爸渡过难关。懂事的张磊暗下决心,要打工还债,不上大学了。当他再次走进虹口区信访办来访接待室的大门,将这一想法告诉王月芳时,王月芳急了,她动情地对张磊说:“你们是下世纪的人才,大学一定要读,在经济上我会全力支持你念完大学的,希望你要安心读书。”张磊一下愣住了,听到王阿姨那充满母爱的温暖话语,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淌下来……
就在复旦大学开学的前一天晚上,王月芳下班后摸黑找到了张磊家里。当她将大学第一学期所需的学费、书费、生活费以及学习用品、衣物等约计800余元,亲手交到张磊手里时,张磊再也控制不住了,突然扑在王月芳的怀里呜呜地哭了。他说:“王阿姨,等我念完大学,一定将钱还给您。”王月芳和蔼地拍着他的肩说:“钱不要还,只希望你努力学习,成长为一个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让你妈妈含笑九泉。”
四年来,王月芳无私资助张磊学费、生活费等约7000余元,逢年过节还请张磊到她家里住几天。张磊做梦也没想到,王阿姨原与自己素不相识,家中有老有小,家境也不富裕。为了资助他上大学,王阿姨一家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这不仅体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情怀,更反映出一名信访干部的高尚情操。可王月芳却淡然地说:“助人为乐,解人之难,是我们信访干部的职业道德,这是我应该做的。”
为了进一步塑造上海信访窗口的良好形象,市信访办公室于1997年4月22日,在本市信访工作系统中开展争创文明信访室和争当先进信访干部(以下简称“双争”)的活动,旨在推进上海信访工作系统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信访窗口的精神文明规范,以优质高效的工作效率,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凝聚民心。1998年4月29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信访工作会议暨表彰文明信访室、先进信访干部大会。会议希望各级信访部门,要把“双争”活动体现出来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发扬光大,并将这一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贯彻《信访条例》 加快法制建设
1993年10月,《上海市信访条例》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十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12月15日施行;1995年8月,又颁布了国务院《信访条例》。两个《信访条例》颁布以来,上海各级党政组织和信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大力宣传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促进上海信访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嘉定区徐行房产经营公司在销售商品房中,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调整了房价,引起购房者不满。部分购房群众到区政府集体上访,情绪激烈,秩序混乱。两个《条例》出台后,他们再次集体上访时,就自觉选派五名代表,到区政府反映问题,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由于信访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上访人员依法信访,不仅维护了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促进了信访事项的化解。不少群众高兴地说:“两个《条例》的实施,畅通了各级信访渠道,有利于信访问题的解决,利国利民,我们要自觉地遵守。”
2005年5月,国务院新的《信访条例》开始实施。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访部门认真实施。2007年10月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分别主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信访工作,并分别到市信访办和基层单位调研,要求各级党政组织要全力保持社会稳定,把信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2008年6月2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信访工作会议暨2006—2007年度表彰大会。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全市信访干部:“哭声骂声埋怨声,声声入耳;关心真心责任心,心心相印。”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为上海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韩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