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全体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药物治疗于基础护理,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由经统一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以阴性症状量表(SAN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作为评定工具,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ANA评分(46.55±8.8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27±6.5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NOSIE评分(185.86±9.9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8.03±20.1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系统康复护理在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尽早恢复,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临床护理 效果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型精神病,其发生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打击,随病程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1]。事实证明,在急性发病期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规范系统的临床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大部分患者经药物干预后,阳性症状基本消失[2-3]。不过,情感淡漠、行为退缩一类的阴性症状依然无明显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普遍较低。针对这一情况,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很有必要。本文以我院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探讨康复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68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全体入选病例各检查指标均满足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目前经药物治疗,阳性症状基本消失,阴性症状量表评分≥60分,已排除重要组织脏器功能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8.2±2.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6.3±6.2)岁。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体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药物治疗于基础护理,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由经统一培训的告你暗自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健康宣教:结合患者个人文化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由更为正确、全面的认知,认识到遵医嘱用药的重要作用。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培养患者养成良好心态,及时察觉患者心态变化,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患者自觉性与主动性,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针对患者的良好行为要给予肯定。③家庭与社会干预:家庭与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具有深远影响,护理人员应联合家属,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信,回归社会。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定期向患者亲朋好友、工作单位做宣传,避免他们对精神疾病抱有错误认知或对精神病患者持误解、歧视态度。鼓励患者亲朋好友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参加各项游戏,尽量避免受到不良刺激。④生活能力练习: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与社交技能的训练,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个人行为进行评估,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定期对患者个人表现与康复训练的进展情况进行评分,并给予奖励使患者对康复训练保持足够的积极性。注意与患者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独立自理,正常社交,获取患者信任,给予患者足够尊重,保护患者个人隐私,根据患者个人兴趣爱好、病情恢复程度,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与难度,以促进患者逐渐回归社会。
1.3 量表和评估方法
以阴性症状量表(SAN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作为评定工具,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NS评分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SANA评分分别为(63.27±6.55)分和(61.23±6.30)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t=1.309,P>0.05);治疗后,观察组SANA评分(46.55±8.8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27±6.5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4,P<0.05)。
2.2 两组患者NOSIE评分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NOSIE评分分别为(141.93±6.26)分和(146.36±5.89)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t=0.343,P>0.05);治疗后,观察组NOSIE评分(185.86±9.9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8.03±20.1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7,P<0.05)。
3 讨论
系统性康复护理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在护理干预期间,半开放式的管理环境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条件,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对人际交往的恐惧感[4]。心理干预与健康宣教的实施,能使患者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自身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深刻意识到治疗的根本目的与遵医嘱服药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而个人行为功能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朝健康方向发展,在稳定病情、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SANA评分和NOSIE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系统康复护理在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尽早恢复,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熊昆武,黄朝红,周莉.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23-1425.
[2]邱浩英,张程赪,陈惠珍.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自尊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2):143-145.
[3]肖祖芬,张彦,吴建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主观幸福感与情绪状态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2015-2016.
[4]曾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83例老年手术患者负性情感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1785-1786.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临床护理 效果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型精神病,其发生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打击,随病程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1]。事实证明,在急性发病期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规范系统的临床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大部分患者经药物干预后,阳性症状基本消失[2-3]。不过,情感淡漠、行为退缩一类的阴性症状依然无明显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普遍较低。针对这一情况,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很有必要。本文以我院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探讨康复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68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全体入选病例各检查指标均满足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目前经药物治疗,阳性症状基本消失,阴性症状量表评分≥60分,已排除重要组织脏器功能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8.2±2.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6.3±6.2)岁。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体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药物治疗于基础护理,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由经统一培训的告你暗自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健康宣教:结合患者个人文化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由更为正确、全面的认知,认识到遵医嘱用药的重要作用。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培养患者养成良好心态,及时察觉患者心态变化,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患者自觉性与主动性,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针对患者的良好行为要给予肯定。③家庭与社会干预:家庭与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具有深远影响,护理人员应联合家属,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信,回归社会。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定期向患者亲朋好友、工作单位做宣传,避免他们对精神疾病抱有错误认知或对精神病患者持误解、歧视态度。鼓励患者亲朋好友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参加各项游戏,尽量避免受到不良刺激。④生活能力练习: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与社交技能的训练,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个人行为进行评估,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定期对患者个人表现与康复训练的进展情况进行评分,并给予奖励使患者对康复训练保持足够的积极性。注意与患者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独立自理,正常社交,获取患者信任,给予患者足够尊重,保护患者个人隐私,根据患者个人兴趣爱好、病情恢复程度,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与难度,以促进患者逐渐回归社会。
1.3 量表和评估方法
以阴性症状量表(SAN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作为评定工具,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NS评分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SANA评分分别为(63.27±6.55)分和(61.23±6.30)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t=1.309,P>0.05);治疗后,观察组SANA评分(46.55±8.8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27±6.5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4,P<0.05)。
2.2 两组患者NOSIE评分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NOSIE评分分别为(141.93±6.26)分和(146.36±5.89)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t=0.343,P>0.05);治疗后,观察组NOSIE评分(185.86±9.9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8.03±20.1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7,P<0.05)。
3 讨论
系统性康复护理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在护理干预期间,半开放式的管理环境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条件,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对人际交往的恐惧感[4]。心理干预与健康宣教的实施,能使患者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自身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深刻意识到治疗的根本目的与遵医嘱服药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而个人行为功能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朝健康方向发展,在稳定病情、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SANA评分和NOSIE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系统康复护理在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尽早恢复,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熊昆武,黄朝红,周莉.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23-1425.
[2]邱浩英,张程赪,陈惠珍.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自尊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2):143-145.
[3]肖祖芬,张彦,吴建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主观幸福感与情绪状态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2015-2016.
[4]曾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83例老年手术患者负性情感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1785-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