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在T1G3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接受保留膀胱术的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其中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组22例(A组)和单纯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个数及肿瘤是否初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保留膀胱术后2~3周接受经动脉化疗,方案为吡柔比星/表柔比星40~
【机 构】
:
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5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在T1G3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接受保留膀胱术的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其中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组22例(A组)和单纯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个数及肿瘤是否初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保留膀胱术后2~3周接受经动脉化疗,方案为吡柔比星/表柔比星40~60 mg+顺铂60~ 80 mg,间隔4~6周重复1次,每3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膀胱灌注化疗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的肿瘤特异病死率、复发率、进展率及复发间隔,同时评价经动脉导管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A、B组术后肿瘤特异病死率分别为0% (0/22)和13.5% (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复发率分别为13.6%( 3/22)和46.2%( 24/52),进展率分别为0%( 0/22)和21.2%(1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8).两组肿瘤中位复发间隔分别为15个月和6.5个月.A组出现轻微恶心、呕吐12例,白细胞下降2例,粒细胞下降2例,肝功能损害4例,肾功能损害1例,所有损害均轻微、可逆. 结论 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可能有助于T1G3期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术后预防肿瘤复发、进展和延长患者生存,其不良反应较轻,可用于T1G3期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术后的辅助治疗。
其他文献
欣闻《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组成,我非常高兴。《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于1980年创刊,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在全国同道的努力下,杂志从季刊到双月刊、月刊,发行量不断增加,为推动中国泌尿外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输尿管镜检术对于上尿路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理论上该操作有引起膀胱内肿瘤种植的风险。作者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认为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术对上尿路肿瘤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及肿瘤特异性死亡率并无显著影响。作者对1990—2005年间,日本北海道地区多家医院行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的208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完整取出标本的适宜切口.方法 因肾癌需实施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的连续性住院病例119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腹部切口组60例,腰部切口组59例.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实施,完整标本取出均由同一位医生完成.统计分析2组手术时间、标本取出时间、切口长度、标本质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止痛剂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目的 探讨MRI测量前列腺膀胱角(PBA)在诊断良性前列腺梗阻(BPO)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11月以下尿路症状就诊的BPH患者87例,应用MRI测量PBA,同时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Qmax。以Qmax〈10ml/s作为BPO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梗阻组和梗阻组。比较2组间PBA的差异并评价MRI测量PBA诊断BPO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患者年龄57~90岁,中位年龄73岁;Qmax为2.
目的 研究特拉唑嗪4 mg/d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下尿路症状(LU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临床诊断为BP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特拉唑嗪2 mg/d或4 mg/d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IPSS、最大尿流率的变化,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 mg和4 mg组完成治疗分别为46例和54例.2组年龄和治疗前基础血压、IPSS评分和最大尿流率比较
2003-2009年我科采用耻骨上尿道扩张器辅助下双极等离子腔内切开治疗复杂后尿道狭窄患者46例,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本组46例.年龄19~72岁,平均43岁.病程3~60个月,平均20个月.狭窄原因包括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经耻骨上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后尿道吻合术或尿道套人术后等.术前经尿道镜检查、排尿期和逆行尿道造影确诊,狭窄段长度3~32 mm,其中<5 mm者26例,>
2011年5月14日下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与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在华盛顿召开峰会。
患儿,6.5岁。生后被发现2个阴茎,随年龄增长而增大,2008年12月入院。查体:正常阴茎位置可见2个并排的阴茎,每条阴茎的外形、大小、触诊与同龄儿的阴茎无差异。包皮过长,2个阴茎头均有尿道口、均可排尿;左侧尿道口尿线粗,右侧尿道口尿线细,有时不成线或呈点滴状。检查时2个阴茎可同时勃起。
患者,52岁.因阴囊会阴部坠胀1个月,肉眼血尿2次于2008年10月18日入院.无血精史.膀胱双合诊检查:双侧精囊稍增大,质硬,无压痛.血PSA(-),3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均阴性.B超检查示膀胱三角区3.0 cm×1.8 cm实性非均匀性团块凸向膀胱,边界清楚.CT检查示膀胱三角区后壁不规则团块,约4.8 cm×4.2 cm×2.6 cm大小,其内缘呈锯齿状,侵及膀胱壁及邻近组织,与精囊腺分界欠清
2006年5月至2009年10月我院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联合EMS碎石清石系统治疗上尿路结石24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本组246例.男149例,女97例.年龄21~81岁,平均48岁.铸形或鹿角形结石34例,肾多发性结石108例,单发结石51例,孤立肾结石6例,肾盏憩室结石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伴结石9例,输尿管上段结石28例,多囊肾伴肾盂结石1例,重复肾输尿管畸形伴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