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ij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丐尊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并且强调“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繁琐化、复杂化倾向。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重点,削枝强干,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强化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感受·鉴赏”部分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读诗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界不但认识到语感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语感的培养列入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1 教师和学生重视不够
  
  既然语感对于语文学习如此重要,就应该大胆地构建加强朗读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操作策略。但是长期以来,语感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仅停留在有所认识阶段,谈不上重视和大力培养。目前的语文教学,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过多的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悟。又由于语文考试试题的局限,师生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的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朗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些题目涉及,也只是对停顿、重音等方面的简单考查。这样就导致了师生们把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学生做练习、教师讲练习”中去,实际的朗读训练就被冲淡了。当然,已习惯了的“讲问教学”模式也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每堂课中,朗读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即便偶尔让学生朗读,教师往往也只是盯住几个尖子,能够被点名站起来朗读的总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得不到训练的机会。当然,在一些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上,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也充满了范读、领读、齐读、跳读、品读、美读、个别读、分组读、交叉读、分角色读……,看似活跃和热闹,看似非常重视了读,但是,由于平时缺乏训练,缺乏涵咏、思考、体悟,读来读去,大多只是在一个层面上简单地重复。
  
  2 教师疏于指导
  由于长期对语感教学重视不够,导致一些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较低,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就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即使有所谓的指导,其方法也是简单、机械、生硬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只重视声音的轻重,不重视内心的体验;只重视表层的技巧,而忽略把握语言的内蕴;一遇到感情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重读;一遇到长句子,要么被读破,要么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3 学生缺乏情感体验
  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更由于应试教育所催化的学习情绪的浮躁,不能够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把握作者情感、探索文章主旨,挖掘内蕴。朗读时,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这样的朗读最多能做到用普通话流利地读,而无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那么,该怎样进行语感培养呢?
  1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读懂课文。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背景的限制,无法真正读懂文章,这时,教师不仅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更需要与学生一起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而挖掘的过程就是所谓的讲解,是带着学生品味语言,通过品味语言,领会思想情感,也就是披文人情。讲解是钻进文中,把握内蕴;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讲解是手段,朗读是目的,在这种意义上,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正确处理讲解与朗读的关系,以讲解促进朗读,以朗读外现、巩固、提高讲解的效果,这不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观念的问题。
  2 大胆地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朗读。有些老师担心,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里去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成绩。其实,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语感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语感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使之具备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欧阳修把精彩的篇目张贴于墙,早晚吟诵,直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句每字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先生的这段话道出了朗读的作用和实质。当然,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朗读,并不是“放羊式”的放任不管,而要有指导:引导学生读懂文字,理解课文;感知作者,体味理趣;把握轻重缓急、停顿节奏、语气语调;感受词句章法、风格情调、理趣意蕴。
  3 教师经常范读。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仅仅对学生作理论上的指导还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范读。比如,在一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公开课上,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说:“上阕应该读得‘气沉声缓,气短声粗’,下阕应读得‘气细声粘,气徐声轻’。”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怎样的读才算是“气沉声缓,气短声粗;气细声粘,气徐声轻”,学生仍不得要领,这时,如果教师如果能范读一遍,学生马上就能直观地体会这种朗读技巧,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语文教师的范读被播放课文录音磁带或光盘所代替,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的朗读能力越来越不被重视,也越来越退化,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借鉴的对象,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日益下降。
  而且,学生并不喜欢听播放的磁带录音。因为,磁带里普通话虽然很标准,但太生硬,听起来空旷、单调、苍白,有很大的距离感,使人疲惫,听时精力难以集中。
  大多数学生喜欢听老师范读。第一,有亲切感、真实感。相对于听录音磁带,听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够看到老师的表情动作;老师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袒露在同学们面前,使同学们走进了老师的感情世界,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与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通过范读,教师与学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第二,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老师对课文仔细揣摩、体会、把握,再通过高低起伏舒缓疾徐的声音、张弛有度的节奏、到位的表情动作神态,使平躺在书页上的文字马上站立了起来,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生动、形象、有趣。在这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理解。第三,有助于营造有课堂气氛。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哀怨处如泣如诉,悲愤处高亢激扬,欢欣处喜所于色,愤怒处疾言厉色。这种范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当然,教师展现范读技艺的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长期欣赏教师的范读艺术,对老师产生敬佩感、崇拜感,进而喜欢语文课。教师的范读艺术对学生的终生将会产生持续的影响。有个学生曾经写道:“也许若干年以后,高中生活的细节都被时间洗得越来越淡,但语文老师一篇篇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一直在我心里回荡,伴我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个反思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实践问题,还要有一个科学方法的指导问题。这方面,需要的是我们广大同仁不断的思想解放和不懈努力。
  
  周宜东,教师,现居安徽淮北。
其他文献
武万忠,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全国百佳特色校长,全国科研型杰出校长,中国中学生田径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全国中语会语文本体改革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武汉市中学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市儒家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硚口区中语会副理事长。多次被评为“武汉市硚口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区优秀教师”、“区优秀党员”、“区突出贡献人才”。先后承担国家
历年来,高考都涉及语病题,这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对于百万考生来说,语病题仍是一块“软肋”,可以系统地分为六大类型。  (一)语序不当  这种语病不易找出,句子较长,易混淆学生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从离中心词最远的地方算起,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语言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而教育学生如何运用赞美去更好地与人沟通就更是如此。为了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从每日与之打交道的老师出发,学会赞美老师,并推而广之,掌握赞美的艺术。  赞美老师是有讲究的,学生该如何赞美老师呢?    一、要真诚地赞美    老师的显著特点是: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感情细腻,充满智慧且较敏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语文的美。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时下“读书人口”实在太少了,在教师群体中学习浮躁心理十分严重,其特点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华而不实,教什么学什么,比什么练什么,评什么备什么。“十年磨一剑”的意识弱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情况少了,恨不得一天成名成家。浮躁是一股浮浅、浮薄、浮华之
还有比语文课更精彩的课堂吗?没有。但是,精彩的语文课不应是一幕精彩的戏剧,语文老师不是门门皆通的导演,学生也不是多才多艺的演员,煞费苦心的教案也不是精致完美的剧本。一堂真正精彩的语文课,教师更应像一位谈话节目中或循循善诱、或睿智深沉、或真诚亲切的主持人,自然地掌控着课堂。  王国维说成功有三个境界,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挑战主持人的语文老师的课堂掌控艺术也应达到三种境界:    一、精致巧妙的《艺术人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掩《别赋》)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营造出浓郁的诗教环境,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诗化育人环境,营造诗香校园  诗化的校园是最富生命力和活力的校园,也是最受学生爱戴和期盼的校园。努力营造诗化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点,每一面墙壁,使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壁都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充分发挥橱窗、板报、广播、花草树木等警
最近读了《对“美丽教育”的反思》这篇文章,其中,作者对那个把教师劳动不以为然、口出狂言的学生,没有恼怒的批评,也没有尖刻的讽刺,而是顺水推舟来了个角色换位——向他让出三尺讲台。尽管手中有了详细的备课资料,那个学生在讲台上还是窘态百出。从此对教师甘拜下风,学生的锋芒收敛了,教师的自尊挽回了。那个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品尝到教师的辛苦,认识到自己的浅陋,从此规矩言行,认真听课……  读到这里,我深深佩服那位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与价值观的产物和表现。中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都是有“情”之物,它们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品读这些好文章,总能让人如醉如痴。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肥沃土壤。  《语文新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在文本解读上“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重视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