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而轻于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思想修养、行为习惯,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算是知识再多,学识再深也无济于事。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光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德育工作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人人抓德育,通过各学科德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者只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的、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角度,充分挖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并将其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奠定基础,这样容易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深入教学研究,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要点,精心设计德育渗透方法。
笔者就自己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德育教育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情感教育
现在的学生由于兄弟姐妹都很少,有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里人视其为掌上明珠。这样也导致了他们养成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很淡漠。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下去,必将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作为教育者就要针对这个现状,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现代化合格人才。如在《人的生殖与发育》中。讲到胚胎的发育和营养时,教师可以在此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讲解精卵结合之后,受精卵就源源不断地从母亲身上吸取营养物质,经过“十月怀胎”母亲艰难地把我们带到了世上,从我们是一个细胞的时候起,母亲就把无私的爱全部给了我们,来到世上之后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生命来之不易,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难以回报。通过情感渗透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给父母过生日吗?从现在开始,你觉得回家后该做什么?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到没有座位的孕妇该怎么做?今年的母亲节你打算让妈妈怎样过?”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感情的火花就慢慢碰撞出来了。
二、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明文规定,中学生不准吸烟,不准喝酒。但是在学校里的那些“问题生”总是视若无睹,明知故犯,经教师批评后还是屡教不改。这样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还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作为生物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酗酒、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吸烟、喝酒的危害。如经常吸烟容易使人得气管炎、肺癌;常酗酒容易使人得胃病,甚至心血管疾病;加上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健全就更应远离烟酒;也可以从经济角度来计算,说明吸烟、酗酒不利于勤俭节约。告诫爱吸烟、酗酒的同学速戒之。通过讲解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有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喝酒、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防治意识;通过讲解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教育学生养成不随地吐痰和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生物技术已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发挥作用。我国已经广泛利用生物技术对工厂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净化处理;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如通过课本知识的讲解联系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告诉学生这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沼气池的运用给农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益处。并告诫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的发展需要他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生物教师应该选择时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态度、价值观,提高环境保护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和保护的良好动机。
生物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每个人都应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形成保护环境的思想。通过讲解环保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淡薄,导致了环境受到污染,致使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受到威胁甚至死亡;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河床上升,沙尘暴加大;由于生活垃圾的乱丢乱扔,严重影响水的质量和空气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大量捕捉蛇和青蛙,造成鼠灾和虫灾等,向学生介绍植树造林、植草、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如笔者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课时,讲到“生物富集及其影响”时,是这样进行德育的: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种叫做DDT的化学药剂通过浮游生物、小鱼、大鱼、鹰组成的食物链,其浓度不断增加,最后在生物(鹰)体内富集可达万倍以上的现象。看完课件之后,有一个学生叫起来:“哎呀,幸亏是鹰吃,要是人吃的话,那不就中毒了吗”我趁热打铁道:“那你们说我们学了生物富集知识后,应该怎样做才好?”“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造成了影响,而这个影响往往是全球性的,所以我们应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做好生活环境的守护者,为保护生物的共同家园尽一份力。”进而笔者又补充一个由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及人类的日本水俣事件,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样通过环境道德的渗透,学生了解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全人类。
五、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在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时,通过一个催人泪下的实例引入,以情感为切入点,在学生心中留下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我们的生命一样重要的基调。再通过播放几个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被灭绝的短片,来强化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人翁意识与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这样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笔者工作所在地,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林里曾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但是有些不法分子经常上山捕捉猴子,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为了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笔者让学生写好标语并带他们走出校门,到山上挂标语,号召人们自觉保护野生动物。通过思想感染和实践活动,既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六、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化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中“身正为范”是对教师最起码的品德要求。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师身边是一些身心正在发展,缺乏好坏、真伪辨析能力而模仿能力极强的学生。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处处正确树立师表形象。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情感,用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语言、高尚的品德等人格魅力的隐形因素感染学生,保证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对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感化,能使课堂更有趣,更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在生物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要长期地、有目的地进行,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者只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的、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角度,充分挖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并将其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奠定基础,这样容易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深入教学研究,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要点,精心设计德育渗透方法。
笔者就自己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德育教育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情感教育
现在的学生由于兄弟姐妹都很少,有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里人视其为掌上明珠。这样也导致了他们养成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很淡漠。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下去,必将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作为教育者就要针对这个现状,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现代化合格人才。如在《人的生殖与发育》中。讲到胚胎的发育和营养时,教师可以在此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讲解精卵结合之后,受精卵就源源不断地从母亲身上吸取营养物质,经过“十月怀胎”母亲艰难地把我们带到了世上,从我们是一个细胞的时候起,母亲就把无私的爱全部给了我们,来到世上之后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生命来之不易,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难以回报。通过情感渗透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给父母过生日吗?从现在开始,你觉得回家后该做什么?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到没有座位的孕妇该怎么做?今年的母亲节你打算让妈妈怎样过?”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感情的火花就慢慢碰撞出来了。
二、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明文规定,中学生不准吸烟,不准喝酒。但是在学校里的那些“问题生”总是视若无睹,明知故犯,经教师批评后还是屡教不改。这样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还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作为生物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酗酒、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吸烟、喝酒的危害。如经常吸烟容易使人得气管炎、肺癌;常酗酒容易使人得胃病,甚至心血管疾病;加上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健全就更应远离烟酒;也可以从经济角度来计算,说明吸烟、酗酒不利于勤俭节约。告诫爱吸烟、酗酒的同学速戒之。通过讲解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有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喝酒、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防治意识;通过讲解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教育学生养成不随地吐痰和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生物技术已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发挥作用。我国已经广泛利用生物技术对工厂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净化处理;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如通过课本知识的讲解联系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告诉学生这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沼气池的运用给农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益处。并告诫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的发展需要他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生物教师应该选择时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态度、价值观,提高环境保护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和保护的良好动机。
生物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每个人都应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形成保护环境的思想。通过讲解环保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淡薄,导致了环境受到污染,致使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受到威胁甚至死亡;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河床上升,沙尘暴加大;由于生活垃圾的乱丢乱扔,严重影响水的质量和空气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大量捕捉蛇和青蛙,造成鼠灾和虫灾等,向学生介绍植树造林、植草、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如笔者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课时,讲到“生物富集及其影响”时,是这样进行德育的: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种叫做DDT的化学药剂通过浮游生物、小鱼、大鱼、鹰组成的食物链,其浓度不断增加,最后在生物(鹰)体内富集可达万倍以上的现象。看完课件之后,有一个学生叫起来:“哎呀,幸亏是鹰吃,要是人吃的话,那不就中毒了吗”我趁热打铁道:“那你们说我们学了生物富集知识后,应该怎样做才好?”“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造成了影响,而这个影响往往是全球性的,所以我们应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做好生活环境的守护者,为保护生物的共同家园尽一份力。”进而笔者又补充一个由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及人类的日本水俣事件,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样通过环境道德的渗透,学生了解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全人类。
五、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在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时,通过一个催人泪下的实例引入,以情感为切入点,在学生心中留下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我们的生命一样重要的基调。再通过播放几个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被灭绝的短片,来强化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人翁意识与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这样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笔者工作所在地,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林里曾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但是有些不法分子经常上山捕捉猴子,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为了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笔者让学生写好标语并带他们走出校门,到山上挂标语,号召人们自觉保护野生动物。通过思想感染和实践活动,既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六、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化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中“身正为范”是对教师最起码的品德要求。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师身边是一些身心正在发展,缺乏好坏、真伪辨析能力而模仿能力极强的学生。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处处正确树立师表形象。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情感,用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语言、高尚的品德等人格魅力的隐形因素感染学生,保证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对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感化,能使课堂更有趣,更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在生物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要长期地、有目的地进行,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