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雪佛兰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上,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一举夺得了汽车维修基本技能个人项目和汽车维修团体项目两项金牌,其中,汽车维修基本技能项目位列全国第一,赢得一辆雪佛兰科鲁兹教学用车的大奖。这个只有一个专业的“袖珍式”职校,在对手如云的比赛中登上冠军的宝座,靠的是什么法宝?
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占地仅26亩、只有汽车运用与维修这一个专业的“袖珍式”职业学校,但它却有着耀眼的光环: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理事长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改联络中心、全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乘课程改革之风,创“项目 共同体”模式,做强教科研;大力培植青年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企业排忧解难,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强化自身实力。杭州市交通职高为在行业中谱就最强音,以骨干专业驱动培养模式创新,走上了一条“以小博大”的特色发展之路。
创“项目 共同体”模式,做强教科研
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启动了新一轮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作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理事长单位,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被认定为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联络中心,负责浙江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牵头工作。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课改工作小组,联合省内该专业的骨干学校,撰写完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指导方案,其中包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多项工作。为保证按既定目标完成任务,学校以不同的工作任务为项目,成立了课程改革、教材编写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项目共同体组织,定期开展碰头研究。“项目 共同体”由此诞生。
2009年以来,随着汽车概论、汽车维修技能、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和发动机构造与拆装这五门省课改核心课程教材陆续进课堂,教师面临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学习项目教学理念、落实核心课程项目教学的艰巨任务。学校为此建立了“项目教学研究共同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活动,增加了教师们新课程的授课经验。2011年,5位教师参加浙江省新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比赛,两人获一等奖,两人获三等奖。
从2009年到2011年,浙江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有8本课程改革新教材相继出版,由学校教师主编的有5本,其中有4本被确定为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这些都是创建“项目 共同体”模式的成果。
“核心课程项目教学共同体”是2010年组建的,旨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解决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沈吉吉老师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他把平时发现的譬如教材内容偏难、专业课与实际相脱离等问题列出来,与共同体成员一起探讨解决办法。有了集体智慧,沈老师很快解决了教具缺乏代表性这个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简化了教学过程。
“项目 共同体”是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在教科研上的一大创新,强化了学校教科研实力。2013年,《基于项目 共同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设计与载体创新》的课题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职教教学成果一等奖。
大胆起用青年教师,强化师资
一支技艺精湛的教练队伍是保证技能大赛成绩优异的关键因素。“我们这次全国技能竞赛夺金项目的两个教练都是第一次带队参加技能竞赛。”当谈到教师培养时,倪爱勤副校长自豪地说。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有自己的一套“秘诀”。
2009年前,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严重,学校教师要么是四五十岁以上,要么都是30岁以下,教师传帮带陷入尴尬境地。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接上老教师的班,学校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创造各种条件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沈吉吉老师在2010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学校,至今不过三年教龄。但正是这样一位“菜鸟”老师,第一次带队参加国家级大赛就获得了冠军。从新教师到冠军教练,沈老师说,自己突飞猛进的成长跟学校大胆起用青年教师是分不开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关键。学校有专门针对新教师入职的12个系列培训,内容大到教师素养培训、班主任培训、校本培训、学生管理培训,小到如何出卷子、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等等。“我原本是工科出身,大学毕业就来当老师,有很多不足。通过新教师培训,我懂得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要知识丰富、品格高尚,还要业务精湛。”新教师培训加深了沈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教师只有用理论、实践“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健。新教师到杭州市交通职高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就是带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新教师多为学院派,理论强、技能弱。”倪副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到的绝招,就是把新教师都放到实训车间,让他们带领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借此“逼”新教师在技能操作上快速提高。不少新教师为了上好第一课,在开学前就泡在实训车间苦练。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抓手,边学习训练,边带专业特长生,学校提倡以竞赛及竞赛指导带动新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在专业上的快速提高。目前学校30岁以下的新教师,70%在技能竞赛、教学设计、论文评审、综合评优中获得过省市不同层次的奖项。
由于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在专业教师成长中的特殊作用,在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2~3年都要重新更换竞赛指导老师。倪副校长说,技能竞赛是培养年轻教师的绝佳平台,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专业教师得到锻炼,全国大赛开办六年来,学校已有近10位青年专业教师成为了国家级、省级金牌教练,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专业教师的整体提高。
2012年,沈老师被任命为学校技能特长生的指导老师。在指导训练期间,沈老师与学生们遇到过一个难题:卡罗拉车体控制应用的是一种叫LIN总线的串行通讯网络。沈老师利用休息时间翻阅了很多书籍,并上网查找资料,终于指导学生攻克了这个难题。从杭州市技能大赛到浙江省技能大赛,再到全国技能大赛,沈老师陪着学生们一路乘风破浪,获得佳绩的同时也共同成长着。
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强实力
做强教科研,强化师资力量,并不是学院的终极目标,成为行业的最强者才是最高目标。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老师应邀到一家汽车4S店考察、实践。交流中,4S店的经理向老师述说了自己的苦恼,店里的汽车装潢产品销量老上不去,他希望学校师生能帮他们设计一套营销方案。
学校老师把这个问题带回了课堂,作为课题让学生们解题。出乎老师的意料,学生们解题的积极性特别高。分组讨论4S店以往的营销方案,对近几个月的装潢产品销售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装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然后集思广益设计出最优方案。经过老师与企业的协调、修改,一套新的营销方案攻克了销售难点。
这次经历引发了老师们对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的思考。学校的一位老师说:“以前校企合作,师生下企业实践有固定的工作流程,容易让人疲惫,学生也得不到综合的训练。而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的模式对师生更具挑战性。如果培养了应对难题的能力,那么学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突破了以往校企合作采取学校学习、企业协助的常规形态,成为学校参与企业发展、与企业共同面对困境的新尝试。站在服务企业、优化教学质量的角度,学校把这一模式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亮点,以吸引更多校企合作。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向学校抛出橄榄枝,位于杭州市绍兴路的奥通汽车4S店、石祥路的申孚汽车4S店等都成了学校的合作伙伴。
2013年9月,倪副校長带教师到绍兴路杭州西湖保时捷售后服务中心就校企合作新项目可行性开展考察和洽谈。在深入交流与沟通后,提出了“企业收集问题,学校解决方案”的合作思路。10月,5位教师应保时捷4S店邀请,到门店就其目前存在的客户流失率问题进行访谈和调研,最终提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制定管理考核制度”的整体建议。4S门店孙经理诚恳地希望这种学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合作方式能一直坚持下去。
“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的新思路、新探索为学校发展和企业成长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而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倪副校长说:“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正是我们探索和追求的,相信这样的合作必将促进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
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占地仅26亩、只有汽车运用与维修这一个专业的“袖珍式”职业学校,但它却有着耀眼的光环: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理事长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改联络中心、全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乘课程改革之风,创“项目 共同体”模式,做强教科研;大力培植青年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企业排忧解难,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强化自身实力。杭州市交通职高为在行业中谱就最强音,以骨干专业驱动培养模式创新,走上了一条“以小博大”的特色发展之路。
创“项目 共同体”模式,做强教科研
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启动了新一轮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作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理事长单位,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被认定为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联络中心,负责浙江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牵头工作。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课改工作小组,联合省内该专业的骨干学校,撰写完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指导方案,其中包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多项工作。为保证按既定目标完成任务,学校以不同的工作任务为项目,成立了课程改革、教材编写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项目共同体组织,定期开展碰头研究。“项目 共同体”由此诞生。
2009年以来,随着汽车概论、汽车维修技能、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和发动机构造与拆装这五门省课改核心课程教材陆续进课堂,教师面临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学习项目教学理念、落实核心课程项目教学的艰巨任务。学校为此建立了“项目教学研究共同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活动,增加了教师们新课程的授课经验。2011年,5位教师参加浙江省新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比赛,两人获一等奖,两人获三等奖。
从2009年到2011年,浙江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有8本课程改革新教材相继出版,由学校教师主编的有5本,其中有4本被确定为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这些都是创建“项目 共同体”模式的成果。
“核心课程项目教学共同体”是2010年组建的,旨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解决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沈吉吉老师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他把平时发现的譬如教材内容偏难、专业课与实际相脱离等问题列出来,与共同体成员一起探讨解决办法。有了集体智慧,沈老师很快解决了教具缺乏代表性这个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简化了教学过程。
“项目 共同体”是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在教科研上的一大创新,强化了学校教科研实力。2013年,《基于项目 共同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设计与载体创新》的课题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职教教学成果一等奖。
大胆起用青年教师,强化师资
一支技艺精湛的教练队伍是保证技能大赛成绩优异的关键因素。“我们这次全国技能竞赛夺金项目的两个教练都是第一次带队参加技能竞赛。”当谈到教师培养时,倪爱勤副校长自豪地说。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有自己的一套“秘诀”。
2009年前,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严重,学校教师要么是四五十岁以上,要么都是30岁以下,教师传帮带陷入尴尬境地。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接上老教师的班,学校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创造各种条件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沈吉吉老师在2010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学校,至今不过三年教龄。但正是这样一位“菜鸟”老师,第一次带队参加国家级大赛就获得了冠军。从新教师到冠军教练,沈老师说,自己突飞猛进的成长跟学校大胆起用青年教师是分不开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关键。学校有专门针对新教师入职的12个系列培训,内容大到教师素养培训、班主任培训、校本培训、学生管理培训,小到如何出卷子、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等等。“我原本是工科出身,大学毕业就来当老师,有很多不足。通过新教师培训,我懂得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要知识丰富、品格高尚,还要业务精湛。”新教师培训加深了沈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教师只有用理论、实践“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健。新教师到杭州市交通职高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就是带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新教师多为学院派,理论强、技能弱。”倪副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到的绝招,就是把新教师都放到实训车间,让他们带领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借此“逼”新教师在技能操作上快速提高。不少新教师为了上好第一课,在开学前就泡在实训车间苦练。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抓手,边学习训练,边带专业特长生,学校提倡以竞赛及竞赛指导带动新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在专业上的快速提高。目前学校30岁以下的新教师,70%在技能竞赛、教学设计、论文评审、综合评优中获得过省市不同层次的奖项。
由于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在专业教师成长中的特殊作用,在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2~3年都要重新更换竞赛指导老师。倪副校长说,技能竞赛是培养年轻教师的绝佳平台,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专业教师得到锻炼,全国大赛开办六年来,学校已有近10位青年专业教师成为了国家级、省级金牌教练,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专业教师的整体提高。
2012年,沈老师被任命为学校技能特长生的指导老师。在指导训练期间,沈老师与学生们遇到过一个难题:卡罗拉车体控制应用的是一种叫LIN总线的串行通讯网络。沈老师利用休息时间翻阅了很多书籍,并上网查找资料,终于指导学生攻克了这个难题。从杭州市技能大赛到浙江省技能大赛,再到全国技能大赛,沈老师陪着学生们一路乘风破浪,获得佳绩的同时也共同成长着。
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强实力
做强教科研,强化师资力量,并不是学院的终极目标,成为行业的最强者才是最高目标。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老师应邀到一家汽车4S店考察、实践。交流中,4S店的经理向老师述说了自己的苦恼,店里的汽车装潢产品销量老上不去,他希望学校师生能帮他们设计一套营销方案。
学校老师把这个问题带回了课堂,作为课题让学生们解题。出乎老师的意料,学生们解题的积极性特别高。分组讨论4S店以往的营销方案,对近几个月的装潢产品销售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装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然后集思广益设计出最优方案。经过老师与企业的协调、修改,一套新的营销方案攻克了销售难点。
这次经历引发了老师们对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的思考。学校的一位老师说:“以前校企合作,师生下企业实践有固定的工作流程,容易让人疲惫,学生也得不到综合的训练。而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的模式对师生更具挑战性。如果培养了应对难题的能力,那么学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突破了以往校企合作采取学校学习、企业协助的常规形态,成为学校参与企业发展、与企业共同面对困境的新尝试。站在服务企业、优化教学质量的角度,学校把这一模式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亮点,以吸引更多校企合作。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向学校抛出橄榄枝,位于杭州市绍兴路的奥通汽车4S店、石祥路的申孚汽车4S店等都成了学校的合作伙伴。
2013年9月,倪副校長带教师到绍兴路杭州西湖保时捷售后服务中心就校企合作新项目可行性开展考察和洽谈。在深入交流与沟通后,提出了“企业收集问题,学校解决方案”的合作思路。10月,5位教师应保时捷4S店邀请,到门店就其目前存在的客户流失率问题进行访谈和调研,最终提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制定管理考核制度”的整体建议。4S门店孙经理诚恳地希望这种学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合作方式能一直坚持下去。
“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的新思路、新探索为学校发展和企业成长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而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倪副校长说:“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正是我们探索和追求的,相信这样的合作必将促进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