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诺言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阳春三月,北平市军管会接管故宫博物院。接管仪式也是在太和殿举行,罗歌宣布请军代表尹达讲话,尹达疾步登上皇帝宝座,大声说道:
  几百年来,只有皇帝才能登上这个宝座。现在,我作为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的军代表,也登上这个宝座。有人说,老百姓登上宝座,会头晕,会掉下来的。今天,我的头并不晕,也掉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当家做主了,人民成为主人了。现在,我宣布:正式接管故宫,马衡院长还是院长,全体工作人员原职原薪。从今天起,故宫新生了。(马思猛:《金石梦故宫情——我心中的爷爷马衡》,第241页,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在战乱中流散的清官古物越来越多地回到故宫博物院,其中包括抗战中的南迁古物,也包括大部分被溥仪带到东北的古物,其中就有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文革”前),是故宫博物院接受古物捐献的高峰年代。
  1951年、1952年、1958年,毛泽东先后将友人赠送他的王夫之《双鹤瑞舞赋》、钱东璧临《兰亭十三跋》、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分别交给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和中央办公厅保管,这三件国宝后来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1949年和1951年,马衡先生分别把他收藏的唐代石造像一尊、瓷器十三件捐给故宫博物院;1952年,马衡先生调离故宫博物院时,又将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唐刻宋拓本以及甲骨、碑帖等四百多件古物捐献故宫。马衡先生去世后,子女遵其遗愿,将一万四千余件(册)古物无偿捐献故宫博物院。
  1956年,著名收藏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将他收藏的晋代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蔡襄《自书诗》、范仲淹《道服赞》等一批珍贵文物悉数捐献故宫博物院(他收藏的李白《上阳台帖》曾赠予毛泽东)。
  郭葆昌先生是1942年去世的,1933年,他曾在秦老胡同的家里举行过一次家宴,向故宫博物院马衡、徐森玉、庄严几位先生许诺,他百年后,会将他收藏的《中秋帖》《伯远帖》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而且要庄严先生亲来觯斋接收,但几年之间,已是沧海桑田。当年的觯斋,人已去,楼已空,庄严先生也远去台湾。1949年,郭葆昌先生之子郭昭俊先生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渡海去台,找到庄严先生,要把它们捐献给台北故宫博物院,让“三希”重新聚首,希望当局给予他一点奖励,只是当时的台湾当局,连这点赏资都筹措不出来,郭昭俊先生于是带着《中秋》《伯远》二帖远去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以488376元港币购回,人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年被瑾妃私卖出宫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在中国版图上转了半个圈儿,又回到了故宫博物院,而未被溥仪带走的《快雪时晴帖》却去了台湾,世事无常,谁能料想这样的结局。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回购的清官古物还有:唐代韩混《五牛图》卷、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卷、宋徽宗赵估《祥龙石图》卷、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南宋马远《踏歌图》轴等一批绘画名作,“天禄琳琅”旧藏宋版孤本《古文苑》,等等。
  1960年,一年前已获特赦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与同时被特赦的前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一同到故宫博物院参观,在养心殿看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对联,不禁一笑。
  故宫的整洁清新,令溥仪感慨万千。他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副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都油缮得焕然一新,连门帘、窗帘以及床幔、褥垫、桌围等等都是新的,打听了之后才知道这都是故宫的自设工厂仿照原样重新织造的。故宫的玉器、瓷器、字画等等古文物,历经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以及包括我在内的监守自盗,残剩下来的是很少了,但是,我在这里发现了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博物院买回来或是收藏家献出来的东西,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经我和溥杰盗运出去的,现在又买回来了。”
  1966年6月16日,中央批准故宫博物院闭馆。1971年7月5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恢复对外开放,院长吴仲超官复原职。自1971年始,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故宫博物院专家们陆陆续续回到故宫,故宫又恢复了它原来的气息。
  2004年,故宫博物院文物清理工作开始。将古物一一点查、鉴定、过数、登记,这工作在故宫博物院历史上曾进行过四次,分别是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清官古物的清理,1948年南迁古物回到南京,以及1950年南迁古物回到北京后的清点,1987年还进行过一次清理。关于第五次清理,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郑欣淼先生说:“过去对待文物往往以‘艺术性’为标准来评判,许多珍贵的宫廷遗物长期被忽略,从未进行过系统点查与整理,或没有真正纳入文物账进行管理,这次我们不放过库房的任何死角,逐一进行登记。”(郑欣淼:《故宫学与故宫文物清理》,原载《文汇报》,2011年3月14日)。2010年12月,清理工作宣告结束,确定故宫博物院藏品总数为1807558件,85%以上为清官旧藏和遗存。七年的古物清理之路艰辛异常,在故宫博物院藏品清理工作总结表彰会上,有人发言,讲到动情处,不禁哽咽。
  故宫博物院内最大的古物,就是紫禁城的建筑本身。它是岁月留在人类星球上的最壮美的遗物。而紫禁城的现实命運,更与国运相牵。郑欣淼先生说:“国力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宫殿的保护状况。康、雍、乾号称盛世,紫禁城的建设亦达高峰。嘉庆以降,国力日渐衰弱,宫殿建筑多以岁修为主,清末更是内外交困,除过咸丰、光绪年间对内廷东西六宫的部分建筑进行改造,以及宁寿宫一组建筑的修缮等外,此后无大的工程,至宣统皇帝溥仪退位时,更是衰败凄凉的景象。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紫禁城的内廷殿宇,除溥仪和逊清皇室居住使用的以外,大都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倾斜坍塌。故宫博物院成立以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的维修保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修缮方面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正是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使故宫古建筑保持了较为良好的状态。”(高晶:《北京故宫:宫殿就是第一宝》,原载《往来》,2005年第9期)。1987年12月,故宫成为中国首批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自2002年至2020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故宫博物院开启了一场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整体修缮工程,用最先进的技术,捍卫这座古老的城,称“百年大修”。2006年8月,一位游客把一纸诉状提交法院,起诉故宫大修没有告知游客,一些重点景观无法参观,因而侵害了游客的权益,最终法庭驳回了原告的起诉。郑欣淼院长说:“故宫是全世界人民的财产,故宫博物院受人民所托守护这份财产,战战兢兢是职责所在。”(李宁:《岁月掠过紫禁城》,原载《北京青年周刊》,2007年第43期)
  2013年9月,“平安故宫”工程启动,这是一项函纳了故宫博物院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藏品及观众安全的整体工程。紫禁城肇建六百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先生提出:“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单院长的承诺,其实是一代代故宫人的承诺,在他们心底萌生发芽,暗自生长,一直到紫禁城即将迎来六百周年、故宫博物院即将迎来九十五周年之际,借单院长的口,说出来。
  单院长的诺言,是集体的诺言,是故宫的诺言。
  摘自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周末,我被母亲从书桌旁拉到街上。“出来活动活动,换换脑子,别老坐着。”她唠叨着。  我双手插在口袋里迫不得已跟在她身后溜达着。细雨纷飞的江南,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身上也有点儿潮湿,郁闷!  走着走着,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望着街边一间小铺不动,铺子虽小招牌却很显眼———冰糖葫芦。一串串令人垂涎欲滴的红色被整齐地放在木架上,等待着客人的光顾。  “想吃吗?”明明是自己馋得走不动的母亲问。  “随便。
童年时我最喜欢的游戏是“打卡”,就是甩开臂膀用自己的卡将对方放在地上的卡打翻。这个简单的游戏令我们乐此不疲,饭前课后,小区里学校里,经常能听到“啪啪”的打卡声。  “卡”是一种一元钱一小包的小图片卡,圆圆的、硬硬的,背面是当时流行的卡通图画,有皮卡丘,有奥特曼。打卡,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几张卡就能打一整天。当大家都聚在一起时,那才是真的热闹。记忆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小孩子在小区一块空地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学生较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理想大学、做自己喜欢的事、高薪工作、健康、家庭、出国留学、美好感情、父母安好、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谈谈它们之间的关联。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对于这
我又看见了这对母子。  因为经常在商场里巡视,我见过的插队手段可不少,有仗着年纪大倚老卖老的;有悄悄挨到队伍旁,鲇鱼一样弓着身子滑进去的;再不就是借着与熟人聊天儿趁机入列的……相比之下,这母子俩的手段更高明。  和我前几次见到的一样,儿子凭借身材瘦小的优势,如灵活的猴子般插进队伍,踮起脚不知和队伍后面的人说了什么,谈妥一般地相互点点头,儿子便拉着母亲堂而皇之地插入队伍中。母亲故作羞红了脸,手紧紧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不知勾起多少人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2018年2月19日,新华网与众多网络媒體共同发起“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互动活动。  “牵妈妈的手”引发无数人关注,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不断被刷屏。“你很忙,忙着追赶,忙着超越,忙着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切,你的付出无人知晓,你的一切她始终牵挂。”“你有多久没
入夜了,秦淮两岸的风光曼妙无比。且看那初上的华灯,点点缀在入梦的星河中,只是花花绿绿——那本不该有的颜色,那光与电的“摩登孩子”,将秦淮原有的妩媚与娉婷尽遮,只余下整个城市的急管繁弦,将夜“咿呀”唱过。  我不爱夜晚的秦淮,尽管它骨子里的那种气质深深地把我吸引:恰如王子安大笔如椽写就的“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般开朗,那透过轩窗的书卷气令人痴迷。  但这气息大概也快消失殆尽了吧。我想着,走上那桥,走过
由于爸爸妈妈长年在外奔波,我的童年时光大多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度过。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的第一任老师却不是爸爸妈妈,而是我的爷爷奶奶。当然,他们教给我的,不是音乐绘画,不是唐诗宋词,而是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所有这些,也不是一种刻意的耳提面命,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濡染。这些教育内容,都被爷爷奶奶收藏在一本叫“家风”的教科书中……以礼待人  刚到乡下第一天,爷爷就牵着我的手将小村子挨
在这落花微雨的江南与杜甫相遇,是李龟年没有想到的。  道路两旁的店铺早已没了生气,店主大都带着妻儿逃难去了,只有从那檐上正被细雨冲刷的精致雕花巾能窥见昔日的繁华。而杜甫,就立在这烟雨蒙蒙的道路尽头。他瘦得不成样子,脸上的颧骨高高突起,若不是那熟悉而深邃的目光,李龟年几乎认不出眼前的老翁便是昔日的好友杜甫。雨丝成阵,打湿了一片粉墙黛瓦,暮色四合,细细的甬道一直延伸向远方。  檐上的雨珠一滴滴坠落,溅
清朝英语教材曝光,用汉字代替英语音标  在四川成都市民尧先生收藏的一本印有“咸丰”字样的英语教材中,上面“乱码”对应着英文句子。据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专家推断,这样的英语书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属于清朝晚期。据尧先生展示的图片来看,书中画了12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是一句英语,最上面是汉语句式,中间为英语句式,最下面是注音,这些注音都是用汉字代替音标。如把“to do with my friend”音
事件回放  前不久,一张“大学生学习不刻苦是违法的”的截图被频繁转发,并引发热议。起因是有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看到了“应当刻苦学习”的字样。虽然法律专业人士出面澄清这是对法律的误读,但关于“大学生学习不刻苦”的思考并不会因此停止。  时事鲜评  从入学之初,學生获取的知识就开始被分数和名次量化,小升初、初升高的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达到“分数线”,换取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重重考核、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