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中国城市化的宏观叙事转向及其政策意蕴

来源 :云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已经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城市社会,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的重心正逐渐从城市建设转向城市治理。如何实现城市的善治,使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依托,是城市社会时代的重要议题。以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为出发点,从“解放政治”的角度探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历程,发现其经历了服务于政治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两种解放政治的城市化逻辑;从“生活政治”的角度展望城市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应重构人在城市中的主体性,关注人在城市中的生态、身体和自我认同等议题,并经由对话民主走向更好的城市治理。
其他文献
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繁荣,不仅惠及当地居民,也有助于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中国和平崛起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启动了沿边开发开放政策,沿边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与沿海地区相比,中国沿边地区的发展水平仍待提高。中国沿边开发开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中央扶持力度不及沿海,难以平衡安全与发展问题,地方政府主动性需要提高等问题。因此建议在中国发展战略的大棋盘里部署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在沿边省区进一步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战略,优化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深化供给侧结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中国尚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仅实现“半城镇化”,未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对照“以人为核心”的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出发,基于新型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基本逻辑,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就业、土地、资金”等核心问题,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政策方案,可以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多重障碍,系统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首要任务的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的可携带投资方案破解农
革命精神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真理力量,它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范式是一种具有理论反思和批判精神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革命精神的内在机理,可以反映革命精神的运行规律。以“家—社会—国家”的文化范式研究革命精神,可以较为直观地把握革命精神的文化现象,推动革命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家—社会—国家”文化范式具有三种可能性:“家”呈现革命精神的微观特征、“社会”映射革命精神的文化条件、“国家”汇聚革命精神的整体意志。在实践层面,“家—社会—国家”文化范式具有主体要求、互动要求、制度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科学教学模式的基础阶段。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非常普遍。在游戏教学法的实践中,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使幼儿自由探究,提高综合能力。音乐游戏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实现教学的趣味性,能有效地加强幼儿对知识的认知以及发展幼儿的智力思维,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幼儿教师而言也是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民族实体结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往往被限定在文化民族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的狭窄范畴。从秩序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秉持先进理念的政治主体与社会大众上下互动,共同建构政治社会秩序与集体认同的过程,理性化的秩序结构和共善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建设的两个任务目标。正是基于秩序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既关系到优化提升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相关国家制度设计,也关系到有效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