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历史教学沿袭了旧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脚步,没有参与课堂的机会。为此,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加强学生创新式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转变思维定势,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也焕发的新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课堂教学模式都在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都在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从而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式思维;运用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抛弃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初中历史教师应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教学中创新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现创新中,提高对历史教学的兴趣。
一、创新式思维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为重点,只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本外的知识很少涉及,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以知识记忆为重点,重点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忽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辨别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更无法培养创新意识。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应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大众创新的观念,学校和教师应当改变陈旧的历史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2)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知识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课堂中,运用创新式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创新式思维还能够提升大脑的协调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式思维策略
(1)质疑设问,启迪创新思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在设问时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中,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中国可以打败英国侵略者,鸦片战争能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想方设法去解答这些疑问。
(2)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
只有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李鸿章时,传统观点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卖国贼,参与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此,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李鸿章,难道中国就能不签订这些条约吗?结论当然不是,中国的这一段屈辱历史并不会因为有无李鸿章而改变,是由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决定的。而有些不同的歷史现象看似差异很大甚至于南辕北辙,但却有同样的理由和目的。克伦威尔的独裁和雅各宾派的民主都是具有巩固统治的共同目的。
(3)培养学生课堂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历史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营造问题式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培养学生课堂大胆质疑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现于敢于提出问题,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例如:在讲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活动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个问题:“如果太平天国不是定都天京,而是继续北上攻打清政府,是不是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对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立即就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们去思考讨论。学生们在热烈讨论后得出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下节课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寻找问题的兴趣。
(4)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讲解的过程中充满人文情怀,从而使学生坚持以人为核心,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与所处时代。这样的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由于教师转变了教学思想,改进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因而有效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贯穿故事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因为教材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衔接性不够强,以此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历史学习内容,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的方式来创新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历史教学铭记于心。
参考文献
[1]曹文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37):112-115.
[2]万俊田.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5(01):123-125.
[3]李智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7(18):124-126.
[4]沈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追求[J].历史教学问题,2015(35):145-14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式思维;运用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抛弃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初中历史教师应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教学中创新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现创新中,提高对历史教学的兴趣。
一、创新式思维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为重点,只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本外的知识很少涉及,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以知识记忆为重点,重点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忽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辨别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更无法培养创新意识。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应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大众创新的观念,学校和教师应当改变陈旧的历史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2)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知识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课堂中,运用创新式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创新式思维还能够提升大脑的协调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式思维策略
(1)质疑设问,启迪创新思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在设问时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中,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中国可以打败英国侵略者,鸦片战争能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想方设法去解答这些疑问。
(2)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
只有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李鸿章时,传统观点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卖国贼,参与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此,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李鸿章,难道中国就能不签订这些条约吗?结论当然不是,中国的这一段屈辱历史并不会因为有无李鸿章而改变,是由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决定的。而有些不同的歷史现象看似差异很大甚至于南辕北辙,但却有同样的理由和目的。克伦威尔的独裁和雅各宾派的民主都是具有巩固统治的共同目的。
(3)培养学生课堂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历史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营造问题式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培养学生课堂大胆质疑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现于敢于提出问题,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例如:在讲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活动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个问题:“如果太平天国不是定都天京,而是继续北上攻打清政府,是不是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对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立即就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们去思考讨论。学生们在热烈讨论后得出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下节课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寻找问题的兴趣。
(4)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讲解的过程中充满人文情怀,从而使学生坚持以人为核心,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与所处时代。这样的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由于教师转变了教学思想,改进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因而有效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贯穿故事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因为教材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衔接性不够强,以此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历史学习内容,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的方式来创新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历史教学铭记于心。
参考文献
[1]曹文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37):112-115.
[2]万俊田.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5(01):123-125.
[3]李智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7(18):124-126.
[4]沈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追求[J].历史教学问题,2015(3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