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塞作品中的欲望主题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近代杰出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在出现时就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现实主义或者是自然主义的代表。可以说,德莱塞创作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他自身的一个缩影。由于作者本身出身贫穷,随着他的成长,他越来越对社会有着深入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的欲望。我们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作者欲望观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西奥多·德莱塞 欲望迷失 文学分析
  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说明,德莱塞的文学作品已经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甚至有的评论家评论其作品时,把其说成是美国文学的先锋作家。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德莱塞的作品充斥着欲望主题,这也充分说明了其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现代以及悲剧性的内涵。
  一 欲望主题的表现
  1 对上流社会的仰望
  德莱塞作品《美国悲剧》中所描述的欲望主体主要是克莱德。在小说中,克莱德是一个对于上流社会生活非常向往的人。但是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跨越那道屏障,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只要能够给他一点点希望,他都会不顾一切地争取进入到上流社会。也正因为社会给予他的一点点幻想,才导致最后以悲惨的结局收尾。在小说中,克莱德有一个非常有钱又有社会地位的叔叔,而且这个叔叔表示可以帮助他实现他的梦想。这样的一点点希望,让他这样一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看到了通向上层社会的曙光,不断地进行着幻想,并且在幻想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欲望。比如,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克莱德十分抵触当时跟着自己的父母在大街上进行传教的活动。而且在教堂里进行祈祷时,他会对周边的人进行观察,然后发现这些人的穿着与自己不一样,他非常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穿上华丽的服饰,过着享受的生活。他从内心中希望不要再和父母一起在街头传教以及卖唱,他不希望再被上流社会的人嘲笑。克莱德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对这些人出现了憎恨的想法,同时又渴望能够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克莱德的心中不断地延伸,也为他在之后的欲望的产生埋下了种子。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克莱德能够与这些上流社会中的人进行接触,是在他到旅馆中做服务生开始。在这个旅馆中,他能够与更多比他社会地位高的人接触,同时也因为在这个旅馆中工作比他之前所从事的工作待遇更多。由于环境的改变,他看到了一线能够给他带来更多物质享受的希望,这个希望也变成了克莱德所有的生活动力。虽然克莱德的本性还是来自一个宗教家庭所具有的善良,但是随着他的欲望的不断增长,他的这种善良品质很快就被上流社会所侵蚀。这时克莱德开始变得花开酒地,更加地渴望享受。但是在一次意外后,他失去了这份工作,让他心目中本来已经出现的一点点希望暂时破灭了。在他失去工作之后,他不得不投奔他的叔叔,也正是在叔叔的帮助之下,他没有被追究责任,而且还获得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这样的一个转机,让他身边的人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最底层的生活,开始逐渐地进入到了上流社会当中。在之后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克莱德认识了上流社会的一个小姐桑德拉,在她的帮助下,克莱德开始与上流社会中的人进行交际。
  2 无所适从的选择
  克莱德对于欲望并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追随之前像他一样的但是比他更快一步的人的脚步在进行选择。他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金钱与地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女人丽达。但是当他看到别人身边都有一个女郎陪伴时,他开始怀念与丽达在一起时的甜蜜。他意识到不应该与丽达分手。其实他与丽达分手的原因是因为其伯母的一封信,他认为丽达根本不值一提,伯母说得非常对。这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他对欲望客体的选择,完全没有自主意识,只是根据比他更好的人的意见而盲目地遵从。可以说,克莱德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做过自己,他甚至连自己在想什么都还没有弄清楚。总结一下他的人生,就是不断地在决定然后后悔中度过。这让他的整个人生表现得无所适从,而且整个小说中克莱德软弱无能的性格从来没有改变过。克莱德是一个非常虚荣的人,也正是由于他的虚荣才促使他不愿意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生活,这也是导致他最终失去身家性命的主要原因。克莱德在生活中少了自己的思想以及坚实的信念,而这两个他最缺少的正是能够实现通过机遇而晋升的有效方法。此外,克莱德自己也对自己的品性有过怀疑。比如:在小说中,当他进入到叔叔的工厂进行工作时,当得知每天都要与许多的女人在一起工作时,他就感觉到非常的心神不宁。虽然在工厂里他喜欢上了一个叫罗伯达的姑娘,但是由于上流社会对他的不断刺激,让他对于罗伯达的爱动摇了。他开始对罗伯达说谎。他的所有的决定都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去做,甚至当他想要利用谋杀罗伯达而让自己进入到上流社会的决定,也是在看到一个关于谋杀案的新闻时才决定这样去做。从这些方面上来分析,克莱德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与同情心,但是由于他的性格以及当时社会的影响,导致了他的悲剧的发生。他在整个社会中生存的表现,只是追随他人并无力进行控制的一种表现。他的这种软弱的性格以及无所适从的选择方式,都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这种性格也正好与欲望理论相对应,勒内曾经在欲望理论中提出,欲望主体本身并不会产生欲望,而且产生欲望的原因是由于其它个体的介入产生的影响,而让欲望主体产生欲望。这个欲望理论在克莱德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 欲望主题的刻画
  1 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人物
  德莱塞在进行欲望主题的人物形象刻画时,通常都会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他的《欲望三部曲》中,描述了柯柏乌的整个人生经历,以这个人为一个代表,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资产阶段的形象。在柯柏乌的价值观念当中,只有损人利己,从他的整个人生来观察就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史。在柯柏乌的人生感悟中,总结出来的发展理念就是大鱼吃小鱼的一个社会本质。这也造就了他对金钱的崇拜与目标。他在费城不断地以犯罪的手段来进行敛财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赚取到更多金钱的欲望。除了金钱的欲望,柯柏乌还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中,身边有无数的女性被他玩弄,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美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在柯柏乌的眼中,妻子只不过是用来为他生孩子的一个工具,在他的心目中,婚姻只不过是为了能够满足他对性的欲望的一个发泄。他甚至把婚姻和恋爱当作是一场买卖。在柯柏乌与爱玲相处的过程中,他只是一直在利用着爱玲来达到自己想要实现的各种欲望。在金钱万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柯柏乌四处玩弄女性来满足自己的兽欲,甚至连自己朋友的妻女他都不放过。从作者对柯柏乌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中,直接地反映出了当时美国社会那种极度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这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欲望的社会。   2 以动物进行比喻反映生活
  在德莱塞的许多作品中,都会采用动物比喻的形式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的生活状态,是一个欲望膨胀,弱肉强食的社会形态。在《欲望三部曲》中,作者描述了当时因为经济危机的到来,柯柏乌不择手段地要挟市政局长斯坦纳给他提供帮助。在这个情节中,德莱塞把两者之间对望的眼神比喻成为了蛇与鸟的对望。从中也表达出了柯柏乌这个人极度的阴险就像是蛇一样的恶毒。另一种描写是柯柏乌与马特勒的相处过程中,当马特勒意识到受到了柯柏乌欺骗时,把柯柏乌比喻成了一只狼,从中也表达出柯柏乌是一个像狼一样贪婪,而且为了能够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不择手段的人。在小说中还重点描述了芝加哥的资产者为了能够自救,只好把柯柏乌当作炮灰。在柯柏乌得知之后,作者把他比喻成了像一只狮子,把那些要牺牲柯柏乌的资产阶段比喻成了饿狼。从这个章节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美国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无情的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还有就是作者把那些美国的政客比喻成为了老鼠,直接反映出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嘴脸,无比的阴险狡诈,在当时那个欲望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为了欲望拼命。
  3 以对比的手法刻画资产阶级的人性
  德莱塞作品中有许多的欲望主题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刻画的。在《欲望三部曲》作品中,柯柏乌要与丽莲结婚,但是丽莲对于两个人的年龄差距非常在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柯柏乌一直表现出人一定要为自己着想,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但是柯柏乌本身就是在为自己打算。这也表达出了柯柏乌那种自私的人性。此外,在另一个人物苏尔白的人性刻画时,当其知道了自己的妻子与柯柏乌有奸情时,竟然向柯柏乌提出了经济赔偿的要求。而且在整个事件的发展中,作者通过对比苏尔白前后的态度,反映出了苏尔白的性格就是一个外强中干、不知廉耻的弱者。当经济危机到来之时,市政局长显得非常焦虑,表现出一副坐以待毙的态度。但是柯柏乌却在这个时候四处游走,想方设法地到处弄钱。从这两者的对比反映出了柯柏乌的那种天生强盗的本质。在德莱塞的作品中,类似这样的对比手法非常多。而且通过作者的对比,表达出了当时美国社会政局中的虚伪,同时也刻画出了资产阶级的贪婪的欲望嘴脸。
  三 欲望主题的思考
  德莱塞的另一部文学作品《嘉莉妹妹》中,讲述的是十八岁的嘉莉为了能够谋求更好的发展,以及对大都市生活的向往,投奔了远在芝加哥的姐姐。小说从嘉莉坐上去往芝加哥的火车时就开始描述了嘉莉的欲望。她看到了别人身上所穿戴的服饰与自己的相比是如此的华丽。当她到了姐姐家中时,姐姐怕被嘉莉所拖累,要求嘉莉每周都要交付四美元来作为在她这里生活的费用。嘉莉在城市的生活并不如意,但是为了能够留在芝加哥生活,只好做起了别人的情妇。从而可以反映出嘉莉为了欲望的满足,完全可以不顾传统的伦理道德。在芝加哥这个大都市中,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断地出卖着自己的学识,也有的人不断地出卖着自己的灵魂,像嘉莉这样的人只能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出卖自己的身体。在文章结尾处,虽然嘉莉成为了当时非常红的百老汇明星,虽然她自身的欲望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但是最终她还是感受到了无比的孤单与凄凉。这也许正是德莱塞最想要表达的一种观念,欲望、物质的满足,是无法带给自身精神世界满足的。
  四 结语
  德莱塞的作品中的欲望主题来源于他对底层生活的经历以及观察,这种欲望主题也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其欲望主题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其作品中各个人物欲望的驱动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德莱塞的作品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 程兰芹:《浅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特色》,《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25期。
  [2] 高玉芬:《永不满足的性格探索——析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艺术形象》,《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 Dreiser-Mencken Letters vol.Ⅱ: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odore Dreiser& H.L.Mencken 1907-1945.1945.
  [4] 卢春华:《美国20世纪文坛之魂——德莱塞》,《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5] 蒋道超:《颠覆阿尔杰美国神话 印证维布伦挥霍消费——解读〈美国悲剧〉中的文化符号》,《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尹洪燕,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杨坤,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好的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掘学生们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结合教材,完美诠释教材内涵,让学生们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感悟。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
白银、琥珀等许多东西由于质地而美好,放在什么地方都美好。  有时候,一些美好的东西并没有美好的质地,它们平平常常,只因为它被放在了美好的位置上。  这个位置是人所给予的,让放上去的事物光彩夺目。有时候,人觉得被愚弄,被欺骗,并为此伤心苦痛,是发现放在美好位置的东西并不美好。  位置在哪里?人把有关美好的信息储存在某一区域,它是美好和被认为是美好的信息居所。以爱情为例,你结识一个漂亮的姑娘,将把她的
南派三叔所著的《盗墓笔记》,无论其受欢迎的程度还是作品的精彩程度都可说是盗墓文学里的一朵奇葩。这部小说引得读者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属它程度极高的逼
红婷、青婷,一对双胞胎姐妹,害羞的时候会向同一个方向侧着脑袋。  青婷是妹妹,喜欢羞赧地吐出舌头。别人问她好不好的时候,她吐舌头的意思是“好的,没问题”;老师向她要作业本的时候,她也会吐舌头,意思是“老师可不可以再等等呀?我还没有做完呢”;爷爷让她做家务,她吐舌头却是告诉爷爷,人家还想再玩一会儿呢。  姐姐红婷也不爱说话,有陌生人来,姐姐会躲在妹妹的背后,拉着妹妹的衣服,然后偷偷地抬头看着陌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