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不同形态病灶的临床特征及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t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ISSI)不同形态病灶的临床特征,以及与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

方法

选择86例ISSI患者,均为大脑中动脉(MCA)穿支的供血区域急性孤立性梗死,将患者按病灶形态分为线形组(30例)和圆形组(56例)。分析比较线形组和圆形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END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生早期END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线形组和圆形组病灶直径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病灶同侧MCA狭窄、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ECAS)、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EN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1±3.0)mm比(11.8±3.6)mm、30.0%(9/30)比12.5%(7/56)、63.3%(19/30)比82.1% (46/56)、50.0%(15/30)比19.6%(11/56)、23.3% (7/30)比46.4% (26/56)、46.7% (14/30)比19.6% (11/56)、26.7%(8/30)比12.5%(7/56)、43.3%(13/30)比21.4%(12/56)、40.0%(12/30)比16.1%(9/56),P<0.05或<0.01]。与非END患者比较,END患者以女性多[42.9%(9/21)比27.7%(18/65)],多为线形病灶[52.4%(11/21)比29.2%(19/65)],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3.9±1.5)分比(3.0±1.2)分],冠心病、病灶同侧MCA狭窄以及ICAS的发生率高[14.3%(3/21)比6.2%(4/65)、47.6%(10/21)比23.1%(15/65)、42.9%(9/21)比24.6%(1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线形病灶和女性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 1.165~ 5.481 ,OR =2.536,P=0.022; 95% CI 1.298~ 5.441 ,OR =2.767,P =0.009)。

结论

线形病灶的ISSI患者其病情不稳定,可帮助筛选易发END的高危ISSI患者。

其他文献
1例68岁女性患者在右眼小梁切除+羊膜覆盖术后第2天因出现咳嗽、流涕而自行服用复方氨酚烷胺1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250 mg,盐酸金刚烷胺100 mg,人工牛黄10 mg,咖啡因15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服药后约30 min,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尿失禁,上肢及小腿瘙痒,面色苍白,血压80/44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90次/min。立即给予抗过敏、扩
目的探讨Krǜppel样因子4(KLF4)对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KLF4在70例胰腺癌和10例胰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构建针对KLF4的小发卡RNA(shKLF4)和阴性对照shRNA,分别转染胰腺癌PANC1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E-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极度浅前房的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极度浅前房白内障5例(5眼)的临床资料。患眼滤过泡扁平或呈囊状,虹膜前后粘连,前房消失,晶状体完全白色浑浊,眼压高。均行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穿刺放液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及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5例术中均顺利形成前房。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或手动,术
1例61岁男性患者因高血压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d)和厄贝沙坦(150 mg/d),因疗效不佳将厄贝沙坦改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含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1次/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原剂量继续服用。首次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后约8 h,患者左上肢皮肤出现红斑、局部水疱伴皮肤温度升高、疼痛。次日患者周身皮肤充血、水肿,可见弥漫性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及水疱疹,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