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to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的新意义已经真正在实施“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包括: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教会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和生活;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领悟文本和人生。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懂得学,成为会读书的人,而不是所谓的扛书人。“教,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在语文这门永远也读不完的学科里学会自主,找到自我。
  关键词:教 不教 独立 自主 启发 形神兼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日渐明显,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也必须向多样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转变。目前已有许多教学前辈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主见,有特色的教育专家。但大多教师仍停留在改革的表面,并未深入实质。。
  作为容量大,范围广的语文,课堂形式还是一种“形”;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好的形式,内容就难以阐明,也就不可能深入语文的实质,难以取其“神”。语文课堂就像一篇优美经典的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形,就是教;神,就是不教。教,是为了不教。而达到“不教”的境界,就已经超出课堂教学的范围了。能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这不就可以不教了吗?把课堂的教和生活中的不教结合,就构成了完整的“教,是为了不教”。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适应素质教育的大潮流,更有义务去探索语文教学的实质。实现语文教学的形神兼备,让学生真正自主起来。对于这个课题,我多次进行课堂实验和课后检测,经过整理和总结,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必须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新课改背景下,怎样理解“教”与“不教”?
  问题二:“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是什么?
  问题三:“教,是为了不教”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问题四: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首先,我们得从新的角度理解“教”与“不教”。
  教,教育,指导。
  传统的教育,是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学习之后肯定有些作用,因为毕竟占有了些原本没有的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只适合初学者,因为他们一片空白。而到了高中,再继续这种方式不思改进,不用现代教育方式去教育学生,他们很快就失去学习的能力。坐在语文课堂上,只有接受。这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讲得“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充其量只是个占有的过程。只会占有,而没有辨别、挑选的能力,是不能成为会读书的人的。所以现代教育告诉我们,教育除了让学生学会占有知识,还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辨别与挑选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
  不教,不是无为,不是在课堂上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和人格的培养。教,是形,是在学生什么都不会,什么知识储备都没有的时候教他占有的过程;也是在他已经有所占有之后一边让他继续占有,一边懂得辨别和挑选的过程。不教,是神,是形已固后,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懂得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的熏陶过程,是比教更长的过程,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过程。
  其次,我们得掌握“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新的教学理念下,解读文本不再局限于把教师的解在课堂教学上展现出来,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要还给学生错的权利,不要因为怕他们解读错就不敢让他们解读。
  第二,教会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和生活。这是学习自主的表现,也是学习伸向生活的表现。一个学生光有记忆力和理解力是不够的,学到一定的境界,学生应该有很强的归纳能力。有了归纳概括能力,我们可以把内容相似、方向一致的书本挑出来,集中读一两本;把思想理论分条归类,整体把握;把方法智慧整理,选择性地实践。有了这种能力,学生不仅能独立解读文本,也能很好的解读生活。
  第三,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领悟文本和人生。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一个会读书、有人格魅力的人,就要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领悟文本和人生。这就必须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我们展现教师如何创造性思维,对文本和人生有怎样独特的解读。
  再次,没有作用和意义的事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教,是为了不教”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其实作用和意义在前面已经有所涉及。 “教,是为了不教”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有兴趣,这就把学习的目的转到实质上。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高考,为了维持生计,而“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变成爱学习才去学习,变成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才去学习。
  最后,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实现 “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途径就是锲而不舍。这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是教学。学生不自主,不会自己学习也不是一两的事,要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一定得坚持自己的教学立场。不能因为一两个月看不到起色,看到一些学生不不自觉,看到一些学生沉沦,就怀疑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方式,甚至放弃。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由全人类谛造的,而不是一个人,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让更多的学生从“教”变成“不教”。
  总之,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为了改革,为了全人类,我们必须尝试各种现代教育方式,应用各种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教,是为了不教”也只是让新课改下的高中学生能自主学习语文的一种理论,只是让我们坚持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学习的一个契点。其真正的目的是让教育走向更成熟的路,更理想的路。
  [参考文献]
  [1] 创新 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陈夙 文献来自: 创造 2005年 第10期
  [2] 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謝福成 文献来自: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第02期
  [3]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
  孙绍振 文献来自: 书屋 2005年 第09期
  [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刘秀美 文献来自: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5年 第03期
  [5] 鲁迅 《拿来主义》
  [6] 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深化改革——谈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
  钟雨 文献来自: 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 第02期
  [7] 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
  丁青敏 文献来自: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 第02期
其他文献
【內容摘要】智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这个问题为中心,论述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引导中度智障孩子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初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系列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中度智障 自理能力 自理意识  现今智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是特殊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走好智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这一课呢?本文结合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
笔者认为从大档案的视角下管理和建设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才能更充分地挖掘高校档案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提出了在大档案的管理下实现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几点策略.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最根本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对教材作适当处理,调整部分缺乏吸引力的内容。毕竟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按照自己的计划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从内容的要求、技术操作的要求、语言的要求等作了大胆的调整。不拘泥于教材,立足学生的需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一、改编教材,贴近生活  1、内容的实际化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由于编写时候的背景
期刊
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的聋生,终究要走向社会,面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不懂手语或懂少数手语的正常人,要与他们进行熟练而正常的交流,主要靠书面语言。因此培养聋生的习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聋生从写完整的句子,到能迅速写一段通顺的话,再到熟练的布局谋篇,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呢?以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重点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激发习作兴趣 
期刊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在任何的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管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或技能,如果对其有兴趣则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偏科的现象,就是因此而形成的。对感兴趣的学科学得特别好,而且会超额完成任务。对其不感兴趣的学科则较为头痛,很难独立完作业,学得特别吃力。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如何培养学生的
期刊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颁布的《幼儿工作规程》,明确地把培养幼儿自信心作为重要目标,我园以和谐教育课程为途径,开展了“我能行”的主题教育意在通过教育引导幼儿在观念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以达到增加幼儿自信心的目标,为此我针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