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厨行用以纪念自己的节日者是灶王。而在一年中取灶王——又称灶君的诞辰日为节日,该组织名曰“灶君会”。农历八月初三,关于灶君之说,有历史记载者可见唐·段成式之《酉阳杂俎》“诺奉记上”,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当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白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这就是中国民俗中腊月二十三辞灶之出处吧!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王升天之日,民间以祭之;而八月初三是灶君诞辰日,故定为厨师的节日。
厨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已经存在有2000多年了,厨师的始祖有伊尹、易牙、彭祖等之说。这些人或有烹饪理论流传后世,或有高超烹饪技术载入史册,在中国烹饪的古代开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如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名厨易牙,且不管他的为人处事,仅就其高超厨艺,也为后世所称道。如《临淄县志》(原齐国故都之地),在“人物志”中列入“术艺栏”的首位,书载:“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对他技艺的评价,虽只有两句话,前句是对他烹饪技艺的总的结论;第二句是对其技艺的具体例证;渑子、淄河两河之水,经过品尝可以区别开来,其品“ 味”之敏可谓无以复加,这就是厨者始祖。
灶君会,这厨师的节日,在明、清之际已经盛行,直到民国30年代“七·七”事变以前都有活动。这天当地厨师停业,集中在祠堂,交流技艺,总结经验,收授门徒。有时还要唱大戏,成为厨师行业聚会之日。据山东青州府,清咸丰年间的记载:“昨年厨子立皂(灶)君会,言及全猪全羊之事,乃吾行中别所无,即我顾氏与众厨师……予就抄清而藏之。”这是一位厨师在灶君节,将“全猪”“全羊”席贡献出来的记录,此“本”可称为是珍本了,而从中可知当时之灶君会是相当隆重的。过去山东曲阜每年于八月初三举办,多由孔府出资,大搞庆祝活动,在城北的“灶君祠”,孔府内厨、外厨全部参加,老师傅在上,中年厨师列两旁,学厨5年的徒弟磕头跪拜老师,是为出徒、拜师。这种聚会还有老师傅讲述或者传授技艺,也有聚餐及唱大戏等活动。在灶君节是厨师们的开心之日,感到自己的存在。清代在济南、青州、曲阜、泰安等地都有“灶君会”组织。
厨师,辛苦了自己,带给了人们精美的食物,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也应当有自己的节日。中国一年中各种节连绵不断,而“民以食为天”,也该考虑建立中国厨师节的时候了。从“灶君会”到“厨师节”这一脉相承的事,当然也是我们烹饪界及厨师们企盼已久的事了。
厨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已经存在有2000多年了,厨师的始祖有伊尹、易牙、彭祖等之说。这些人或有烹饪理论流传后世,或有高超烹饪技术载入史册,在中国烹饪的古代开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如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名厨易牙,且不管他的为人处事,仅就其高超厨艺,也为后世所称道。如《临淄县志》(原齐国故都之地),在“人物志”中列入“术艺栏”的首位,书载:“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对他技艺的评价,虽只有两句话,前句是对他烹饪技艺的总的结论;第二句是对其技艺的具体例证;渑子、淄河两河之水,经过品尝可以区别开来,其品“ 味”之敏可谓无以复加,这就是厨者始祖。
灶君会,这厨师的节日,在明、清之际已经盛行,直到民国30年代“七·七”事变以前都有活动。这天当地厨师停业,集中在祠堂,交流技艺,总结经验,收授门徒。有时还要唱大戏,成为厨师行业聚会之日。据山东青州府,清咸丰年间的记载:“昨年厨子立皂(灶)君会,言及全猪全羊之事,乃吾行中别所无,即我顾氏与众厨师……予就抄清而藏之。”这是一位厨师在灶君节,将“全猪”“全羊”席贡献出来的记录,此“本”可称为是珍本了,而从中可知当时之灶君会是相当隆重的。过去山东曲阜每年于八月初三举办,多由孔府出资,大搞庆祝活动,在城北的“灶君祠”,孔府内厨、外厨全部参加,老师傅在上,中年厨师列两旁,学厨5年的徒弟磕头跪拜老师,是为出徒、拜师。这种聚会还有老师傅讲述或者传授技艺,也有聚餐及唱大戏等活动。在灶君节是厨师们的开心之日,感到自己的存在。清代在济南、青州、曲阜、泰安等地都有“灶君会”组织。
厨师,辛苦了自己,带给了人们精美的食物,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也应当有自己的节日。中国一年中各种节连绵不断,而“民以食为天”,也该考虑建立中国厨师节的时候了。从“灶君会”到“厨师节”这一脉相承的事,当然也是我们烹饪界及厨师们企盼已久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