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师与学生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本文探讨了如何正确地使用新教材,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切实转变观念,用实际行动来做课改的促进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 组织 参与 合作
新一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尝试、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我市采用的是鲁教版教材,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对新教材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由于新的知识更容易形成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所以自主学习宜安排在课前进行,形成先学后教的学习机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学生能够自行掌握,无需老师讲解,改“温故而知新”为“知新而温故”,从而增大了学习密度,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探究学习比自主学习层次更深,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更强,因此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探究教案逐步展开。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小组、团队互助获取知识、增长才智的学习方式,是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补充,可以防止学生因过于强化个人的自主性而浪费有限的学习时间。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在探究学习中伴随合作学习,将使探究活动变得轻松、深入。教师要为合作学习搭建平台,如开学初,可根据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按照座位就近的原则,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制订小组评价细则,为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做好准备。
二、新教材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是组织者,而不是至高无上的领导者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教学设计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研究。如在《苯》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C6H6可能有什么样的排列方式,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让大家相互讨论,通过做实验明辨是非。让每组学生选出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老师不必“夸夸其谈”满堂灌,只需要教师宏观调控即可,这时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2)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是合作者,而不是唯我独尊者
新课改下教师应从独奏者演变成伴奏者。新课改下学校教育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师生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师生共同对某一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去伪存真,求同存异。要发展师生间的合作、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用大家的智慧合力去完成教学。如:我校现在已开展开学前的集体备课、某一实验的多样化设计、某一专题的复习如何开展等。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洽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进步。
(3)新课标下教师应是参与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教师毕竟是社会一员,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教师是不熟悉的,现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与现实中的教师相距甚远,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知识。
三、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的作用
新教材突出实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探究化学知识正确与否的桥梁,书后大量的探究实验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空间,在实验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Na2O2和H2O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色,就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红色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OH-使酚酞变红。
红色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能没有OH-,也可能没有酚酞了。
假设是没有OH-了,如何证明?学生:另取NaOH溶液滴入,应变红。
假设是没有酚酞了,如何验证?学生:另取酚酞进行实验。
如果两次实验后溶液还不变红,那么原因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对问题的感觉也更真实、更强烈,这样的化学也更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也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学习体验。
化学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和学生的行为特点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学生思维出现迷茫,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时,教师应给予启发和引导,当同学之间发生意见分歧和争论时,要先肯定他们的意见,组织他们交流讨论,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和通力合作的精神。
(二)要在化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民主、自由、向上,使学生人性能得到张扬,个性能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助手,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情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宰,允许学生失败,只有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三)适当地运用化学史教育并鼓励学生。拉瓦锡依据实验事实和理论思维推翻统治化学百余年的燃素说所体现的怀疑和创新;居里夫人从数吨的沥青铀矿中提取几毫克镭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不畏艰苦,不懈追求的精神;侯德榜放弃国外优越条件而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等,这些与科学发现中活生生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的化学史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有更强说服力。
要让学生不仅知道化学知识“是什么”(What),还应理解“为什么”(Why),如何用于解决(How to do)个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开展STS教育。新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跑道,在这条道路上,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心灵交汇,彼此沟通,平等交流,让我们在新课改形势下深入新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共同前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化学课程标准[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旭远. 新课程、新理念[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邢入德《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 组织 参与 合作
新一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尝试、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我市采用的是鲁教版教材,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对新教材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由于新的知识更容易形成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所以自主学习宜安排在课前进行,形成先学后教的学习机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学生能够自行掌握,无需老师讲解,改“温故而知新”为“知新而温故”,从而增大了学习密度,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探究学习比自主学习层次更深,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更强,因此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探究教案逐步展开。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小组、团队互助获取知识、增长才智的学习方式,是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补充,可以防止学生因过于强化个人的自主性而浪费有限的学习时间。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在探究学习中伴随合作学习,将使探究活动变得轻松、深入。教师要为合作学习搭建平台,如开学初,可根据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按照座位就近的原则,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制订小组评价细则,为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做好准备。
二、新教材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是组织者,而不是至高无上的领导者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教学设计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研究。如在《苯》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C6H6可能有什么样的排列方式,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让大家相互讨论,通过做实验明辨是非。让每组学生选出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老师不必“夸夸其谈”满堂灌,只需要教师宏观调控即可,这时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2)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是合作者,而不是唯我独尊者
新课改下教师应从独奏者演变成伴奏者。新课改下学校教育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师生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师生共同对某一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去伪存真,求同存异。要发展师生间的合作、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用大家的智慧合力去完成教学。如:我校现在已开展开学前的集体备课、某一实验的多样化设计、某一专题的复习如何开展等。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洽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进步。
(3)新课标下教师应是参与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教师毕竟是社会一员,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教师是不熟悉的,现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与现实中的教师相距甚远,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知识。
三、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的作用
新教材突出实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探究化学知识正确与否的桥梁,书后大量的探究实验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空间,在实验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Na2O2和H2O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色,就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红色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OH-使酚酞变红。
红色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能没有OH-,也可能没有酚酞了。
假设是没有OH-了,如何证明?学生:另取NaOH溶液滴入,应变红。
假设是没有酚酞了,如何验证?学生:另取酚酞进行实验。
如果两次实验后溶液还不变红,那么原因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对问题的感觉也更真实、更强烈,这样的化学也更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也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学习体验。
化学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和学生的行为特点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学生思维出现迷茫,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时,教师应给予启发和引导,当同学之间发生意见分歧和争论时,要先肯定他们的意见,组织他们交流讨论,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和通力合作的精神。
(二)要在化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民主、自由、向上,使学生人性能得到张扬,个性能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助手,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情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宰,允许学生失败,只有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三)适当地运用化学史教育并鼓励学生。拉瓦锡依据实验事实和理论思维推翻统治化学百余年的燃素说所体现的怀疑和创新;居里夫人从数吨的沥青铀矿中提取几毫克镭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不畏艰苦,不懈追求的精神;侯德榜放弃国外优越条件而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等,这些与科学发现中活生生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的化学史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有更强说服力。
要让学生不仅知道化学知识“是什么”(What),还应理解“为什么”(Why),如何用于解决(How to do)个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开展STS教育。新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跑道,在这条道路上,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心灵交汇,彼此沟通,平等交流,让我们在新课改形势下深入新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共同前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化学课程标准[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旭远. 新课程、新理念[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邢入德《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