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是大人物!果断搭档之!
这学期的第一堂法语课上,我注意到一个中年人。他头发花白,身形笔挺,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一角。在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里,他很是扎眼。我确信他不是老师,那么,他是谁?
大家的一轮自我介绍后,我知道他叫若泽,来自葡萄牙,2010年7月申请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能在开学前夕成功申请入学,我知道此人一定不简单。根据他的年纪和样貌,我猜他应该是某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Sciences Po常会接收企业经理来校进修。
我上的法语语言课是母语非法语的学生的必修课。第一节课的任务之一是确定两人一组的exposé(报告)的题目和顺序。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主题,大家自由组队选择。我对这个中年人很有兴趣,决定跟他一组,就等着他先选题目。他终于举手了,选“马赛:欧洲文化之都”。很好,寒假我刚去过马赛,我赶紧举手。
下课后,作为搭档,我和他交换了联系方式。他给我留下潇洒的签名和邮箱,[email protected],并告诉我:jscps是他名字首字母的缩写,1957是出生年份。
像被电击了一样,我突然想起有同学说过:有位刚去职的“大人物”在学校读书,和他同班的许多人都不认识他。这位中年人不会就是那个“大人物”吧?回家后我打开维基百科,还真搜到了他的页面。核对签名,一样;出生年份,1957年;全名若泽·苏格拉底·卡瓦略·平托·德·苏萨(José Sócrates Carvalho Pinto de Sousa)。就是他!2005~2011年就任葡萄牙总理的苏格拉底。“Bon Dieu(好神啊)!”我不禁感叹。
这是我入读Sciences Po国际安全硕士的第6个月,已见过不少政界领袖。法国政要访问学校的频率很高,半年间还有巴西前总统卢拉、英国副首相克莱格造访学校,连急于获得西方国家支持的利比亚和叙利亚反对派领导人都来这里混脸熟。
此外,学校的不少教师都有从政经历,他们的经历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我在第一学期所选课程中,有两位老师是前政府高官。一位是国际事务学院的院长,颇具传奇色彩的加桑·萨拉梅(Ghassan Salamé)。2000~2003年,他出任黎巴嫩拉菲克·哈里里内阁文化部长。2005年哈里里遇刺身亡,感到威胁的萨拉梅,拒绝了新内阁的邀请后,离开山雨欲来的黎巴嫩政坛来到法国潜心学术。另一位是德·拉·萨布利埃尔(Jean-Marc de la Sablière),前法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与高高在上给几百人上大课的萨拉梅院长不同,德·拉·萨布利埃尔先生的课是小班,在课上他就像个慈祥的大家长一样,同学们和他都很熟。不过,现在我是跟一位前总理一起上课、做作业,如此近的距离,还是让我颇为兴奋。
有一点我很困惑:课上,大家为什么如此淡定?当了六年总理,里斯本条约就在他的任内签署通过,班上的欧洲同学和三位来自巴西的同学不可能不认识他啊?思来想去,我意识到,我也必须淡定,不能让人觉得咱没见识不是?
最开始的激动被抑制住的后果就是,以后再也激动不起来了,一切变得自然而然。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若泽实在太低调了,坐在你身边,却让你觉察不出他是一名政治家。几节课下来,我几乎忘了他曾是总理。
原形终露
若泽很谦和,说话很慢。课上,他和我们谈论国际新闻,法国、葡萄牙、中国,没有他不了解的,但话题从来不会引向他的个人生活。下课时分,老师刚说完“下周见”,他卷起笔记本就走人。有一次,由于必须为即将到来的报告做准备,我好不容易赶上了他。若泽停下来跟我有力地握手,听着我的建议他一直说很好,“就按你说的做”,然后就匆匆离去。
法语课的老师非常固执,他要求所有的论文和报告都必须使用“Sciences Po结构”,即首先要有一个范围得当的论题,然后列几个小点进行正面论证,再进行反面论证,最后给一个“结论”。大家对这样限制思路的八股结构叫苦不迭。不过,死板的结构倒令小组分工变得简单了。我和若泽的题目是“马赛:欧洲文化之都”,背景是马赛获选成为2013年的欧洲文化之都,那么这个“盛会为马赛带来的利大还是弊大”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论题了。我来论证“利”,若泽论证“弊”。
为了在若泽面前表现得好些,我十分认真地准备了精确到以秒计的计划,内容详细到再加几句话就可以成PPT的讲稿。我想,若泽应该会欣然全盘接受吧。但我错了,前总理开始原形毕露了。
一天晚上9点钟,若泽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了一个多小时,阐述他的意见。尤其是他负责的部分,完全都推翻了。“‘马赛被毁容’是什么意思?”他问。我自信地回答:“马赛政府据说为了‘文化之都’要改造整个马赛老城区,这样老城区不就被‘毁容’了吗?”“你看过马赛的城市改造计划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断言马赛会被毁容呢?” “
这学期的第一堂法语课上,我注意到一个中年人。他头发花白,身形笔挺,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一角。在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里,他很是扎眼。我确信他不是老师,那么,他是谁?
大家的一轮自我介绍后,我知道他叫若泽,来自葡萄牙,2010年7月申请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能在开学前夕成功申请入学,我知道此人一定不简单。根据他的年纪和样貌,我猜他应该是某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Sciences Po常会接收企业经理来校进修。
我上的法语语言课是母语非法语的学生的必修课。第一节课的任务之一是确定两人一组的exposé(报告)的题目和顺序。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主题,大家自由组队选择。我对这个中年人很有兴趣,决定跟他一组,就等着他先选题目。他终于举手了,选“马赛:欧洲文化之都”。很好,寒假我刚去过马赛,我赶紧举手。
下课后,作为搭档,我和他交换了联系方式。他给我留下潇洒的签名和邮箱,[email protected],并告诉我:jscps是他名字首字母的缩写,1957是出生年份。
像被电击了一样,我突然想起有同学说过:有位刚去职的“大人物”在学校读书,和他同班的许多人都不认识他。这位中年人不会就是那个“大人物”吧?回家后我打开维基百科,还真搜到了他的页面。核对签名,一样;出生年份,1957年;全名若泽·苏格拉底·卡瓦略·平托·德·苏萨(José Sócrates Carvalho Pinto de Sousa)。就是他!2005~2011年就任葡萄牙总理的苏格拉底。“Bon Dieu(好神啊)!”我不禁感叹。
这是我入读Sciences Po国际安全硕士的第6个月,已见过不少政界领袖。法国政要访问学校的频率很高,半年间还有巴西前总统卢拉、英国副首相克莱格造访学校,连急于获得西方国家支持的利比亚和叙利亚反对派领导人都来这里混脸熟。
此外,学校的不少教师都有从政经历,他们的经历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我在第一学期所选课程中,有两位老师是前政府高官。一位是国际事务学院的院长,颇具传奇色彩的加桑·萨拉梅(Ghassan Salamé)。2000~2003年,他出任黎巴嫩拉菲克·哈里里内阁文化部长。2005年哈里里遇刺身亡,感到威胁的萨拉梅,拒绝了新内阁的邀请后,离开山雨欲来的黎巴嫩政坛来到法国潜心学术。另一位是德·拉·萨布利埃尔(Jean-Marc de la Sablière),前法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与高高在上给几百人上大课的萨拉梅院长不同,德·拉·萨布利埃尔先生的课是小班,在课上他就像个慈祥的大家长一样,同学们和他都很熟。不过,现在我是跟一位前总理一起上课、做作业,如此近的距离,还是让我颇为兴奋。
有一点我很困惑:课上,大家为什么如此淡定?当了六年总理,里斯本条约就在他的任内签署通过,班上的欧洲同学和三位来自巴西的同学不可能不认识他啊?思来想去,我意识到,我也必须淡定,不能让人觉得咱没见识不是?
最开始的激动被抑制住的后果就是,以后再也激动不起来了,一切变得自然而然。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若泽实在太低调了,坐在你身边,却让你觉察不出他是一名政治家。几节课下来,我几乎忘了他曾是总理。
原形终露
若泽很谦和,说话很慢。课上,他和我们谈论国际新闻,法国、葡萄牙、中国,没有他不了解的,但话题从来不会引向他的个人生活。下课时分,老师刚说完“下周见”,他卷起笔记本就走人。有一次,由于必须为即将到来的报告做准备,我好不容易赶上了他。若泽停下来跟我有力地握手,听着我的建议他一直说很好,“就按你说的做”,然后就匆匆离去。
法语课的老师非常固执,他要求所有的论文和报告都必须使用“Sciences Po结构”,即首先要有一个范围得当的论题,然后列几个小点进行正面论证,再进行反面论证,最后给一个“结论”。大家对这样限制思路的八股结构叫苦不迭。不过,死板的结构倒令小组分工变得简单了。我和若泽的题目是“马赛:欧洲文化之都”,背景是马赛获选成为2013年的欧洲文化之都,那么这个“盛会为马赛带来的利大还是弊大”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论题了。我来论证“利”,若泽论证“弊”。
为了在若泽面前表现得好些,我十分认真地准备了精确到以秒计的计划,内容详细到再加几句话就可以成PPT的讲稿。我想,若泽应该会欣然全盘接受吧。但我错了,前总理开始原形毕露了。
一天晚上9点钟,若泽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了一个多小时,阐述他的意见。尤其是他负责的部分,完全都推翻了。“‘马赛被毁容’是什么意思?”他问。我自信地回答:“马赛政府据说为了‘文化之都’要改造整个马赛老城区,这样老城区不就被‘毁容’了吗?”“你看过马赛的城市改造计划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断言马赛会被毁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