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对人的认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h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的现代学者对于孔子对人的认识持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孔子开创了人性论,另一种则认为孔子几乎未阐述过人性。本文在搁置上述分歧的前提下,通过梳理《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论,试图分析孔子在对人的认识方面所阐述的观点。
  关键词:孔子;《论语》;认识;人
  作者简介:岑益郎(1980-),男,浙江慈溪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六级职员,主要从事党政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思想的民族,历代思想家在对人的认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究。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1]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整理编写成《论语》一书。[2]孔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尤其是春秋思想遗产,成为我国思想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国内的现代学者对于孔子对人的认识持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孔子开创了人性论,如“中国历史上真正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人性论’问题的还是孔子” [3];另一种则认为孔子几乎未阐述过人性,如“孔子并没有给人性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4]。本文借助《论语》,通过梳理孔子的言论,试图分析孔子在对人的认识方面所阐述的观点。
  一、对孔子对人的认识的总体理解
  孔子的言论虽然较少涉及“性”,这可从记录在《公冶长篇》中,孔子学生子贡所说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找到佐证,但是并非没有。如在《阳货篇》中,就记录了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于孔子的这个观点,对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孔子所指的“性”即人的先天因素,所指的“习”即人的后天因素。如此一来,孔子所指的“性相近”和“习相远”,可以理解为:人的先天因素是相近的,人的后天因素却相差较大。
  二、对孔子所赞成之“性”的进一步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性”、“质”两字连用组成“性质”一词。在《论语》中,“性”与“质”两字含义虽相近,却分开使用。对孔子提及的“质”字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孔子对“性”的观点。如《颜渊篇》中记录了与学生子张讨论“一个士怎样才算是达”的问题,孔子的观点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又如孔子在阐述如何成为一个君子时指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由此可见,孔子赞成人性中率直和合宜的天性或本质。
  三、对孔子所赞成之“习”的进一步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德性”与“习性”两词的含义较接近。对《论语》中孔子提及的“德性”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孔子对“习”的观点。如《颜渊篇》中记录了季康子问政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反对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由此可见,在孔子的观点中,“习”不仅可加以引导,而且就像风加在草上后草会随风倒一样,善“习”完全可以压倒恶“习”。
  四、对孔子所赞成之“性”与“习”兼顾调和观点的分析
  此外,孔子还赞成“性”与“习”两者的兼顾调和。如孔子在阐述如何成为一位君子时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由此可见,在孔子的觀点中,过分注重秉持率直和合宜的“性”就会像一乡野之人,过分注重文化的善“习”也只能像一文书人员,只有两者兼顾调和才能最终成就一个君子。
  综上所述,孔子是从“性”、“习”以及两者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认识人。具体而言,孔子赞成人的“质直”或“义以为质”、善“习”以及两者的兼顾调和。他宣扬道德和力行教书育人的一生,可理解为是开创隐恶扬善风气、着力于人的后天因素的一生。孔子树立的人格标准,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楷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孔子.[EB/OL].[2016-11-08].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176/5070682.htm?fr=Aladdin.
  [2]百度百科.论语.[EB/OL]. [2016-11-08].http://baike.baidu.com/view/19183.htm?fr=Aladdin.
  [3]王琦,李生龙.善乎?恶乎?——论孔子人性论所蕴涵的两极趋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4]王志强,王功龙.孔子人性论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其他文献
摘 要:陶渊明作为隐士的典型代表引发了无数学者对他的研究兴趣。关于陶渊明隐逸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谈。儒道思想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使诗人具有了济世的壮志与安贫的节操,道家思想则使诗人具有崇尚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在战乱频频、重视门阀、官场相互倾轧的东晋时代,徘徊于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的陶渊明,最终实现了儒家学说的道家化,从而走向独善其身的归隐田园之路。  关键词:
摘 要:孟子“充实之谓美”命题中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然而其具体含义尚有可待商榷之处,尤其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一句,一些学者对其的解释有神秘化的倾向。“充实之谓美”作为美学命题也体现了孟子关于人格美的思想。  关键词:孟子;儒家;充实之谓美;美学  作者简介:明宣丞(1989-),男,内蒙古赤峰市人,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方向。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作为慧琳《一切经音义》的续补,其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音义著作,其征引广博。郑注《礼记》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有关佛经音义引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是慧琳《一切经音义》引传统“小学”的相关研究及论著,有关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就其所引郑注《礼记》略做整理。  关键词: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礼记注疏》;郑玄  作者简介:李春
摘 要:从《水浒传》原著到社会意识,由民间传说及影视剧,而学子孩提至街头巷陌,潘金莲一直被视作“淫妇”的代名词,长期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随着社会与时代观念的更新,人们逐渐层层抽析封建社会及其庇护下那一套等级森严的礼教体系,从而还饱受历史憋屈的人物应有的合理评价,给当下人物更多的真实与客观定论。  关键词:潘金莲;悲情声色;当代理性;正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