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的褚橙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banana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纪稍大的人,或比较关心时政和典型人物的人,都知道褚时健。褚时健出来之后,遁入山中,种起了当地有名的橙子,取名为“褚橙”。
  褚橙好不好吃,没吃过,但很想吃,一是支持褚时健老先生;二是确实想尝尝鲜;三是对褚先生以农为贵,打农业科技牌子的做法很欣赏。他给农业、农民输入一种新的文化理念。
  农民是什么概念,在不少人眼里,是愚昧、贫穷、落后的标志。在几千年的文化里,讲来讲去,没多少是歌颂农民的,是真心地融入生活,平衡民众心理差异的。有的人“啊、呵、哦”地写几首诗:大地呀,母亲;河流呀,母亲的乳汁;人民啊,孕育着我们……表面上显得很热爱农村、农民,从心底里却与农民的感情隔着千山万水。
  当然,也有人写农村、写农民写得很贴切,但有的人写“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以为自己很亲民,那天真烂漫的文字一看就知道本身很不熟悉农村和城镇的现状。你叫留守儿童、老人不留守青山绿水,到城镇租房,怎么租、租金多少您知道吗?怎么上学,学校师资状况您知道吗?住在那狭小的租来的房子里,到处蜘蛛网一样的电线,没有绿地,没有亲情,有的只是一个虚设的假象—终于在一起啦。孩子幼小无知,于是便去网吧,便去寻找新朋友,便去找一些填补无聊的事去做。结果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形成一种不城不乡、不伦不类、不农不工,像夹缝中求生存的生活态度,会给他们什么,您知道吗?只会给他们一种物质至上的价值观!
插画/茶茶

  不少农民都往城里挤,努力学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却忘记了农村同样可以奋斗,可以富饶。他们学城里某些人的衣着打扮,男的理一个“鸡冠头”,走起路来像戴了顶鸭舌帽;年轻女的一律浓妆,涂脂抹粉涂指甲;年纪稍长的没钱,或舍不得花钱去歌舞厅,于是找几个相熟的伙伴,跳起广场舞,歌声震天,手舞足蹈,一阵狂欢。
  褚时健较早看到这一切了,他知道使命感、责任感在召唤:必须改造农民,必须把这些理念引进农产品里,必须平衡农民心态,必须把农民的口袋弄富了,头脑也充实了,才能稳定社会。
  谁看不起农民,谁就是浅薄的人。因为略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三代以上,我们几乎都是农民的后代。这种情况,全世界几乎都是一样的。英国的工业革命时代比我们早,但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从那刀耕火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这一点,没有例外的民族和家庭。
  虽然吃不上褚橙,当然许多的著名的农产品也都吃不上,但我们内心对这些产品都充满好感,而且觉得应该给这类产品以至高的荣誉,培育它们成为真正的抢手货,真正受爱戴的好国货。再过若干年,甚至不用那么长时间,我们会把开名车、住天价房、理“鸡冠头”、涂脂抹粉的人看成一群“演员”,一群表演着浅薄生活常态的演员。而我们心里,崇尚着像褚时健老先生这样的生活,回归大地,春暖花开,果实累累,过好欢乐充实的每一天。
  想起了褚时健的为人,想起了他的人生道路,便知道这种人是干实业、做实事、讲实话的人。所以那褚橙里便包含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那便是脚踏实地、鄙视虚荣的文化,便是辛勤劳作、实事求是的精神。
  现在很多导师纷纷出现了,过去贴街招、发传单,拿一个大声公广播器作宣傳。今天,什么高品位、高价学习班,什么手机网络宣传,什么广告,连内衣都印上广告了,一上电梯回家都有3面广告牌对着你。但我们依然记得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什么才是我们可敬的人,什么才是给我们力量与智慧、品格的好导师。
  不在乎有没有吃过褚时健的橙子,但我们心中有了这果实,我们便感到了充实,感到真实,而不是每天在做戏,做一个很假、很虚伪的人。褚时健不是那种人,他种的橙会不会甜润至心脾?我想一定会的,因为这橙子里注入了一种文化。有时,我们突然想吃 “庆丰”包子,想吃褚橙,因为这两样东西,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其他文献
临近20世纪时,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XIII)为人类在无神论社会主义和腐败自由主义间的选择而备感神伤,于是委托天主教知识分子设计一种更好的发展出路。利奥十三世的继任者庇护十一世(Pius XI)率先在1891年通谕中为社团主义命名,并认为它“规定了人类正确解决‘社会’难题的最可靠的规则”。  社团主义(有别于20世纪70年代以“新社团主义”名义在众多国家兴起的三方谈判机制)是现代史上对经济学进
研究政治思想的,通常都把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视为现代政治的开端。  它的理由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尚未形成国家的自主价值。只能被动因应情势的变化,截长补短地靠着马基雅维里式的现实权谋政治而维持国家的存在。只有等到时代改变,自主性增强,国家的政治论述才可能出现。  而近代中国在以前的百年里,只能被动因应外在形势,维持国家的存在,根本谈不上什么国家的自主目标和自己的政治论述。但到了现在,中国的和平崛
他本想成为一名计算机专家或造船工程师,从本科专业看,成为医学教授的可能性更大,可他现在却是一名性学教授。在多数人看来,自然生成的性如何成为一门学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晓辉认为,自己从事的是关于性的自然科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政治学的综合研究。  略显休闲的西服,标志性的灰白色礼帽,受访时的彭晓辉以他的经典形象出现。在很多演讲场合和媒体新闻中,他都是这样,有点牛仔范儿,但神情里又不乏南方男人的精
国家凝聚力视野中的大阅兵《南风窗》2015 年第19 期封面  在新一轮大改革和大开放的年代,我们更应重视中国的国家凝聚力建设问题。大阅兵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推进国家凝聚力建设。《南风窗》大阅兵专题抓住了大国的崛起、开放与领导力等关键要素。这些要素也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进一步从国家凝聚力建设的角度分析大阅兵的现实意义。  国家凝聚力是现代国族建设(nation building)和国家建设
2006年,罗岑铁路的权益被出让给民营资本,成了国内首条“民营铁路”。此后,中国铁路建设的热潮中民企投资人的身影不断。但时至今日,“民营铁路”真正被修到“跑火车阶段”的并不多。相反,它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和罗岑铁路一样沦为“烂尾工程”,要么民资被国资全盘吞下,“民营”色彩荡然无存。  而不久前,一家江西民企把雄心变成了现实,一条民资色彩浓厚的货运专线顺利通车。作为“县级”货运专线,余干物流专线只有3.
面对人口压力,面对区域人口承载力不断的突破,应转变对人口承载力的传统认识,从经济因素入手,这才是解决人口压力的正确方向,而不是动辄就“限制人口”。    吓人的2000万和宜人的20年    中国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个问题前些年引起过很大的争论而无定论。其实,别说中国,就北京能“装”多少人,这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如果翻看北京历年的数据,会发现北京人口规模预测的历史是“不准”的历史,北京的人口
两次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有句名言:“一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但美国在二战后打造的盟友体系,似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奥巴马4月下旬高调访问日韩菲3个东亚盟国,尽管是为了挽回外界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已成“鸡肋”的印象,却也着实让中国舆论感受到来自海上的地缘压力。  中国学界已在研讨如何应对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也要营建自己的友好国家体系,反击美国在中国周边
人生最灿烂的年龄,他常常不名一文,没钱谈恋爱,连饭都吃不起,每天饿着肚子守着一间没人买书的小书店。  2013年7月19日晚,马英九赴台湾嘉义市劳工育乐中心参加恳托活动。得知他将要到达,一直在附近徘徊的余国信突然冲上前欲突破警员防线,并向内掷了一个装满猪粪的透明塑料袋。顿时,粪汁四溅,臭气弥漫,一名国民党党员和多名警察“中弹”。  “我打算每年向马英九丢一次粪。”坐在洪雅书房地板上讲这件事,余国信
“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印度女性受到虐待的新借口了。在无良的精神科专业医生和背信弃义的家人手中,“精神错乱”标签成为用来谋取利益,对付妇女或家庭中最脆弱成员的有力武器。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后,印度女性遭受丈夫婚外情,甚至许多家庭成员与精神机构串通,开具假精神疾病证明,滥用精神卫生法律来获取利益,转移财产以及丧失对子女的抚养权等不公正待遇。近几年,印度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一情况,印度精神卫生机构对印度妇
[美]阿扎尔·纳菲西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年8月版  本书一部精彩的家族回忆录,更是伊朗社会转型时期的缩影,是波斯金雌狮文学奖、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伊朗百科全书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得主阿扎尔·纳菲西私人的伊朗成长录,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和一片受难国土刻画得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