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创业是引领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本文以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将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建立学科专业型社团、构建“双导师制”、开展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制定创新创业相关学分认定办法等途径,立足第二课堂,融通第一课堂,巩固专业教育的同时,深化创新思维理念,多维度打造优势创业环境,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支撑。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工科;创新创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工科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职业取向性较为明确。工科大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时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同时也要更多考虑专业前景和社会发展需求。目前,针对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存在观念陈旧、认知模糊、能力不足、师资薄弱、缺乏外界环境支持等问题。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的开展,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通过融通第一课堂知识、开展紧密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打造积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手段,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共同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综合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始于2014年,目前依托共青团中央myouth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课程管理。在第二课堂实施中,以“实践育人”为中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特色活动,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双创”教育體系,共同服务学生创新创业。
一、建立学科专业型社团,巩固专业基础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撑。学科专业型社团,就是在同一学科的大平台上将相关专业学生联合起来建立社团。一方面,这类社团招募的学生由于具有共同的学科背景、相近的专业知识,有利于保持团体的专业性和集中性;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严格的专业限制,具有更广泛的选才面,可以招募到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有利于提升社团的全面性和差异性。依托于这类学生社团开展的创新创业类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学科专业型社团有助于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社团活动既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又符合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从而可以吸引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来。同样地,社团的向心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在学术与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其对专业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运用、探索和总结。
材料学院通过创建学科专业型社团“材料科研Group”,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集合部分有意进行科学研究或创新创业的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培训、前沿技术观摩等作为基础,结合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产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深入钻研探索的精神,找准创新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同时,为每个学科专业型社团配备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并规范社团相关制度,从管理上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规指导和监管模式。
二、构建“双导师”制,提供全面指导
工科学生的个人发展要求其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通过选择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兼“人生导师”,由老师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建立“一生一师”的培养结构,由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在完成第一课堂教育的同时,拓宽学生第二课堂内容,注重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由导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参加专业竞赛和“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类竞赛,以帮带促、以促求进,打造符合自身学科特色和发展规律的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国计量大学材料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功能材料三个专业,本科生700余人。自2007年以来实施“双导师”制,通过建立导师-学生的双选机制,为每一位入学的学生配备指导老师。随着“双导师”制的不断深化,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的获奖数逐年增加,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人数比例逐年提升,毕业生创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5年来,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2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在“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2015年全年学生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9篇,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十余项。通过“一生一师”型“双导师”制模式的构建,引领学生扎根第一课堂、完善基础理论学习,并以第二课堂作为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在第二课堂的教与学之中,不断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力求实现师生之间快乐学习﹑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引航﹑互助﹑共进”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尝试创新创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启动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营造优势氛围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搭建多元实践体系、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在校内营造积极良好的氛围,推动和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材料学院自2015年3月以来全面启动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以“讲座、交流、指导、实践、扶持”五步法,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平台,在第二课堂中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思维,并切实服务学生创业需求、帮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创新创业论坛定期邀请“长江”、“杰青”等学术领域专家或杰出的青年企业家来校,通过学术报告、对话访谈等形式,讲述传授专业前沿科技和创新创业知识、分享创业经验等,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在学院内创建青年启创协会,集结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和有效载体。通过推进导师助力工程,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针对许多大学生虽然有着创新的潜力和意识,可是无人帮扶指导,不得要领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指导和帮扶。学院通过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比赛、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举办科技文化节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在资金保障方面,学院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与多家科技企业建立合作,筹集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创业中的优秀学生、优秀项目和潜力企业。 四、规范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强化工作保障
创新创业类的第二课堂虽然在内容、形式上灵活多样,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制度保障,第二課堂的组织、管理和实施都难以做到像第一课堂这样规范化。学院通过细化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1.5学分)认定办法,将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将“挑战杯”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作为学分认定的参考,由软性倡导变为硬性指标,以学分来推动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形式丰富、内容新颖、支持力量大等优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能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作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提供特色个性化指导、动员鼓励学生参与“双创”实践、并对重点项目进行强化重点培育,这些重要举措都在促进工科大学生提升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并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
[2]于清海,于世新,郑红,等.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47-50.
[3]杨逸隆,韩瑞平,叶德成.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113-114.
[4]郑钰,闫明,虞正迪.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提升第二课堂育人成效[J].辽宁经济,2016,(6):88-89.
[5]郑飞,梁丽.学科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思考[J].教育评论,2014,(11):63-65.
[6]郑飞,梁丽.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证研究[J].华章,2014,(10):201.
作者简介:
曹明竹(1990.02—),女,汉族;工作单位: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职务: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工科;创新创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工科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职业取向性较为明确。工科大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时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同时也要更多考虑专业前景和社会发展需求。目前,针对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存在观念陈旧、认知模糊、能力不足、师资薄弱、缺乏外界环境支持等问题。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的开展,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通过融通第一课堂知识、开展紧密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打造积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手段,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共同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综合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始于2014年,目前依托共青团中央myouth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课程管理。在第二课堂实施中,以“实践育人”为中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特色活动,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双创”教育體系,共同服务学生创新创业。
一、建立学科专业型社团,巩固专业基础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撑。学科专业型社团,就是在同一学科的大平台上将相关专业学生联合起来建立社团。一方面,这类社团招募的学生由于具有共同的学科背景、相近的专业知识,有利于保持团体的专业性和集中性;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严格的专业限制,具有更广泛的选才面,可以招募到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有利于提升社团的全面性和差异性。依托于这类学生社团开展的创新创业类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学科专业型社团有助于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社团活动既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又符合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从而可以吸引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来。同样地,社团的向心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在学术与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其对专业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运用、探索和总结。
材料学院通过创建学科专业型社团“材料科研Group”,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集合部分有意进行科学研究或创新创业的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培训、前沿技术观摩等作为基础,结合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产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深入钻研探索的精神,找准创新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同时,为每个学科专业型社团配备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并规范社团相关制度,从管理上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规指导和监管模式。
二、构建“双导师”制,提供全面指导
工科学生的个人发展要求其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通过选择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兼“人生导师”,由老师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建立“一生一师”的培养结构,由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在完成第一课堂教育的同时,拓宽学生第二课堂内容,注重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由导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参加专业竞赛和“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类竞赛,以帮带促、以促求进,打造符合自身学科特色和发展规律的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国计量大学材料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功能材料三个专业,本科生700余人。自2007年以来实施“双导师”制,通过建立导师-学生的双选机制,为每一位入学的学生配备指导老师。随着“双导师”制的不断深化,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的获奖数逐年增加,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人数比例逐年提升,毕业生创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5年来,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2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在“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2015年全年学生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9篇,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十余项。通过“一生一师”型“双导师”制模式的构建,引领学生扎根第一课堂、完善基础理论学习,并以第二课堂作为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在第二课堂的教与学之中,不断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力求实现师生之间快乐学习﹑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引航﹑互助﹑共进”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尝试创新创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启动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营造优势氛围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搭建多元实践体系、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在校内营造积极良好的氛围,推动和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材料学院自2015年3月以来全面启动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以“讲座、交流、指导、实践、扶持”五步法,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平台,在第二课堂中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思维,并切实服务学生创业需求、帮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创新创业论坛定期邀请“长江”、“杰青”等学术领域专家或杰出的青年企业家来校,通过学术报告、对话访谈等形式,讲述传授专业前沿科技和创新创业知识、分享创业经验等,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在学院内创建青年启创协会,集结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和有效载体。通过推进导师助力工程,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针对许多大学生虽然有着创新的潜力和意识,可是无人帮扶指导,不得要领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指导和帮扶。学院通过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比赛、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举办科技文化节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在资金保障方面,学院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与多家科技企业建立合作,筹集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创业中的优秀学生、优秀项目和潜力企业。 四、规范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强化工作保障
创新创业类的第二课堂虽然在内容、形式上灵活多样,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制度保障,第二課堂的组织、管理和实施都难以做到像第一课堂这样规范化。学院通过细化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1.5学分)认定办法,将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将“挑战杯”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作为学分认定的参考,由软性倡导变为硬性指标,以学分来推动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形式丰富、内容新颖、支持力量大等优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能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作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提供特色个性化指导、动员鼓励学生参与“双创”实践、并对重点项目进行强化重点培育,这些重要举措都在促进工科大学生提升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并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
[2]于清海,于世新,郑红,等.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47-50.
[3]杨逸隆,韩瑞平,叶德成.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113-114.
[4]郑钰,闫明,虞正迪.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提升第二课堂育人成效[J].辽宁经济,2016,(6):88-89.
[5]郑飞,梁丽.学科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思考[J].教育评论,2014,(11):63-65.
[6]郑飞,梁丽.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证研究[J].华章,2014,(10):201.
作者简介:
曹明竹(1990.02—),女,汉族;工作单位: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职务: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