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江苏省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五严”规定》,学校既要落实规定精神,又要做到减负不减质,就必然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向课堂要效率。本文就如何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以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进行粗浅的探索。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必然引起追求,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学生是按自己的兴趣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鲜艳活泼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动画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初中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开始的画面--“神州七号”点火升空的场景,伊拉克战争战火纷飞的场景,火烧山林和房屋的场景,这时画面出现这样的一句醒目的话:“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但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让我们去认识火,正确地驾驭它,使它真正地造福于人类!”通过这种震撼人心的画面,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一开课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学习情境,达到了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电教媒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之一,造纸、火药、指南针、烧瓷等发明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但在1840年,英国人却依靠指南针来到中国,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和利炮,以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国的大门。给学生播放这些历史知识的录像片,使学生不仅了解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增强国力而努力拼搏。通过播放侯德榜博士拒绝外国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国为祖国作贡献的动人事迹,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化学中一些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离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讲授初中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时,一方面通过“氨分子扩散”实验,让学生看到酚酞变红的鲜明现象,闻到氨的气味;另一方面播放氨分子扩散运动的Flash课件,使学生掌握“分子运动”这一重要知识点。在讲授“原子”知识时,结合“HgO的分解”或“水的电解”实验,展示“分子的破裂与原子重新组合”的Flash课件,让学生形象、生动、具体地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过程,从而轻松地突破《分子和原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设计实验,学生“照方抓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遏制。利用多媒体可以事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在多媒体“实验室”中,让学生在“实验室”畅游,发挥各自的才能,去探索未知的化学世界。这样利用电教媒体在化学实验前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实验室”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进行设计、探索、实验,由学生设计出各种方案在“多媒体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并加以判断。同时,计算机也会对各种方案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模拟,并加以判断,给出正确提示与帮助。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又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更具主动性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层面
在过去“一本教材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陈旧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借鉴的教学资源极其有限,能使用的教学手段也极其单调。现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有了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大大优化了化学教学手段,丰富了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层面。如在讲授初中化学上册《稀有气体用途》时,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稀有气体用途”的视频,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了稀有气体的用途,同时将涉及的课本以外的有关稀有气体用途的新动态、新信息和一些有趣的问题,也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展示了难以展示的物质,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多媒体辅助化学学科教学的强劲优势,在于它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是通向知识的一座桥梁,应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必然引起追求,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学生是按自己的兴趣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鲜艳活泼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动画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初中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开始的画面--“神州七号”点火升空的场景,伊拉克战争战火纷飞的场景,火烧山林和房屋的场景,这时画面出现这样的一句醒目的话:“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但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让我们去认识火,正确地驾驭它,使它真正地造福于人类!”通过这种震撼人心的画面,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一开课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学习情境,达到了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电教媒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之一,造纸、火药、指南针、烧瓷等发明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但在1840年,英国人却依靠指南针来到中国,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和利炮,以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国的大门。给学生播放这些历史知识的录像片,使学生不仅了解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增强国力而努力拼搏。通过播放侯德榜博士拒绝外国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国为祖国作贡献的动人事迹,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化学中一些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离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讲授初中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时,一方面通过“氨分子扩散”实验,让学生看到酚酞变红的鲜明现象,闻到氨的气味;另一方面播放氨分子扩散运动的Flash课件,使学生掌握“分子运动”这一重要知识点。在讲授“原子”知识时,结合“HgO的分解”或“水的电解”实验,展示“分子的破裂与原子重新组合”的Flash课件,让学生形象、生动、具体地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过程,从而轻松地突破《分子和原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设计实验,学生“照方抓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遏制。利用多媒体可以事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在多媒体“实验室”中,让学生在“实验室”畅游,发挥各自的才能,去探索未知的化学世界。这样利用电教媒体在化学实验前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实验室”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进行设计、探索、实验,由学生设计出各种方案在“多媒体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并加以判断。同时,计算机也会对各种方案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模拟,并加以判断,给出正确提示与帮助。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又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更具主动性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层面
在过去“一本教材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陈旧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借鉴的教学资源极其有限,能使用的教学手段也极其单调。现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有了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大大优化了化学教学手段,丰富了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层面。如在讲授初中化学上册《稀有气体用途》时,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稀有气体用途”的视频,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了稀有气体的用途,同时将涉及的课本以外的有关稀有气体用途的新动态、新信息和一些有趣的问题,也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展示了难以展示的物质,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多媒体辅助化学学科教学的强劲优势,在于它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是通向知识的一座桥梁,应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