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召唤生命的黎明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j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千古经典,做少年君子。”
  这是镶嵌在许昌市魏都区健康路小学主教学楼上醒目的标语。刚进校园,记者已经感受到了浓郁的书香氛围。
  健康路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学校,但这里的学生却都有着不普通的情怀。他们一起读过《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他们学习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领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感受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体会了“无为无不为”的智慧……他们是幸福的,因为在他们生命的黎明,这些经典的陪伴唤醒他们懵懂的心灵,开启他们美好的人生之旅。
  在儿童生命的黎明,应该用什么去陪伴他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人文素养?
  这是健康路小学领导班子在2006年考虑最多的问题。
  据该校大队辅导员孙旭东老师讲,当时,学校的领导班子一起为学校及学生的发展献计献策,他们一致决定要让孩子在小学时期养成诵读的习惯,用经典陪伴童年,通过诵读,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根据学校和下属幼儿园的现状,领导班子讨论制定了“诵读工程十年规划”,并在浩如烟海的经典文库里认真筛选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经典名著。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四个阶段分别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及《千字文》,而在小学一到五年级分别诵读《唐诗》《宋词》《论语(上)》《论语(下)》《道德经》,到六年级时诵读《大学》及《中庸》。除了这些必修的内容之外,在每个年级段还有不同的适合孩子的选读内容。
  在经典诵读实施之初,一些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做法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孩子在那么小的年龄去背诵这些晦涩难懂的篇章,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负担,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不理解诗文原意,背诵就没有任何意义。
  校长刘中锋及课题组的成员始终态度鲜明:要坚持经典诵读。他们一遍遍地给家长解释,学生接受知识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我主动接受,一种是在环境引导下接受。在孩子生命的黎明,学校有责任引导孩子去读一些好书,可不求甚解,但求成诵;一朝顿悟,即受用终生。如果学生能背诵,日积月累,他们就会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即使不能背诵,只要阅读过这些内容,对着注解就能了解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这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有益的帮助。
  五(3)班的班主任杨晋荣告诉记者,他们班有个叫赵亮的孩子,父亲是许昌县一高的老师。看到赵亮背诵《道德经》很辛苦,他父亲就打电话对杨老师说:“你能不能不让俺赵亮背诵《道德经》?内容枯燥、乏味,连我们大人自己都不想看,孩子怎么能背诵呢?学校每天让孩子诵读这些内容,会耽误他们正常的学习和考试。”杨晋荣很耐心地解释说:“学校提倡诵读这些内容并不要求孩子都会背诵,而是让孩子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提高语言能力。”
  或许杨老师的话对赵亮的父亲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但是,赵亮的努力却使他父亲主动打消了让儿子放弃诵读的念头。赵亮喜欢诵读这些经典名著,当看到很多同学都赢得了“诵读小标兵”的称号后,他不甘落后,坚持早晚诵读,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不仅也成了“诵读小标兵”,而且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
  渐渐地,家长们平静了下来。他们理解了学校的良苦用心,深切感受到养成诵读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帮助,继而主动参与到学校提倡的亲子共读活动中,甚至还有一些家长因为相信经典诵读的功效,特意把孩子转到了健康路小学。
  确定下来要诵读及读什么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读”,这是经典诵读工作的重心,也是实施经典诵读的关键。
  刘中锋说:“我们学校的经典诵读工程开展四年来,稳扎稳打,没有任何的高调宣传,只有扎实地推进。我认为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古诗古韵中沉静下来,身心受到熏陶,这其中的意义远远高于一份好的考试成绩。所以我们把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名片来打造。”
  学校不仅专设经典诵读课,每周安排两个课时,而且还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快乐诵读。每节诵读课的前10分钟是配乐听读,后30分钟进行诵读。这样,每个学生每周诵读经典150~500个字,小学六个年级的课堂阅读量是28000字左右,课外阅读量在22000字左右,整个小学期间一个学生可以诵读约50000字的经典著作。
  孙旭东告诉记者,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日常检查、学期评价、学期展示与综合表彰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在每学期安排一周为检查周,在一周内对各个级段进行不定时的集中抽查,而在每年度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大型展示活动,选出各年级的一、二、三等奖,还要评出“书香班级”和“书香学生”,以这些制度来督促经典诵读的实施。
  “我们班的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由结合成诵读小组,小组内的同学相互督促,快乐诵读。比如有的学生能背诵6篇文章,和他程度相当的同学就与他结为一个小组;能背3篇文章的同学结为另外一个小组。各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监督检查,制订诵读计划,相互鼓励、帮助完成计划。”五(2)班班主任黄婉英很自豪地讲。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效率,每天在上课前,学校经常播放传统民族器乐,让学生在澄净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一天的诵读之旅,整个校园古韵澎湃、书声琅琅。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即“进校要进班,进班需入座,入座要拿书,拿书即成诵”,学生诵读时你追我赶,谁也不愿落后,整个学校就形成了“人人为读书之才,时时为读书之刻,处处为读书之地”的大诵读观念。
  经典诵读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给学生信心、爱心以及学习的能力。
  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洒满校园,淡泊悠远的古筝雅韵袅袅,声声回荡,孩子们端坐在书桌前,放声诵读,意趣盎然。在这样的校园里,有的老师两鬓斑白,戴着老花镜,正襟危坐,读得忘乎所以,如痴如醉;有的老师身着时尚服饰,和孩子一起穿越时空与诸子百家对话,追随着他们的思想,体味着他们的悠然……诵读已成为该校师生们共同的兴趣,一种自发的需求,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经典诵读带给学生的远不止这些。
  王阳阳(化名),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但他非常喜欢经典诵读,在家里和其母一起共读,在学校和同学一起诵读。由于记忆力特好,他很快成为了班级的“诵读标兵”,并在全校的升旗仪式上进行诵读,这让王阳阳信心大增,渐渐地,他话多了,朋友也多了,也敢于大胆地展示自己了。
  王阳阳英语差,在获得“诵读标兵”后,他学习的信心也增强了。他深信:只要肯下工夫,努力学习英语,就一定可以取得和诵读一样的成绩。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他的英语学习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学习的能力提升了,而且英语成绩也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了80多分。
  黄婉英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在郑州市先锋学校学习后,感触很深:“先哲的经典思想和做人的道理是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班主任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做人,懂得人生的道理。”
  在教学中,她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在诵读课上,她让学生对着《弟子规》找寻自己做得好的方面以及不足之处,继续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不足之处。在课后布置一些学生动手实践的作业,比如布置“今天我为父母做了什么”的作业,让学生帮助父母做事,并用200~300字做记录。有的孩子帮助父母做饭,有的孩子帮助父母打扫卫生……孩子在劳动中学会了思考:父母每天照顾我的一日三餐,为我洗衣,帮助我学习,而我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呢?等到孩子达成“父母很辛苦,我应该体谅、感恩”的共识后,黄老师又把作业的题目改成了——今天我为别人做了什么?以同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乐于助人,乐于奉献。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年至2011年这28年间的所有关于农民工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析农民工媒介形象传播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大众媒体在报道中所能采取的传播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 媒介形象 媒体报道  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这样描述农民工:“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
道家的最高理想,应该是“被褐怀玉”。“道隐无名”,说得很明白。  用一个字来概括道家的思想,我觉得应是一个“安”字。“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的“吾乡”,不一定做“故乡”解。事实上,能“安”,真的是可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的。  我们的痛苦,在于我们不安。不安,是因为名利放不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存一留名的念想,心,就安不下来。  “道隐无名。”无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但刻意追求“无名”,其实和
一篇《道士塔》,一个王道士,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一支车队,一把铁锁,浓缩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悲剧! 作者用幽默的语言作外衣,包裹着“良知”和“道德”,对一个民族坚守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朝廷和官员鲸吞文物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其实,民族的耻辱,文化遗产的流失,又何止于一篇《道士塔》的发掘?随处抓一把,也会令国人愤懑数日。《道士塔》以轻扬的笔法,诙谐的语言,煽动人们内心的艰涩
【摘 要】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做深层次的解读,用社会中层组织理论具体分析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组织”在稳定私人生活、为美国人追求幸福以及实现美国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社会建构提供赖以生存的价值理念。社会中层理论是认识当代社会异化现象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美国梦 《当幸福来敲门》 社会中层理论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梦想之上的国家。最早从第一批移民寻找宗教自
改善损益表的第二招便是节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这是明末清初朱柏庐对儿孙立下的家训“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是毛泽东同志《我们的经济政策》中的警句——节约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单以家庭的损益表而论,节支的效果一般小于增收,但是由于节支的相对效应,一进一出之间还是有明显的损益  增加收入的观念和方法上,一个富人教给你的东西,比一万个穷人都要多在节支的观念上同样如此沃尔玛有十条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坚持的理念主要包括:成果导向(OBE)、以学生为中心并持续改进。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广泛使用了OBE理念。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属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也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的城市定位进行规划与贯彻落实。本文简要说明了初步构建的北京市IT应用型人才需求信息大數据平台,依托此大数据平台、基于OBE模式可以进行城市型、应用型IT
【摘 要】如今,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随着全球化势力不断扩张,也逐渐影响到教育、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国际间的文化影响,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来说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要防止文化的同质化、殖民化,更不能让文化全球化来消融民族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 第三世界 民族文化 寓言性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章——《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
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五条房地产调控措施,被称为“新国五条”,这是继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当年4月的“国十条”、9月的“9.29新政”、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后,房产调控政策的第五次“升级”。  当大家认为新政缺乏新意时,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突然下发《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这个被业界称为“新国五条细则”中“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个人所得税”等措施被
【摘 要】新闻美学是运用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新闻报道的审美价值及其规律的学问,它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以及社会性的特征。研究新闻美学的目的在于吸引受众,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键词】新闻 美学 第一夫人  新闻的美学是以其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来展示其美学本质的。具体表现为:新闻美以真为基础,以新为特点。故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即: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和社会性。也就是说,只
【摘 要】企业的公关危机往往也伴随着舆论危机。企业所伴随的舆论危机常常以负面消息和负面态度的姿态在舆论场快速流传,社会公众充斥着对组织负面意见的传达,这就是公共关系危机。当这样的危机产生时,企业自身的形象塑造、社会信誉,本身的发展都会面临无形的挑战与压力。  【关键词】企业危机 危机公关 农夫山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公关危机但让人担忧与遗憾的是,部分企业由于处理危机时的方法方式欠妥,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