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岛内因《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下简称服贸协议)审查问题,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之中。一些对服贸协议不满的亲绿民众(主要为学生)先后冲击台湾“立法院”与“行政院”,并占据“立法院”,与马当局形成僵持局面。该事件引发了岛内民众对服贸协议及两岸合作的激烈争论,其中有少数声音恶意扭曲服贸协议的正面意涵,无视两岸深化经济合作的良好前景。究其根本,这是一种“逢中必反”的心理作祟;探其根源,这是一种对台湾未来发展前景迷惘焦虑的极端体现。
反服贸运动是如何爆发的
导火索与事件升级关键点
2013年6月,两岸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岛内“行政院”与“立法院”未能有效沟通,2013年6月25日,蓝绿“立法委员”就服贸协议达成朝野协商:服贸协议必须经过逐条审查、逐条表决,不得予以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服贸协议在岛内法令条文中本属于“行政命令”,只需直送“立法院”备查,可在一段时间后自动生效。此次朝野协商导致服贸协议必须经历比2010年ECFA更为严苛的审查表决程序(ECFA是全案整体表决),实际上就为今天的激烈冲突埋下隐患。
3月11日,民进党“立法委员”陈其迈打破惯例,率先在“立法院委员会”排审服贸协议,并通过霸占主席台等方式,恶意阻止国民党“立法委员”上台发言。3月17日,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为避开民进党恶意杯葛,在“立法院委员会”审议时,绕过实质审查程序,将服贸协议直送“立法院”院会。此举遭致民进党强烈反对。18日下午,民进党党主席苏贞昌称将发动“全民包围立法院”行动。当日晚,“黑色岛国青年阵线”等岛内亲绿社会组织在台湾“立法院”大楼门前举办抗议活动,21时,200余名学生与民众在民进党的怂恿操弄下,手持民进党党旗,冲进并占领“立法院”,台湾警方先后组织几次清场行动都未成功。台湾“立法院”首次因民众占领而陷入瘫痪。
服贸协议引发岛内激烈争论
抗议群体占领“立法院”后相继提出各种要求:警察立即退出、马英九道歉、“行政院长”江宜桦下台并退回服贸协议,还声称要扩大包围“立法院”规模、包围国民党各地方党部。江宜桦3月22日亲临现场,试图与抗议群体对话,但因无法接受其所提出的退回服贸协议、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两个条件而破局。3月23日,马英九亲自召开记者会,表示愿意对服贸协议进行“逐条审查,逐条表决”,但坚持要推动服贸协议过关。抗议群体中激进分子对此极为不满,当晚组织人员冲入“行政院”。马当局动用警察进行强制驱离,期间出现流血冲突。3月30日下午1时,数十万人走上凯道静坐抗议,晚间7点40分,凯道活动告一段落,但截至本刊发稿时,占领“立法院”行动还在继续。
事件爆发后,岛内各方势力相互角力,难以形成共识。民进党坚持服贸协议必须回到委员会重新逐条审查,并顺势提出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企图全面监督马当局与大陆签署其他合作协议;抗议群体呼应了民进党的条件,更提出退回服贸协议的极端要求。
事件还引发了岛内民众对服贸协议的热烈讨论,围绕服贸协议的开放条款、利弊得失、存废与否,正反方争论极为激烈。岛内民众积极关心服贸协议,本可使其正面意涵深入人心,有助于其充分发挥积极效应。但由于岛内某些学者为迎合大众图简求奇的阅读心理,对服贸协议进行了有意删减、扭曲处理,推出所谓“懒人包”等宣传材料,而岛内部分媒体又极不负责、推波助澜地推出各种内容简单、形象夸张的宣传材料,致使不少错误信息四处扩散、混淆视听,使岛内部分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严重误读了服贸协议,甚至对两岸经济合作产生保守抵触心理。
“逢中必反”的心理作祟
此次岛内不少人反复以“黑箱操作”、“两岸开放不对等”等理由歪曲服贸协议意涵,强调要制定所谓“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监管两岸后续协议谈判、签署全过程。对比台湾与新西兰签署的开放程度更高的经济合作协议在“立法院”过关的波澜不惊以及岛内各界的一致赞扬,两岸服贸协议所引起的激烈反弹不得不说是“逢中必反”心理作祟。正如岛内有识之士所尖锐指出的,在台湾凡是与大陆相关的东西都会“走样”。
服贸协议在实质审查前,通过各种公听会和各种座谈会,其正负面效应已进行充分讨论,岛内工商界、学界大体都持积极态度,民调也显示有超过六成民众支持。面对无力以正常手段阻止服贸协议过关的形势,民进党于是恶意操纵青年学生和部分民众采取极端手段阻止其生效。令人遗憾的是,事件爆发后,岛内某些民众对抗议群体的极端行为持不反对、暧昧、宽容甚至是支持态度。这或许是岛内民众对服贸协议的审查程序极为在意,也或许某种程度上是近些年岛内民众对贫富差距扩大、马当局执政绩效不彰所积累的负面情绪的总爆发。
争议各方的背景和意图
学生成为被政党利用的工具
抗议学生、民进党与国民党当局的相互拉锯,透露出各自的动机和考量。据岛内媒体报道,抗议学生的领头人都属亲绿阵营,他们都曾参与反ECFA、支持“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反“核四”等活动,向来是“反中”、“反马”的急先锋,领导此次抗议活动并不让人意外。岛内舆论还指出,领导学生运动是很多人眼中快速捞取政治资本的捷径,这些领头学生背后的政治动机很值得怀疑。
实际上,很多抗议学生并不了解服贸协议的内容和对台湾的影响,而网络上流传的“服贸懒人包”用简单的语言和诙谐的漫画抹黑服贸协议,极具煽动性,易使学生轻信。再加上一些教授、律师的鼓动,学生愈加激进。《联合报》指出,许多学生轻信“懒人包”,误以为签了服贸协议,会有大批大陆劳工涌入,并炒高房价,“使台湾步香港后尘”。
这些学生成长于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深受“反中”教育毒害,再加上民进党长期的抹黑宣传,他们对大陆的事物普遍心存成见。并且,近年来台湾经济一蹶不振,而大陆正在迅速崛起,面对两岸市场开放可能出现的竞争,青年学生难免出现不自信的心理。这些都是学生非理性反服贸协议的重要原因。 国民党急于摆脱执政困境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岛内经济长期低迷,导致民众对马当局不满情绪高涨,国民党的施政满意度一再下滑。而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正如马当局所说,两岸服贸协议有助于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也是台湾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经济组织的重要指标,正是医治台湾经济的良方。因此,马当局推动服贸协议过关有很强的紧迫性,即使是当前反服贸抗议陷入僵局,马当局也仍坚持落实服贸协议。
马当局急于推动服贸协议过关,还有通过新的两岸政绩拉抬年底“七合一”选举选情的意图。2014年年底的“七合一”选举是2016年“大选”的前哨战,对两党争夺执政权非常重要。而两岸政策是国民党当局的优势所在,两岸服贸协议的通过,将为国民党当局增添新的政绩。
正是如此紧迫的压力,致使国民党急于推进服贸协议过关,并被政敌加以利用,以煽动“反服贸”、“反马”、“反中”情绪。
民进党为选举私利煽风点火
相较于国民党,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本就令民众颇为不满,若两岸服贸协议通过,民进党将更加相形见绌。因此,民进党从一开始就百般阻挠,并鼓吹“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企图阻止国民党借此拉抬选情,削弱国民党在两岸交流方面的优势。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趋深入人心,民进党在两岸政策方面的劣势将不断扩大,进而将影响绿营选情。为此,民进党趁机煽动民众“反中”情绪,企图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
民进党阻扰服贸协议过关,还有制造民众与马当局对立、打击国民党“七合一”选举选情的意图。每逢重大选举,民进党都会借各种议题操弄民粹、制造社会对立,目的就是斗臭执政党,打击其选情。而2014年年底的“七合一”选举,被民进党视为2016年重返执政的前哨战,民进党此次又故技重施。
此外,民进党反对服贸协议,还有迎合“深绿”势力、巩固绿营基本盘的考虑。由“深绿”势力组成的数十个反服贸协议团体,一直是民间反服贸协议的主要力量。有分析称,民进党此次全力支持学生抗议,无疑是表明反服贸协议的立场,争取“深绿”的认可,巩固绿营基本盘,谋取选举利益。
服贸协议对台湾有害吗
依旧是大陆向台湾让利居多
在两岸服贸协议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领域,大陆向台湾承诺开放80项(非金融65项,金融领域15项),均高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的承诺开放水平;而台湾仅向大陆开放64项(非金融55项,金融9项),其中真正属于新增或扩大开放的领域项目仅为37项。
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服贸协议在参考WTO相关协定之外,还考虑了两岸经济发展程度、经济总规模和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台湾向大陆的开放主要侧重在放开陆资来台设立服务业据点,对大陆资金、人员赴台仍然有较多限制,如只允许少数投资人、白领管理人员赴台从事投资经营活动,严防大陆投资移民,也不允许大陆一般工人职员赴台工作,同时不允许大陆具有专业证照的专业服务人员赴台工作。总体而言,两岸服贸协议依然是大陆向台湾让利居多。
就具体行业而言,如旅游业,台湾只允许大陆在台湾设立不超过三家旅行社,且还有经营范围限制。而大陆向台湾开放幅度明显更大:对台资在大陆设立旅行社的条件比照“国民待遇”,无年旅游经营总额限制。大陆旅游市场规模庞大,通过降低台资进入门槛,将极大促进台湾优质旅游企业西进大陆,推动两岸旅游业由双向交流开放进一步向产业双向合作发展。
此外,服贸协议还充分照顾了台湾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向台湾开放电子商务领域,允许台湾在福建省设立合资企业(服务范围可达全中国),台资股权比例不超过55%。这种开放程度甚至超过大陆与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通过允许台资在大陆设立电子商务平台,即可使台湾大量中小企业无需耗资在大陆设立营销网络便可在大陆进行产品销售,有助于更多台湾民众受惠于两岸经济合作。
据岛内中华经济研究院预测显示,服贸协议生效后,台湾对大陆出口将增长37.2%,台湾服务业总产值将增加约3.9亿~4.28亿美元,同时总就业人数将增加1万多人。如果台湾能够向大陆提供更大幅度开放,如为陆资提供等同外资待遇、减少投资限制,两岸经济合作将为台湾带来更多积极效益。
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基础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亚太地区逐步形成了由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以及由东盟主导、中国参与其中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两大谈判并存的局面。台湾属于浅碟型开放式经济体,岛内资源有限,贸易依存度高,因此必须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贸事务,才能带动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于韩国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区(FTA)的势头,台湾已明显滞后,正面临被边缘化危险。据研究计算,台湾地区受美韩FTA影响的出口金额达3500亿元新台币;受韩欧FTA影响金额为1500亿元新台币。若大陆与韩国完成签署FTA,对台湾地区产业的影响估计将达到1.8万亿元新台币。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落实两岸服贸协议有助于台湾产业尽早实现自由化,能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基础。反之,如果两岸服贸协议因为岛内分歧停滞甚至被推倒,那将极大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台湾推动经济自由化的信心。
对于两岸堪称互利双赢
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正处于深水区,落实两岸服贸协议,实现两岸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能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新动能。
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稳定,但发展势头却不足。就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台商对大陆投资而言,近年台商在大陆投资已呈现衰退迹象。究其原因,就是台商在大陆一直坚持的“欧美接单—台湾设计—大陆生产出口”的代工出口模式正逐步失去竞争力。面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整合的大趋势,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中端、价值链低端的在陆台资企业必须选择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此外,由于大陆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两岸经济竞争性逐渐增强,两岸投资严重失衡导致两岸经济难以深度整合的问题也日益尖锐。 大陆服务业近些年发展迅速,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虽然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而台湾服务业,虽然在人文素养、文创设计、服务品质等方面具有优势,但苦于岛内市场狭小,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不足。大陆在2012年公布的“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12项生产性服务业列为发展重点,台湾也提出“三业四化”发展规划(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可以堪称是打开两岸产业合作的钥匙。通过彼此开放市场,能有效促进两岸人员、资本、技术流动,可大力发展两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业及与两岸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实现互利共赢。
服贸争议继续发展可能带来
的影响
服贸争议如何演变,对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都会造成重大影响,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对国民党当局而言,有危机也有转机
从此次抗议事件的起因就能看出,目前的社会氛围对马当局极为不利,此事若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负面社会观感,成为绿营炒作的把柄。万一民众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被点燃,届时将一发不可收拾。若“反服贸”与“反马”、“反政府”的力量集结,马当局执政的正当性和领导威信将受重创,也将对国民党年底“七合一”选举选情造成沉重打击。
另一方面,若马当局处理得当,未尝不能化危为机。相较于抗议事件起初舆论一边倒地反服贸协议,之后学生的过分“加码”与政客的政治操弄已经引起愈来愈多的舆论不满。前民进党“立委”郭正亮就指出,抗议学生从“反黑箱”到“退回服贸”,越来越“脱离现实、失去支持”。随着理性声音的提升,马当局若能妥善因应,有机会平息事件,并推动服贸协议进入“立法院”审查。这不仅能化解危机,且与民进党毫无根据地炒作、喊口号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显国民党的理性执政思维。
对岛内政治体制影响如何,要看岛内社会如何自省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目前台湾的政治体制已经成熟许多,民众有充分的合法途径参政。而抗议学生偏要采取强占“立法院”、“行政院”的激进手段强迫马当局就范,已经严重破坏社会法治,与其所谓“民主”更是背道而驰。若此次事件成为“范例”,必将使岛内政局陷入无尽混乱。有媒体提出,抗议事件已“失序、变质”,当局要依法处理,莫祸及子孙。
民进党操弄过度终将自食其果
民进党在此次抗议事件中推波助澜,充分暴露其“逢中必反”的顽固立场,以及为自己的选举私利罔顾台湾利益的本质。未来民进党再怎么宣称“要让选民相信其有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也难以取信于民。
同时,民进党将自己与抗议活动捆绑在一起,企图收割“反服贸”、“反马”力量,实则被愈加“脱离现实”的学生挟持。当民众对学生的过激行为愈加失望的同时,也对民进党同样失望。有评论指出,如果学生运动持续得不到社会的正面评价,将使民进党在“七合一”选举中的优势消失殆尽。
可能对两岸正常交流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马英九已明确承诺将服贸协议退回“立法院委员会”,并按朝野协商“逐条审查、表决”。如此,可能要首开“逐条审查、表决”恶例,不仅使服贸协议再度延宕,还会使ECFA其他后续协商旷日持久。
同时,订立“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成为此次抗议事件的主要诉求之一,并在政客抹黑服贸协议的渲染下对民意造成误导。未来如果“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成为现实,两岸签署任何协议都要在“立法院”受到民进党的重重阻挠。这将对两岸之间各方面交流合作带来无穷无尽的困扰,严重阻滞两岸关系发展。
不过,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对台湾的好处有目共睹,在两岸服贸协议中,大陆对台湾的让利经得起事实考验。随着理性的声音不断提升,谎言将逐渐被戳穿,岛内民众也将重拾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作者均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反服贸运动是如何爆发的
导火索与事件升级关键点
2013年6月,两岸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岛内“行政院”与“立法院”未能有效沟通,2013年6月25日,蓝绿“立法委员”就服贸协议达成朝野协商:服贸协议必须经过逐条审查、逐条表决,不得予以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服贸协议在岛内法令条文中本属于“行政命令”,只需直送“立法院”备查,可在一段时间后自动生效。此次朝野协商导致服贸协议必须经历比2010年ECFA更为严苛的审查表决程序(ECFA是全案整体表决),实际上就为今天的激烈冲突埋下隐患。
3月11日,民进党“立法委员”陈其迈打破惯例,率先在“立法院委员会”排审服贸协议,并通过霸占主席台等方式,恶意阻止国民党“立法委员”上台发言。3月17日,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为避开民进党恶意杯葛,在“立法院委员会”审议时,绕过实质审查程序,将服贸协议直送“立法院”院会。此举遭致民进党强烈反对。18日下午,民进党党主席苏贞昌称将发动“全民包围立法院”行动。当日晚,“黑色岛国青年阵线”等岛内亲绿社会组织在台湾“立法院”大楼门前举办抗议活动,21时,200余名学生与民众在民进党的怂恿操弄下,手持民进党党旗,冲进并占领“立法院”,台湾警方先后组织几次清场行动都未成功。台湾“立法院”首次因民众占领而陷入瘫痪。
服贸协议引发岛内激烈争论
抗议群体占领“立法院”后相继提出各种要求:警察立即退出、马英九道歉、“行政院长”江宜桦下台并退回服贸协议,还声称要扩大包围“立法院”规模、包围国民党各地方党部。江宜桦3月22日亲临现场,试图与抗议群体对话,但因无法接受其所提出的退回服贸协议、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两个条件而破局。3月23日,马英九亲自召开记者会,表示愿意对服贸协议进行“逐条审查,逐条表决”,但坚持要推动服贸协议过关。抗议群体中激进分子对此极为不满,当晚组织人员冲入“行政院”。马当局动用警察进行强制驱离,期间出现流血冲突。3月30日下午1时,数十万人走上凯道静坐抗议,晚间7点40分,凯道活动告一段落,但截至本刊发稿时,占领“立法院”行动还在继续。
事件爆发后,岛内各方势力相互角力,难以形成共识。民进党坚持服贸协议必须回到委员会重新逐条审查,并顺势提出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企图全面监督马当局与大陆签署其他合作协议;抗议群体呼应了民进党的条件,更提出退回服贸协议的极端要求。
事件还引发了岛内民众对服贸协议的热烈讨论,围绕服贸协议的开放条款、利弊得失、存废与否,正反方争论极为激烈。岛内民众积极关心服贸协议,本可使其正面意涵深入人心,有助于其充分发挥积极效应。但由于岛内某些学者为迎合大众图简求奇的阅读心理,对服贸协议进行了有意删减、扭曲处理,推出所谓“懒人包”等宣传材料,而岛内部分媒体又极不负责、推波助澜地推出各种内容简单、形象夸张的宣传材料,致使不少错误信息四处扩散、混淆视听,使岛内部分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严重误读了服贸协议,甚至对两岸经济合作产生保守抵触心理。
“逢中必反”的心理作祟
此次岛内不少人反复以“黑箱操作”、“两岸开放不对等”等理由歪曲服贸协议意涵,强调要制定所谓“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监管两岸后续协议谈判、签署全过程。对比台湾与新西兰签署的开放程度更高的经济合作协议在“立法院”过关的波澜不惊以及岛内各界的一致赞扬,两岸服贸协议所引起的激烈反弹不得不说是“逢中必反”心理作祟。正如岛内有识之士所尖锐指出的,在台湾凡是与大陆相关的东西都会“走样”。
服贸协议在实质审查前,通过各种公听会和各种座谈会,其正负面效应已进行充分讨论,岛内工商界、学界大体都持积极态度,民调也显示有超过六成民众支持。面对无力以正常手段阻止服贸协议过关的形势,民进党于是恶意操纵青年学生和部分民众采取极端手段阻止其生效。令人遗憾的是,事件爆发后,岛内某些民众对抗议群体的极端行为持不反对、暧昧、宽容甚至是支持态度。这或许是岛内民众对服贸协议的审查程序极为在意,也或许某种程度上是近些年岛内民众对贫富差距扩大、马当局执政绩效不彰所积累的负面情绪的总爆发。
争议各方的背景和意图
学生成为被政党利用的工具
抗议学生、民进党与国民党当局的相互拉锯,透露出各自的动机和考量。据岛内媒体报道,抗议学生的领头人都属亲绿阵营,他们都曾参与反ECFA、支持“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反“核四”等活动,向来是“反中”、“反马”的急先锋,领导此次抗议活动并不让人意外。岛内舆论还指出,领导学生运动是很多人眼中快速捞取政治资本的捷径,这些领头学生背后的政治动机很值得怀疑。
实际上,很多抗议学生并不了解服贸协议的内容和对台湾的影响,而网络上流传的“服贸懒人包”用简单的语言和诙谐的漫画抹黑服贸协议,极具煽动性,易使学生轻信。再加上一些教授、律师的鼓动,学生愈加激进。《联合报》指出,许多学生轻信“懒人包”,误以为签了服贸协议,会有大批大陆劳工涌入,并炒高房价,“使台湾步香港后尘”。
这些学生成长于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深受“反中”教育毒害,再加上民进党长期的抹黑宣传,他们对大陆的事物普遍心存成见。并且,近年来台湾经济一蹶不振,而大陆正在迅速崛起,面对两岸市场开放可能出现的竞争,青年学生难免出现不自信的心理。这些都是学生非理性反服贸协议的重要原因。 国民党急于摆脱执政困境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岛内经济长期低迷,导致民众对马当局不满情绪高涨,国民党的施政满意度一再下滑。而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正如马当局所说,两岸服贸协议有助于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也是台湾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经济组织的重要指标,正是医治台湾经济的良方。因此,马当局推动服贸协议过关有很强的紧迫性,即使是当前反服贸抗议陷入僵局,马当局也仍坚持落实服贸协议。
马当局急于推动服贸协议过关,还有通过新的两岸政绩拉抬年底“七合一”选举选情的意图。2014年年底的“七合一”选举是2016年“大选”的前哨战,对两党争夺执政权非常重要。而两岸政策是国民党当局的优势所在,两岸服贸协议的通过,将为国民党当局增添新的政绩。
正是如此紧迫的压力,致使国民党急于推进服贸协议过关,并被政敌加以利用,以煽动“反服贸”、“反马”、“反中”情绪。
民进党为选举私利煽风点火
相较于国民党,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本就令民众颇为不满,若两岸服贸协议通过,民进党将更加相形见绌。因此,民进党从一开始就百般阻挠,并鼓吹“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企图阻止国民党借此拉抬选情,削弱国民党在两岸交流方面的优势。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趋深入人心,民进党在两岸政策方面的劣势将不断扩大,进而将影响绿营选情。为此,民进党趁机煽动民众“反中”情绪,企图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
民进党阻扰服贸协议过关,还有制造民众与马当局对立、打击国民党“七合一”选举选情的意图。每逢重大选举,民进党都会借各种议题操弄民粹、制造社会对立,目的就是斗臭执政党,打击其选情。而2014年年底的“七合一”选举,被民进党视为2016年重返执政的前哨战,民进党此次又故技重施。
此外,民进党反对服贸协议,还有迎合“深绿”势力、巩固绿营基本盘的考虑。由“深绿”势力组成的数十个反服贸协议团体,一直是民间反服贸协议的主要力量。有分析称,民进党此次全力支持学生抗议,无疑是表明反服贸协议的立场,争取“深绿”的认可,巩固绿营基本盘,谋取选举利益。
服贸协议对台湾有害吗
依旧是大陆向台湾让利居多
在两岸服贸协议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领域,大陆向台湾承诺开放80项(非金融65项,金融领域15项),均高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的承诺开放水平;而台湾仅向大陆开放64项(非金融55项,金融9项),其中真正属于新增或扩大开放的领域项目仅为37项。
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服贸协议在参考WTO相关协定之外,还考虑了两岸经济发展程度、经济总规模和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台湾向大陆的开放主要侧重在放开陆资来台设立服务业据点,对大陆资金、人员赴台仍然有较多限制,如只允许少数投资人、白领管理人员赴台从事投资经营活动,严防大陆投资移民,也不允许大陆一般工人职员赴台工作,同时不允许大陆具有专业证照的专业服务人员赴台工作。总体而言,两岸服贸协议依然是大陆向台湾让利居多。
就具体行业而言,如旅游业,台湾只允许大陆在台湾设立不超过三家旅行社,且还有经营范围限制。而大陆向台湾开放幅度明显更大:对台资在大陆设立旅行社的条件比照“国民待遇”,无年旅游经营总额限制。大陆旅游市场规模庞大,通过降低台资进入门槛,将极大促进台湾优质旅游企业西进大陆,推动两岸旅游业由双向交流开放进一步向产业双向合作发展。
此外,服贸协议还充分照顾了台湾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向台湾开放电子商务领域,允许台湾在福建省设立合资企业(服务范围可达全中国),台资股权比例不超过55%。这种开放程度甚至超过大陆与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通过允许台资在大陆设立电子商务平台,即可使台湾大量中小企业无需耗资在大陆设立营销网络便可在大陆进行产品销售,有助于更多台湾民众受惠于两岸经济合作。
据岛内中华经济研究院预测显示,服贸协议生效后,台湾对大陆出口将增长37.2%,台湾服务业总产值将增加约3.9亿~4.28亿美元,同时总就业人数将增加1万多人。如果台湾能够向大陆提供更大幅度开放,如为陆资提供等同外资待遇、减少投资限制,两岸经济合作将为台湾带来更多积极效益。
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基础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亚太地区逐步形成了由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以及由东盟主导、中国参与其中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两大谈判并存的局面。台湾属于浅碟型开放式经济体,岛内资源有限,贸易依存度高,因此必须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贸事务,才能带动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于韩国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区(FTA)的势头,台湾已明显滞后,正面临被边缘化危险。据研究计算,台湾地区受美韩FTA影响的出口金额达3500亿元新台币;受韩欧FTA影响金额为1500亿元新台币。若大陆与韩国完成签署FTA,对台湾地区产业的影响估计将达到1.8万亿元新台币。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落实两岸服贸协议有助于台湾产业尽早实现自由化,能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基础。反之,如果两岸服贸协议因为岛内分歧停滞甚至被推倒,那将极大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台湾推动经济自由化的信心。
对于两岸堪称互利双赢
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正处于深水区,落实两岸服贸协议,实现两岸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能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新动能。
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稳定,但发展势头却不足。就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台商对大陆投资而言,近年台商在大陆投资已呈现衰退迹象。究其原因,就是台商在大陆一直坚持的“欧美接单—台湾设计—大陆生产出口”的代工出口模式正逐步失去竞争力。面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整合的大趋势,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中端、价值链低端的在陆台资企业必须选择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此外,由于大陆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两岸经济竞争性逐渐增强,两岸投资严重失衡导致两岸经济难以深度整合的问题也日益尖锐。 大陆服务业近些年发展迅速,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虽然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而台湾服务业,虽然在人文素养、文创设计、服务品质等方面具有优势,但苦于岛内市场狭小,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不足。大陆在2012年公布的“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12项生产性服务业列为发展重点,台湾也提出“三业四化”发展规划(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可以堪称是打开两岸产业合作的钥匙。通过彼此开放市场,能有效促进两岸人员、资本、技术流动,可大力发展两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业及与两岸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实现互利共赢。
服贸争议继续发展可能带来
的影响
服贸争议如何演变,对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都会造成重大影响,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对国民党当局而言,有危机也有转机
从此次抗议事件的起因就能看出,目前的社会氛围对马当局极为不利,此事若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负面社会观感,成为绿营炒作的把柄。万一民众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被点燃,届时将一发不可收拾。若“反服贸”与“反马”、“反政府”的力量集结,马当局执政的正当性和领导威信将受重创,也将对国民党年底“七合一”选举选情造成沉重打击。
另一方面,若马当局处理得当,未尝不能化危为机。相较于抗议事件起初舆论一边倒地反服贸协议,之后学生的过分“加码”与政客的政治操弄已经引起愈来愈多的舆论不满。前民进党“立委”郭正亮就指出,抗议学生从“反黑箱”到“退回服贸”,越来越“脱离现实、失去支持”。随着理性声音的提升,马当局若能妥善因应,有机会平息事件,并推动服贸协议进入“立法院”审查。这不仅能化解危机,且与民进党毫无根据地炒作、喊口号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显国民党的理性执政思维。
对岛内政治体制影响如何,要看岛内社会如何自省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目前台湾的政治体制已经成熟许多,民众有充分的合法途径参政。而抗议学生偏要采取强占“立法院”、“行政院”的激进手段强迫马当局就范,已经严重破坏社会法治,与其所谓“民主”更是背道而驰。若此次事件成为“范例”,必将使岛内政局陷入无尽混乱。有媒体提出,抗议事件已“失序、变质”,当局要依法处理,莫祸及子孙。
民进党操弄过度终将自食其果
民进党在此次抗议事件中推波助澜,充分暴露其“逢中必反”的顽固立场,以及为自己的选举私利罔顾台湾利益的本质。未来民进党再怎么宣称“要让选民相信其有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也难以取信于民。
同时,民进党将自己与抗议活动捆绑在一起,企图收割“反服贸”、“反马”力量,实则被愈加“脱离现实”的学生挟持。当民众对学生的过激行为愈加失望的同时,也对民进党同样失望。有评论指出,如果学生运动持续得不到社会的正面评价,将使民进党在“七合一”选举中的优势消失殆尽。
可能对两岸正常交流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马英九已明确承诺将服贸协议退回“立法院委员会”,并按朝野协商“逐条审查、表决”。如此,可能要首开“逐条审查、表决”恶例,不仅使服贸协议再度延宕,还会使ECFA其他后续协商旷日持久。
同时,订立“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成为此次抗议事件的主要诉求之一,并在政客抹黑服贸协议的渲染下对民意造成误导。未来如果“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成为现实,两岸签署任何协议都要在“立法院”受到民进党的重重阻挠。这将对两岸之间各方面交流合作带来无穷无尽的困扰,严重阻滞两岸关系发展。
不过,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对台湾的好处有目共睹,在两岸服贸协议中,大陆对台湾的让利经得起事实考验。随着理性的声音不断提升,谎言将逐渐被戳穿,岛内民众也将重拾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作者均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