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afeng62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阐述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计算机操作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内容的基本构成情况。以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学生们学习的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相应的考核结果,通过分析得出三者之间的关联,找出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原因,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18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研究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着不同产业进行改革与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强化了计算机课程对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必要性。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大学生都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实践。其中操作实践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教学和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两个部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基础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产生的教学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探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有必要系统地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相应的考核结果,并找出三者之间的关联,为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2 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近年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全面普及,教学改革研究也在稳步地进行。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编程思维不能通过学习一系列计算机理论课程得到锻炼和提高,那么灵活掌握计算机编程的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非计算机专业中的部分专业,比如人文学院的所有专业,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数学方面的知识,那么这些专业在学习与数学公式和数据图表化等相关的知识的时候,理解起来会很困难。因此,根据不同专业的自身特点,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形式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等问题,有必要通过教学实践经验,探索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
  面向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为基础,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比如,以C语言为基础的程序设计课程,通过完善教材建设、加强实验环节等方面促进其教学改革[1]。以项目实验为核心,对课时安排、内容设计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探索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2]。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金融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结合不同专业自身特点进行Python编程语言课程教学的方法[3]。第二类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索与实践[4][5]。还有针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研究,总结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的优化方法[6]。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是以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基础,对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3 教学实例分析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的学习,第一階段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还要求掌握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文本处理软件(Word)操作、电子表格软件(Excel)操作、幻灯片演示文稿软件(PPT)操作以及其他计算机基本操作。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对艺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是不做要求的)是以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为基础,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锻炼学生的编程思维,从而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编程语言包括C语言、VB程序设计语言、Python程序设计语言等等,教学内容总体可分为程序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程序设计两个部分。
  本文以某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艺术体育类专业)的2966名一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所学的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模式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了详细对比,最后总结出三者之间的关联。
  3.1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如表1所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除去4学时的基础理论之外,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的28学时的学习都是通过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提供了教师演示教学和学生操作练习的环境。同样地,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除去8学时的基础理论之外,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学习和练习的学时为40学时。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通过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基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这部分内容相对于实践操作部分是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因此,针对学生的考核结果侧重分析了实践教学对应的教学内容。
  3.2 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情况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核的实践操作内容的得分情况,以便了解学生各部分实践操作的学习效果。得分情况是通过计算每一部分的实际得分在该项内容考核的总分的占比所得,即得分比例。比如,Word操作部分的题目满分为10分,并且该年级学生平均得分为7.2,则该部分的得分比例为7.2/10*100%=72%。   图1显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各部分操作考核情况。其他操作部分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的一些基本操作能力,比如网络设置、浏览器使用以及台式机组装等等。很显然,近年来计算机的全面普及使大部分学生早早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因此学生的其他操作部分的得分比例为86%,说明学生对此部分的学习掌握情况良好。另外,由于Word和PPT主要用于文本编辑和幻灯片制作,操作对象主要是文本和图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可以直观地看到编辑效果,因此,Word和PPT部分能够熟练掌握,得分比例分别为72%和75%。而Excel主要用于表格数据计算分析以及图表制作,操作对象主要是数字,而且实践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公式运用等数学基础,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对文科类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得分比例为52%。
  同样地,对该年级学生的VB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情况也进行了分析,操作考核主要分为窗体设计和程序设计两部分。如图2所示,考核结果显示窗体设计部分得分比例为75%,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因为窗体设计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很直观地看到设计效果,所以易于掌握。但相对抽象的程序设计部分得分比例只有40%,程序设计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并通过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在没有前期的训练编程思维的一定量的课时的支撑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编程思想并掌握编程方法。
  4 教学改革建议
  依据以上实例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如下:
  1)由于计算机的全面普及,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每一位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考虑差异教学。所有的涉及计算机操作的教学内容制定若干个教学模块,在进行选课前,学生可自主进行考核测试。考核通过的模块对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免修。
  2)从图1和图2的考核结果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于不能直观地看到实践操作效果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比如,Excel和程序设计两部分教学内容。可以
  考虑将这些抽象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可视化的实例教学课件提供给学生,并明确每一部分的难易程度和关联情况,使学生能够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3)可以制定层次化教学大纲。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可以制定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比如,制定经济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的教学大纲时,人文学院的Excel和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低于经济管理学院的难度。
  4)由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为了拓展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思维,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闭卷和开卷上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理論知识可以编写客观题目进行闭卷上机考核的方式,而编写程序的考核内容可以通过开卷上机考试的形式,尽可能考查学生的逻辑编程思维能力,并适当增加一定分值的复杂度高的选做题目,以便于发现非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人才。
  5 结束语
  本文以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基础,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结果,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联,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四条教学改革建议,从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今后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韦娜,安毅生,卢江,等.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1):51-53.
  [2] 林育蓓,毛爱华,郭芬,等.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科学,2020,23(5):233-235,240
  [3] 闯跃龙,郭文平.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Python教学内容设计[J].台州学院学报,2018,40(3):56-60.
  [4] 陈剑敏.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数码世界,2020(12):128-129.
  [5] 徐秋红,蔡娟.新工科视角下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9(6):74-77.
  [6] 周蕾.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尝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4):172-173,179.
  【通联编辑:朱宝贵】
其他文献
摘要:计算机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是老师当下教学目标,但在当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被体现出来,学生学习动力较低,进而导致计算机教学效果较差。任务驱动法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积极性。基于此,该文主要讲述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对其重要性及实施方法进行有效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就业压力,2014年李克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旨在积极引导创业者汇聚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在这创业大军中,大学生占据了很大比例,其中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了电子商务方面的创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该文先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摘要:信息社会责任是中职学生必备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具体表现、基本特征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中职学生自身不够成熟、信息环境复杂难以把控、科任教师认识不够到位等原因,引发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面临了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采取学习管理实行“一刀切”、学习进程实现流水式、学习活动组织项目化等策略。  关键词: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技术;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摘要:近年来猪肉注水、瘦肉精等安全问题频发。本文通过研究使用光谱技术检测生鲜猪肉方法的发展现状,包括了近红外光谱技术、高光谱技术、多光谱技术以及猪肉品质的理化检测指标,概述了当前世界对肉类产品的检测研究,最后,针对当前的肉类无损检测技术提出了结合多种检测技术,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光谱技术;猪肉品质;多元回归模型;总挥发性盐基氮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随着云计算服务的不断发展,B2C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在进行部署时需要在云服务器和传统服务器之间进行选择。本文通过对影响服务器选择的三项指标参数:网站系统访问并发数、服务器带宽、网站系统存储容量进行测算,研究出B2C电子商务企业在部署B2C电子商务网站系统时,采用云服务器比传统服务器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站;网站系统;云服务器;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渐进入中等职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目前微信、QQ等信息工具已成为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扩大教育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管理;德育建设平台;网络家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
摘要:该文通过阐述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改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与措施,希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弘扬爱岗敬业,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出结合创新意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的案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特色,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
摘要:为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软件选讲》考核评价的负面效应,更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推进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选取安徽三联学院两个班级学生的《应用软件选讲》期末考核成绩为样本,结合SPSS20.0软件采用相关分析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软件选讲》考核评价方式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考核评价;应用软件选讲;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为了更好培养适合IT信息产业和智能产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该文从探索适合高职“云物大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从人才培养定位、新专业群与旧专业群的互补互推、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对接、建立产业学院“双主体”育人四个方向来展开探索,同时结合所在单位的实践工作进行全面阐述。为其他高职或应用型本科开展“云物大智”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
多媒体技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该课程考评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建设,能更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本文简要分析了OBE理念的特征与多媒体技术课程传统考评的不足之处,从渗透教学发展评价理念、科学选定课程评价维度、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内容等角度进行探索该课程的评价体系,力争实现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