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场景的概念来源于戏剧,《现代汉语词典》对场景的定义是“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的场面,也泛指情景”。场景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既用于生活,也指向互联网领域。而学习故事是一种教学评价的手段,主要通过叙事性的表达方法,将故事当作载体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方式,进而更好完成教学记录,改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学习故事在场景化课程中的应用,以幼儿园积木区为例,希望能为广大幼儿园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故事;幼儿园;场景化课程;积木区
学习故事是一种来源于新西兰的幼儿学习评价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学习故事能够帮助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理解与观察,进而记录幼儿的成长轨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将学习故事应用到場景化课程中,不仅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活动情境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幼儿沉浸在场景化课程中,进而发掘出场景中的有益经验,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一、 幼儿园场景化课程的价值
幼儿课程中的场景,一般指的是指学习场景,在具备一定场地、设备、材料等支持下的综合性游戏与学习的环境。场景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是幼儿教育中的“活教材”。场景十分的生动立体,有利于幼儿沉浸其中,并与场景中的人、物、情境充分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十分强的现实意义。此外,场景课程化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观察与评估幼儿的表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活动场景更加生动,想象,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需求,对于幼儿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二、 学习故事在场景化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场景变化,引发幼儿参与兴趣
幼儿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场景化积木区活动时,可以运用场景变化,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进而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对幼儿进行评价与指导。首先,教师应当了解什么积木活动区都适合构建怎样的场景,以此丰富幼儿的感官以及情感体验,让幼儿更好的沉浸在场景化课程中。其次,教师应掌握学习故事的具体方法以及内涵,将其有效应用到场景化积木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进行活动时提出适宜的问题,进而让幼儿进行思考与探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架。例如,幼儿在进行场景化积木活动时,教师所构建的是“盖高楼”的场景,让幼儿将自己当做一名建筑师,运用手中的积木进行构建,但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耐心、细心,不要让楼房“倒塌”,进而出现“施工事故”。幼儿们在构建高楼时,对材料十分感兴趣,不仅仅是进行搭建,还为高楼起了名字,如“魔术城堡”“摩天大楼”等。与此同时,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还向周围的教师与小朋友进行讲解,这个大楼是为所有小朋友搭建的。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当幼儿这阶段的搭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活动场景进行调整,转变幼儿的固性思维,让幼儿一同搭建一个城堡,提高积木游戏的难度以及趣味性,使幼儿在情景中获得学习经验以及发现新鲜事物的能力。
(二)教师观察幼儿,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幼儿教师通过使用学习故事的方法评价教学,可以对参与到场景化积木活动的幼儿进行评价,并对幼儿的兴趣、主动学习、工作理论进行跟踪评价,最终分析幼儿通过场景化积木活动学习到什么。比如,教师在开展场景化积木活动的时候,不难发现当幼儿进入积木区后,就直奔教师放置彩色积木材料的区域,并拿出积木开始搭建自己的建筑物,幼儿在场景化积木活动中十分忙碌,教师会感受十分疑惑,幼儿究竟能搭建出什么不同的积木物体?此时,幼儿将积木堆放区内的大圆形积木拿出,并依次使用大圆积木搭建出一个城堡。但是,幼儿在实际搭建的过程中,第三层的右上角有一个积木多次掉落。此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积木和周围的积木有什么不同,而幼儿经过教师的引导后,最终顺利额搭建出积木城堡。
(三)使用学习故事,合理评价幼儿行为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场景化积木活动,可以发现幼儿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师提供的积木材料十分感兴趣,还能灵活使用多个不同的积木搭建方法,最终构建出自己心目中的建筑物体。幼儿正处于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法做事情的阶段,幼儿的脑海中充满了多种创新的思维想法,当教师咨询幼儿为什么想搭建城堡时,幼儿会回答是为父母搭建的,这一情况说明幼儿可以根据建筑材料具有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参与场景化课程中,从而赋予场景化课程更多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在评价本次场景化积木活动的时候,不要过多的干预幼儿的想法,而是选择跟踪观察幼儿的变化,并使用学习故事对幼儿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后再根据场景化积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经验展开分析。通过本次场景化积木活动内容,能够发现幼儿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虽然经历过多次的失败,但依旧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面对难题,充分体现出幼儿所具有的良好探究品质。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能够让幼儿发现积木的不同之处,及时转换自身的思维,进而重新搭建理想的积木物体。并且,教师通过场景化积木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认识到准备环境以及材料准备应具有一定的依据,且在场景化积木活动中,还需要具有问题意识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最终使幼儿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将学习故事应用在场景化积木区域活动中,不仅能够更好的观察与评估幼儿在场景中的表现,还可以帮助幼儿教师与家长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支架幼儿的学习,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此外,幼儿教师在应用学习故事这一教育方法时,需要丰富积木区活动的内容,构建出良好的学习与游戏情境,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进而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场景中,发散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便于教师更好的分析与评价幼儿,从而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岚.幼儿园场景化课程:内涵、结构及特征[J].教育导刊,2019(6).
[2]蔡春香.基于学习故事的幼儿园微课程开发分析[J].才智,2020(6):47.
[3]刘丹丹.学习故事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作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9(30):70-71.
作者简介:
蓝小冰,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万科红郡幼儿园。
关键词:学习故事;幼儿园;场景化课程;积木区
学习故事是一种来源于新西兰的幼儿学习评价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学习故事能够帮助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理解与观察,进而记录幼儿的成长轨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将学习故事应用到場景化课程中,不仅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活动情境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幼儿沉浸在场景化课程中,进而发掘出场景中的有益经验,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一、 幼儿园场景化课程的价值
幼儿课程中的场景,一般指的是指学习场景,在具备一定场地、设备、材料等支持下的综合性游戏与学习的环境。场景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是幼儿教育中的“活教材”。场景十分的生动立体,有利于幼儿沉浸其中,并与场景中的人、物、情境充分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十分强的现实意义。此外,场景课程化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观察与评估幼儿的表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活动场景更加生动,想象,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需求,对于幼儿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二、 学习故事在场景化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场景变化,引发幼儿参与兴趣
幼儿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场景化积木区活动时,可以运用场景变化,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进而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对幼儿进行评价与指导。首先,教师应当了解什么积木活动区都适合构建怎样的场景,以此丰富幼儿的感官以及情感体验,让幼儿更好的沉浸在场景化课程中。其次,教师应掌握学习故事的具体方法以及内涵,将其有效应用到场景化积木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进行活动时提出适宜的问题,进而让幼儿进行思考与探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架。例如,幼儿在进行场景化积木活动时,教师所构建的是“盖高楼”的场景,让幼儿将自己当做一名建筑师,运用手中的积木进行构建,但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耐心、细心,不要让楼房“倒塌”,进而出现“施工事故”。幼儿们在构建高楼时,对材料十分感兴趣,不仅仅是进行搭建,还为高楼起了名字,如“魔术城堡”“摩天大楼”等。与此同时,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还向周围的教师与小朋友进行讲解,这个大楼是为所有小朋友搭建的。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当幼儿这阶段的搭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活动场景进行调整,转变幼儿的固性思维,让幼儿一同搭建一个城堡,提高积木游戏的难度以及趣味性,使幼儿在情景中获得学习经验以及发现新鲜事物的能力。
(二)教师观察幼儿,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幼儿教师通过使用学习故事的方法评价教学,可以对参与到场景化积木活动的幼儿进行评价,并对幼儿的兴趣、主动学习、工作理论进行跟踪评价,最终分析幼儿通过场景化积木活动学习到什么。比如,教师在开展场景化积木活动的时候,不难发现当幼儿进入积木区后,就直奔教师放置彩色积木材料的区域,并拿出积木开始搭建自己的建筑物,幼儿在场景化积木活动中十分忙碌,教师会感受十分疑惑,幼儿究竟能搭建出什么不同的积木物体?此时,幼儿将积木堆放区内的大圆形积木拿出,并依次使用大圆积木搭建出一个城堡。但是,幼儿在实际搭建的过程中,第三层的右上角有一个积木多次掉落。此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积木和周围的积木有什么不同,而幼儿经过教师的引导后,最终顺利额搭建出积木城堡。
(三)使用学习故事,合理评价幼儿行为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场景化积木活动,可以发现幼儿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师提供的积木材料十分感兴趣,还能灵活使用多个不同的积木搭建方法,最终构建出自己心目中的建筑物体。幼儿正处于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法做事情的阶段,幼儿的脑海中充满了多种创新的思维想法,当教师咨询幼儿为什么想搭建城堡时,幼儿会回答是为父母搭建的,这一情况说明幼儿可以根据建筑材料具有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参与场景化课程中,从而赋予场景化课程更多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在评价本次场景化积木活动的时候,不要过多的干预幼儿的想法,而是选择跟踪观察幼儿的变化,并使用学习故事对幼儿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后再根据场景化积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经验展开分析。通过本次场景化积木活动内容,能够发现幼儿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虽然经历过多次的失败,但依旧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面对难题,充分体现出幼儿所具有的良好探究品质。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能够让幼儿发现积木的不同之处,及时转换自身的思维,进而重新搭建理想的积木物体。并且,教师通过场景化积木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认识到准备环境以及材料准备应具有一定的依据,且在场景化积木活动中,还需要具有问题意识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最终使幼儿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将学习故事应用在场景化积木区域活动中,不仅能够更好的观察与评估幼儿在场景中的表现,还可以帮助幼儿教师与家长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支架幼儿的学习,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此外,幼儿教师在应用学习故事这一教育方法时,需要丰富积木区活动的内容,构建出良好的学习与游戏情境,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进而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场景中,发散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便于教师更好的分析与评价幼儿,从而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岚.幼儿园场景化课程:内涵、结构及特征[J].教育导刊,2019(6).
[2]蔡春香.基于学习故事的幼儿园微课程开发分析[J].才智,2020(6):47.
[3]刘丹丹.学习故事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作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9(30):70-71.
作者简介:
蓝小冰,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万科红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