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以来,读大学对于当前的青年一代而言,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正逐步向普及化过渡。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无论是读大学还是读中学,读书条件也有明显的改善。但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当代大学生却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贫富差距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自我不适应、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以及其他伤害性不适应几个方面。
(一)环境应激心理。环境应激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一些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考上大学以后,有的离开自己的城市来到别的城市,有的还来到省外城市就读。不仅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连原来的同学也很少见到,这种突然出现的环境变化,产生的孤独感会使学生心理不适。特别是新世纪的大学生,他们大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被祖父母和父母两代人呵护,连生活自理都不会,突然离开家人而“事必躬亲”,会给他们独孤感之外加上恐惧感。
环境应激方面,对于那些家在农村的学生而言问题不大,因为他们从小在村里读书,初中到乡里就读,高中到县里就读,环境已经换过几次,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那些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影响更大,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喜爱。进入大学,这些光环突然消失,自己成为普通一员,在心理上也容易产生失落感。
(二)自我不适应心理。自我不适应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发现现实社会和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距离,生活不是自己从小计划的那样美好。在学习上存在着竞争,毕业后还有就业的竞争。这些问题会使学生对未来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自我不适应还体现在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方面,很多大學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充分认识,他们也积极地想改正自己的缺点,但又找不到正确的方式,这样他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缺点,忽视自己的优点,变得自卑、无所适从。有时为了防止自己的缺点暴露,就采取拒绝与人沟通的方式,减少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变得内向而不稳定。
(三)人际交往心理。在人际关系方面,一些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能力缺陷、人格缺陷和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疾患。
人际交往能力缺陷主要是受到家长和中小学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小学期间,就被家长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整天埋在作业中,连正常的交流也被当做浪费时间被家长制止,而这种不合群的处事方式,在小学和中学还被当做学习榜样被老师赞美。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无法学会与人相处,不会与人交流,进了大学想交流也找不到方式。
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学生自身人格形成的缺陷造成的原因,这种人格缺陷有的属于先天性的内向,还有的是受家庭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当前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将我国传统美德传授给孩子,而是根据社会存在的问题来教育孩子。看到老实人吃亏,就教育孩子不要太老实,这样容易被人欺负,结果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无论家里家外,都要别人服从自己。这样的性格常常得不到朋友,大多数人都敬而远之。还有的家长自己处处锱铢必究,生怕吃了亏,结果孩子也受到熏陶,与人相处也斤斤计较,无比自私,这样也容易形成人格缺陷,他们总是害怕别人算计自己。
(四)恋爱和性心理方面的心理问题。现在的青年普遍存在性早熟的问题,有的在高中就开始谈恋爱。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家长的管制鞭长莫及,一些人就将恋爱当做大事来抓。有的学生还和恋爱对象租房同居,无形中就增加了生活开支,这样也容易造成心理压力。
有些内向的学生,因为自己性格原因,想恋爱怕表白后遭到拒绝,一直受单相思的困扰,弄得无心学习,连生活也受到影响。也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恋爱还受到性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女生,在意外怀孕后,为了掩人耳目,都是自己想办法,还得不到休养,造成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双重压力。
恋爱问题还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女生,害怕自己长相不漂亮,长得肥胖。为了追求外表美,有的想到去整容,有的盲目减肥,结果因此又引发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失恋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这几年,常有男学生因为失恋而杀死女方的事件发生,这都是心理健康引发的问题。
(五)其他伤害性不适应。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外,还有一些伤害性心理问题,有的是家庭问题引发,像父母一方生病或者病故,也给学生带来很重的打击,有的是家庭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破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造成的心理失衡,一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本来是抱着美好的希望来学习,一旦发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并且在生活方面与别人的差距太大,顿时有自卑感产生。如果被其他富有的同学看不起,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当年的马加爵杀人案就是这样的结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仅仅依靠心理疏导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和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国的很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颇,总是不愿意孩子参加劳动,事事都是家长代劳。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实学习不仅是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自立自理和做人。在孩子读幼儿园时就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读小学时就要鼓励孩子做简单的家务。到了中学就要让孩子学会烧饭,洗衣,并且让他们学会理财,给他一笔钱,让他做合理安排,这样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不喜欢孩子周末在家自由玩耍,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艺术方面的技能。这样孩子不能和同龄人交往,就会形成人际交流障碍,到了大学无法与人交流,形成自闭。纵有无限才华也难以施展。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用鼓励的方式,挂在嘴边的就是“你真棒!”这种盲目自大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以后换了环境,缺少表扬就无所适从。
(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对于孩子的认可是矛盾的,在小学阶段,都普遍赞扬那些听话的、文静的、成绩好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便于管理。但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常常处于被动局面。而社会上对于成年人的看法又是以灵活、善于沟通为标准,这样的人在小学常常是“坏孩子”,因此在大学中,常常出现原来的好孩子反而不如坏孩子受欢迎的现象,这也给学生造成心理困惑,因此,社会上对孩子的看法要从长远来看,不能一叶障目。
(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趋势,因此大学应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除了对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之外,还要防患于未然,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从中获取精神力量。还要建立丰富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体育竞技精神,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体精神,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学校不仅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更要在心理上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目标。
总而言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而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大学中要将做人放在首位进行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 阎秀丽,苑旸,宋真.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2] 张忠.论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D].扬州大学.2008
[3] 詹芳香.家长语言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贫富差距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自我不适应、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以及其他伤害性不适应几个方面。
(一)环境应激心理。环境应激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一些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考上大学以后,有的离开自己的城市来到别的城市,有的还来到省外城市就读。不仅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连原来的同学也很少见到,这种突然出现的环境变化,产生的孤独感会使学生心理不适。特别是新世纪的大学生,他们大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被祖父母和父母两代人呵护,连生活自理都不会,突然离开家人而“事必躬亲”,会给他们独孤感之外加上恐惧感。
环境应激方面,对于那些家在农村的学生而言问题不大,因为他们从小在村里读书,初中到乡里就读,高中到县里就读,环境已经换过几次,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那些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影响更大,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喜爱。进入大学,这些光环突然消失,自己成为普通一员,在心理上也容易产生失落感。
(二)自我不适应心理。自我不适应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发现现实社会和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距离,生活不是自己从小计划的那样美好。在学习上存在着竞争,毕业后还有就业的竞争。这些问题会使学生对未来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自我不适应还体现在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方面,很多大學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充分认识,他们也积极地想改正自己的缺点,但又找不到正确的方式,这样他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缺点,忽视自己的优点,变得自卑、无所适从。有时为了防止自己的缺点暴露,就采取拒绝与人沟通的方式,减少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变得内向而不稳定。
(三)人际交往心理。在人际关系方面,一些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能力缺陷、人格缺陷和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疾患。
人际交往能力缺陷主要是受到家长和中小学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小学期间,就被家长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整天埋在作业中,连正常的交流也被当做浪费时间被家长制止,而这种不合群的处事方式,在小学和中学还被当做学习榜样被老师赞美。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无法学会与人相处,不会与人交流,进了大学想交流也找不到方式。
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学生自身人格形成的缺陷造成的原因,这种人格缺陷有的属于先天性的内向,还有的是受家庭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当前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将我国传统美德传授给孩子,而是根据社会存在的问题来教育孩子。看到老实人吃亏,就教育孩子不要太老实,这样容易被人欺负,结果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无论家里家外,都要别人服从自己。这样的性格常常得不到朋友,大多数人都敬而远之。还有的家长自己处处锱铢必究,生怕吃了亏,结果孩子也受到熏陶,与人相处也斤斤计较,无比自私,这样也容易形成人格缺陷,他们总是害怕别人算计自己。
(四)恋爱和性心理方面的心理问题。现在的青年普遍存在性早熟的问题,有的在高中就开始谈恋爱。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家长的管制鞭长莫及,一些人就将恋爱当做大事来抓。有的学生还和恋爱对象租房同居,无形中就增加了生活开支,这样也容易造成心理压力。
有些内向的学生,因为自己性格原因,想恋爱怕表白后遭到拒绝,一直受单相思的困扰,弄得无心学习,连生活也受到影响。也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恋爱还受到性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女生,在意外怀孕后,为了掩人耳目,都是自己想办法,还得不到休养,造成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双重压力。
恋爱问题还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女生,害怕自己长相不漂亮,长得肥胖。为了追求外表美,有的想到去整容,有的盲目减肥,结果因此又引发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失恋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这几年,常有男学生因为失恋而杀死女方的事件发生,这都是心理健康引发的问题。
(五)其他伤害性不适应。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外,还有一些伤害性心理问题,有的是家庭问题引发,像父母一方生病或者病故,也给学生带来很重的打击,有的是家庭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破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造成的心理失衡,一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本来是抱着美好的希望来学习,一旦发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并且在生活方面与别人的差距太大,顿时有自卑感产生。如果被其他富有的同学看不起,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当年的马加爵杀人案就是这样的结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仅仅依靠心理疏导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和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国的很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颇,总是不愿意孩子参加劳动,事事都是家长代劳。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实学习不仅是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自立自理和做人。在孩子读幼儿园时就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读小学时就要鼓励孩子做简单的家务。到了中学就要让孩子学会烧饭,洗衣,并且让他们学会理财,给他一笔钱,让他做合理安排,这样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不喜欢孩子周末在家自由玩耍,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艺术方面的技能。这样孩子不能和同龄人交往,就会形成人际交流障碍,到了大学无法与人交流,形成自闭。纵有无限才华也难以施展。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用鼓励的方式,挂在嘴边的就是“你真棒!”这种盲目自大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以后换了环境,缺少表扬就无所适从。
(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对于孩子的认可是矛盾的,在小学阶段,都普遍赞扬那些听话的、文静的、成绩好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便于管理。但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常常处于被动局面。而社会上对于成年人的看法又是以灵活、善于沟通为标准,这样的人在小学常常是“坏孩子”,因此在大学中,常常出现原来的好孩子反而不如坏孩子受欢迎的现象,这也给学生造成心理困惑,因此,社会上对孩子的看法要从长远来看,不能一叶障目。
(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趋势,因此大学应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除了对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之外,还要防患于未然,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从中获取精神力量。还要建立丰富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体育竞技精神,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体精神,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学校不仅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更要在心理上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目标。
总而言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而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大学中要将做人放在首位进行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 阎秀丽,苑旸,宋真.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2] 张忠.论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D].扬州大学.2008
[3] 詹芳香.家长语言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